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器官移植供者短缺使异种移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异种移植免疫学研究对于异种移植最终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异种移植分类,异种移植中体液性和细胞性免疫应答机理,以及异种移植免疫学调控措施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3.
简述人类白细胞抗体的来源、种类,分型、配型与检测技术的进展,及其在肾脏、心脏、肝脏、肺等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对移植排斥反应与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预防干预移植物抗宿主及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HLA配型与器官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LA配型与器官移植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皮肤科临床免疫研究室(110001)宋芳吉,张庆瑞1何谓HLA及HLA配型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HLA复合体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的一个狭窄区域,由一群密切连锁的...  相似文献   

5.
非HLA抗原及其免疫反应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其定义、分类、产生及作用机制以及检测手段、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毋庸置疑,补体依赖的抗-HLA抗体是介导尸体器官移植后严重排斥(超急或加速排斥)反应的元凶。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reactive antibody,PRA)是患者HLA抗原致敏的结果,临床上常因怀孕、输血或接受器官移植而产生,它与移植物排斥反应及存活率密切相关。PRA分析是反映移植受者体内抗-HLA抗体水平的实验方法,借助对受者预致敏状态的分析可识别受者不能接受的HLA基因。近年来的一些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PRA既有IgG抗体、Ign抗体和IgA抗体,也存在自身抗体,而自身抗体的存在不仅不会增加移植失败的危险,还会提高移植物存活率,所以真正对移植物存活和排斥反应有影响的抗体只有IgG。这就要求PRA检测技术既要有较高的灵敏度,又能够排除非IgG抗体的干扰。因此,对PRA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等要求就相当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求敏感性强、特异性好的检测技术,以用于国内的临床实验,我们应用浅盘凝集试验(TAT)、精子制动试验(SIT)、免疫珠试验(IB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血凝试验(IHA)5种方法对本所不育门诊病人血清200份和正常生育者血清60份进行了抗精子抗体的测定。结果提示以TAT、SIT、及IBT3种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对免疫性不育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血管的皮肤移植是惟一研究移植免疫的动物模型。60年代初期,Lee等建立了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并发展了门腔分流技术,这为临床器官移植和移植免疫学提供了研究模型。而从90年代至今,小鼠器官移植模型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采用。本文就小鼠器官移植模型的发展、优点、限制以及其在移植免疫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9.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抗移植排斥反应的手段也得到不断完善,本文拟将近几年基因工程抗体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与应用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高致敏肾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8例高致敏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体内预存的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IgG)水平及其特异性 ;采用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 (CDC)和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icro PCR SSP)技术进行HLA I类和II类分型。 结果  18例高度致敏受者的PRA IgG水平为 40 %~ 96 % ,平均 5 6 % ;供受者之间按传统的HLA A、B、DR抗原错配 (MM )原则 ,0~ 1MM者 5例 (2 8% ) ,2~3MM者 13例 (72 % ) ,而按交叉反应组 (CREGs)错配原则 ,0~ 1MM者 11例 (6 1% ) ,增加了 33 % ,而2~ 3MM者仅 7例 (39% ) ;肾移植术后仅 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排斥发生率为 2 2 % ,经OKT3 治疗后逆转。 结论 CREGs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HLA配合率 ,良好的HLA配型对减少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移植肾排斥反应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关系,应用抗人活化血小板GMP-140(α-颗粒膜蛋白)特异单克隆抗体Sz-51(苏州-51),检测68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血栓烷B2)含量。术后肾功能正常者GMP-140及TxB2略有升高;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两者均显著升高(P<0.001),排斥逆转或移植肾切除后逐渐下降。发生环孢素中毒者其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移植肾排斥与体内血小板活化有关,活化指标GMP-140、TxB2检测对早期诊断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及环孢素中毒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监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一个较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抗体诱导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09年美国肾移植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83%肾移植受者接受诱导疗法。随着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于诱导治疗的生物制剂经历了3个不同时期。目前除了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增强免疫抑制,诱导疗法还作为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中的一部分,旨在减少维持期的药物剂量和毒副作用。目前临床批准使用的诱导治疗制剂包括了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为代表的多克隆抗体、以抗CD3+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和IL-2受体阻断剂为代表的单克隆抗体,还有一些进入移植临床试验阶段的制剂,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抗CD52单克隆抗体等。我国2010年版《临床诊疗指南——器官移植学分册》明确了诱导疗法的应用原则和诱导抗体选择原则。最后提出,除了药物,能降低受者T淋巴细胞对异基因抗原识别过程导致的免疫应答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排斥反应所采取的手段,都可以作为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肾脏移植术后应用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6例肾脏移植术后出现难治性排斥反应而接受OKT3治疗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IL-1,IL-6和TNF-α的监测。使用OKT3治疗急性加速排斥反应的治愈率88.9%,有效率为100%;急性难治性排斥反应治愈率为66.7%,有效率为73.3%;慢性排斥反应无效。  相似文献   

15.
尸体肾移植术后137例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5年2月至1993年3月施行尸体肾移植475例,术后均应用环抱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强的松(Pred)治疗,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137例(28.8%),经正确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并分别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OKT3及ALG冲击治疗,96例逆转(70.0%),29例摘除移植肾(21.2%),12例死亡(8.8%)。就发生AR的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患者术前抗体水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肾移植术前患者血清459份进行了抗体水平的分析。发现407例首次移植前的患者血清中84例(20.6%)有抗淋巴细胞抗体。再次移植前52例中39例(75%)有抗淋巴细胞抗体。在阳性患者血清中对全淋巴细胞有抗体的占68.3%,而仅对B淋巴细胞有抗体的占31.7%。在性别上,女性产生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男性。结果表明,初次移植肾患者输血和妊娠是致敏的重要因素,再次移植的患者移植物刺激是致敏的重要因素之一。B淋巴细胞抗体在移植物排斥的关系中可能具有保护移植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受者术前测定抗HLA-IgG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水平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84例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水平。分析抗HLA IgGI类抗体、Ⅱ类抗体阳性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阴性者 15 5例 ,其中18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 11.6 % ;抗HLA IgGⅠ类抗体阳性者 7例 ,2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2 8.5 7% ;抗HLA IgGⅡ类抗体阳性者 9例 ,4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4 4 .4 4 % ;Ⅰ类抗体、Ⅱ类抗体均阳性者 13例 ,8例发生排斥反应 ,发生率 6 1.5 3%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前抗HLA IgG抗体阳性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 ,提示术前检测抗HLA IgG抗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以预测排斥反应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Preemptive (P) 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LDKT) provides better survival rates, quality of life and economic saving. However, the extent of these advantages over those with a short period of pre-LDKT dialysis is not known.

Objectives

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term outcomes of PLDKT and LDKT after a pre-transplant period of hemodialysis (HD) not >6 months.

Patient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June 2010 and June 2012 and included two groups. Group-I included recipients without HD before operation. Group-II included those who had a period of HD ≤6 months. Recipients and donors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c work up.Follow-up for 12 months was scheduled.

Results

Group-I included 30 recipients and group-II included 15 recipients.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except for mean recipient age (44 versus 34.3 years; p = 0.024), recipient donor age difference (p = 0.03), job categories (p = 0.047) and ABO distribution (p = 0.01). Cumulative graft (0.88 versus 0.93) and recipient (0.92 versus 0.100) survival rates were non-significantly different. Graft function and mean serum creatinine level were within normal up to 12 months. Acute graft rejection (AG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II (16.7% versus 46.7%; p = 0.03). However, lymphocele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common in group-I (40% versus 6.7%; p = 0.02). There was no delayed graft function (DGF), major urinary or vascular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PLDKT has a lower rate of AGR. Despite it has a higher rate of lymphoceles, it saves the patient the morbidities of vascular access and inconveniences of HD. Hence, PLDKT is recommend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each KT-candidate.  相似文献   

19.
胰腺和肝脏在联合移植时互惠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Qiao H  Zhu Y  Jiang H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49-752,I111
作者对观察肝脏对胰腺的免疫保护作用和胰腺对肝脏的营养保护作用,采用大鼠单独胰腺移植,单独肝脏移植及肝胰联合移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胰腺联合肝脏移植时,胰腺平均功能存活期较单独移植时显著延长,间质排斥反应减轻,分级分布与单独移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肝脏有联合移植时,术后再生能力以及形态的完整性估于单独移植。  相似文献   

20.
心脏移植受者FK506治疗窗的临床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寻求适合中国人心脏移植受者FK506理想治疗窗谷浓度范围。方法 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6例心脏移植受者口服FK506后全血谷浓度,以FK506谷浓度结合病人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情况,总结FK506在心脏移植术后的治疗窗。结果 术后1年病人的FK506谷浓度控制在5-25ng/ml,未出现严重的排异反应和肾毒性,但术后早期曾出现头痛和震颤等不良反应。结论 FK506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效果,其治疗窗谷浓度范围,术后第1个月内为:15-20ng/ml,第2-3个月10-15ng/ml,第4-6个月8-12ng/ml,6个月后5-8ng/ml。此浓度范围即可有满意的免疫抑制效果。又可减少FK506的肾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