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脏腑辨证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辨证方法之一,一般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而日臻完善.建国以后随着众多中医院校先后成立,中医教材也不断完善,脏腑辨证在教材中特别是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发展是研究脏腑辨证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单元的统计分析,对脏腑证型得出以下结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经》脏腑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梳理,对六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脏腑相关性进行总结,探讨六经合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模式,提出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推广应用能为中医临床的提高探寻更好的理论指导模式,同时也是对中医辩证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5.
对温病的辨证虽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为主,但其中从脏腑角度辨证的内容并非鲜见。通过对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7年制规划教材《温病学》中脏腑证型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温病学教材中的脏腑辨证具有3个特点:脏腑辨证运用广泛,四脏二腑证型凸现,湿热温邪伤脾为甚。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7.
《笔花医镜》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江涵暾及其《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其辨证思想以脏腑、阴阳为要,以表里虚实寒热划分脏腑证型,与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等病因辨证相结合,并归类疾病、归纳脏腑用药及处方。《笔花医镜》对脏腑辨证用药的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对中医辨证学的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医脏腑辨证的形成与发展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脏腑辨证肇始于《内经》,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理论体系以宋金时期为分水岭,之前为系统研究阶段,之后为专题研究阶段。其中系统研究阶段以《内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为代表;专题研究阶段以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温补学派、扶阳学派为代表,专题研究范畴主要为脾胃学说与肾命学说。脏腑辨证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辨证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规律,可为当今的辨证规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诊断学》案例版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它的编写是在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和尝试,是以启发式教学为总的指导思想,以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本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书写格式,使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学理论知识在案例中得到了阐述和深化,通过案例训练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临证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介宾是明代杰出医家,其主要著作《景岳全书》继承了《中藏经》关于脏腑辨证的方法和内容,并与八纲、气血、病因辨证相结合,发展丰富了脏腑辨证学说,建立二纲六变的辨证体系,他承先启后,为后世辨证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主要就《医宗必读》所述的病证、医论部分内容作了研究探讨,认为在内伤病证的病名确立、病因病机、脉证表现及立法用药等方面,皆重视脏腑,突出脏腑辨证,为本书的特点。《医宗必读》继承并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充实了临床应用,并为后世《中医内科学》病名的确立及证型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的几点看法庄泽澄(中医诊断学教研室250014)关键词中医诊断学;科学性;实用性;统一性;严密性;教材编写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课本,教师执教的依据,因此,教材的编写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重视。鉴于《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  相似文献   

15.
试论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脏腑辨证细化分型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脏腑生理病理认识的基础上,对脏腑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临床表现加以综合分析进行辨证,并结合临床实际在传统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证候特征性差异进行进一步分类归纳,细致分型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准确把握病机的,更为具体深入的辨证方法。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石,以藏象学说为核心,充分认识脏腑的生理病理,详细客观分析判断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以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脏腑辨证细化分型之必要性,以供同行商榷。1从五脏层次理论和辨证层次观谈脏腑辨…  相似文献   

16.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辨证方法研究1.1传统辨证方法的整理20世纪以来,为适应中医教学的需要,在以传统普及性的中医专著如《医宗必读》《医宗金鉴》等基础上,形成了若干中医专业教材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界在反思中医发展的问题与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整体观  相似文献   

19.
虚里诊法原理初探袁效涵,范兴文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5004)主题词@虚里诊法,中医诊断学,经络辨证,脏腑,气血,津液虚里位于左侧第四、五肋间心尖搏动处。虚里诊法系指通过诊察虚里的至数、范围、位置、色泽等改变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病证的虚实和愈后,从而...  相似文献   

20.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舌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元敖氏捷径伤寒金镜录》与《彩图辨舌指南》是舌诊专着中的代表之作, 均重视辨舌察脏腑。通过对两书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在辨舌察脏腑上二者既存在共识, 又各有其独到之处。通过文献整理研究, 以期传承中医诊断学之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