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已有理论提出急性心肌梗死后骨髓和外周血中的CD34 干细胞具有自身动员的潜能,观察这一潜能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心肌梗死组织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2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①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肌梗死组、假手术组,20只/组。②实验方法:心肌梗死组大鼠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ST段抬高或有室性心律出现,前壁心肌呈苍白色为造模成功。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手术,前降支不予结扎。③实验评估:于心肌梗死后3,7,14,28d,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和外周血中CD34 干细胞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梗死心肌组织中的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结果:①外周血及骨髓CD34 干细胞含量的变化:心肌梗死组外周血中的CD34 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上升,7d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至14,28d时逐渐回落至假手术组水平(P>0.05)。心肌梗死组骨髓中的CD34 干细胞数量于造模后各时间点始终无明显变化(P>0.05)。②组织学评定:心肌梗死组梗死区Ki67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3d开始增多,7d时明显多于非梗死区(P<0.05);至14,28d梗死区Ki67细胞数量明显少于造模后7d(P<0.05),毛细血管数量的减少不明显(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少数Ki67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未见向心肌细胞分化。③相关性分析:梗死区Ki67细胞、毛细血管数量于造模后7d与外周血中CD34 干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3,P=0.021;r=0.887,P=0.035)。结论:机体CD34 干细胞的自体动员、增殖反应的潜能随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自体动员的干细胞功能尚不足以达到修复梗死心肌组织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测定CD34^+Thy—1+细胞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确切评估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PBSC)水平的变化,及时指导临床选择最佳采血时机。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化疗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动员时外周血CD34+Thy-1+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体外集落培养方法评价外周血祖细胞(PBPCs)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循环血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和克隆形成细胞(CFC)含量分别增高48.6倍、50.0倍和53.1倍,高峰时间在化疗后第12~14天(注射G-CSF的第6~8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Thy-1+细胞、CD34+细胞的比例分别增高13.8倍和10.5倍;动员的早期阶段,CD34+细胞中Thy-1+细胞比例最高。结论:联合应用化疗和G-CSF对PBPCs,尤其对早期干/祖细胞具有显著动员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Thy-1+细胞可及时指导临床准时采集PBSC。  相似文献   

3.
目的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或合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状况。方法 液氮冷冻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动员组(N,n=8)、假手术组(SO,n=6)、梗死组(MI,n=8)、G—CSF治疗组(G,n=8)、rhGH治疗组(GH,n=8)和G—CSF+rhGH治疗组(GG,n=8)。计数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及单个核细胞百分比(MNC%);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心脏称重,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N组及G组动员后WBC和MNC%较动员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MI组动员后WBC明显高于动员前(P〈0.01),但MNC%与动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动员后WBC和MNC%均显著高于MI组动员后(P均〈0.05)。②MI、G、GH、GG4组间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③GH、GG组动物处死时体重和心脏重量均明显高于SO、MI和G组(P均〈0.05)。GG组心脏重量/体重比高于SO、MI和G组(P〈0.05)。①G、GH和GG组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多于MI、SO组,GG组多于G、GH组(P均〈0.01)。⑤G、GH和GG组均可见BrdU(+)新生细胞,部分形成新生毛细血管;G、GG组还可见新生心肌样细胞。结论 ①G—CSF可动员正常和心肌梗死后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循环并进入梗死区,使大鼠梗死区心肌样细胞及毛细血管再生。②rhGH可促进梗死区毛细血管新生,但不再生心肌样细胞。③G—CSF联合rhGH治疗使大鼠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提示两药合用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6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结果有2例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有1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应.6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EF)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医护、护患紧密良好的配合,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对患者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2005年0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16)和对照组(n=20)。干细胞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后第7天,术后2、4、6、8周及6月,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功能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干细胞移植组术前及术后第2周与对照组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4周,患者心功能较第二周明显改善(P<0.01);第6周优于第4周(P<0.01);术后第8周与第6周无明显区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6月后与第6周相仿。心肌梗死面积由术前的(30.3±6.6)%下降至术后第4周(25.7±7.5)%,第6周(18.5±8.2)%,6月后为(8.2±8.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减小心机梗死的范围,有效改善心功能,术后第6周效果最佳,并维持到术后6月。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监测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并发症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是许多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早期溶栓、冠脉介入治疗及搭桥手术等血运重建的方法虽能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却不能使已坏死的心肌再生。  相似文献   

7.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行冠状动脉结扎后分为AMI对照、辛伐他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合用药(辛伐他汀+G-CSF)四组,用药后1、2、4周处死大鼠,观察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及相应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心肌病理变化。结果用药后各时间段合用药组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均好于其它各组,病理切片中梗死交界处可见CD34+单个核细胞浸润,合用药组较为典型。用药后4周,辛伐他汀、G-CSF和合用药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梗死区血管密度;G-CSF和合用药均能使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升高(P<0 05或0 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P<0 05或0 01),合用药更为显著(P<0 01)。结论应用G-CSF、辛伐他汀进行骨髓干细胞动员能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20例,女4例,平均60岁(27~79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8.3)×106。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例患者因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PCI,仅移植干细胞,1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未能行PCI而仅行干细胞移植,另l例患者行PCI术后,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半年后移植干细胞。其余20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注入细胞。24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1.13±9.68)vs.(42.58±12.49),P<0.05],LVDd较术前稍减少[(58.21±7.75)vs。(58.25±8.31),P>0.05],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流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23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随访6~23个月未见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于艳青聂颖  张燕辉 《现代护理》2006,12(18):1704-1704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 Myoplasty,CCM)。而自体骨髓于细胞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来源充足,不存在排斥反应等,被认为是CCM治疗的理想细胞。骨髓干细胞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缺血局部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增加心肌细胞数目,减轻心室重塑,恢复心肌收缩力。我院于2005年7~8月共行自体骨髓单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实验表明移植心肌梗死区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心肌细胞并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达到修复梗死心肌并改善受损的心脏功能。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设计:自身前后对照。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4-06/2006-12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34~74岁,平均(61±9)岁;纳入标准:①入选发病超过6h。②心电图、酶学动态的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③心功能在Ⅰ~Ⅱ级之间。④发病后急诊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梗死相关血管血流恢复至TIMI3级。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方法:手术过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周后经皮腔导管技术建立梗死相关动脉通道,用指引导丝将微灌注导管送入支架内后,将分离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经微导管中心腔内注入梗死血管远端。术后评价:移植前、后分别行24h动态心电图评估;移植前和移植后6,12个月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②24h动态心电图评估结果。③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患者2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术后6,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移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缺损指数均低于移植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态心电图结果:患者均无新的心律失常类型出现,无心律失常的增多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③随访评估: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无患者支架内狭窄。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术后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屠燕 《护理研究》2006,20(11):2954-295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人,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6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11(20):1717-1719
目的探讨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6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结果有2例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有1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应.6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EF)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医护、护患紧密良好的配合,术前充分的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干细胞的纯化方法有多种,其中,利用干细胞和一些肿瘤细胞,T细胞表面不同的抗原表达而设计的CD34阳性/阴性选择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可以明显减少干细胞植入时移植物所含的有肿瘤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自身移植后的复发倾向和同种异基因移植后GV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大体动物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至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瘢痕组织中,观察骨髓干细胞在梗死区的存活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及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12只中国小型家猪,应用闭胸经股动脉介入的方法制作动物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抽取髂骨骨髓20ml进行骨髓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细胞培养。AMI后2d所有动物经心脏彩超及ECT判定梗死心肌部位,并评价心功能。心肌梗死后10~14d在局麻下行冠脉造影,实验组(n=7只)在梗死区中心经微导管注入2ml骨髓干细胞悬液(1×108个细胞),对照组(n=5只)同法注入生理盐水。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2、8周,行心脏彩超及ECT检查测定心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及梗死面积积分等指标,并据以上定位截取移植部位心肌标本进行光镜、电镜检查以观察大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心脏彩超提示实验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Sd)较对照组缩短0~5mm,左室收缩末期容积(SYS VOL)缩小40.1±11.2ml~36.2±10.6ml,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43%±2.50%对照组为47%±2.36%,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DIA VOL)无明显变化;99mTc-MIBI显示实验组梗死面积缩小34%±12%,对照组21%±10%;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阳性,电镜结果显示心肌样细  相似文献   

17.
屠燕 《护理研究》2006,20(32):2954-295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人,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6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辛伐他汀及二者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AMI模型,术后24 h存活者随机分为心梗组(MI)、G-CSF组(MI-G)、辛伐他汀组(MI-S)、G-CSF联合辛伐他汀组(MI-GS),另设假手术组(SO);上述各组又再随机分为2 d、14 d、28 d三个不同时间亚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外周血CD34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评估调亡细胞。结果①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百分比:MI组高于SO组(P<0.05),而各治疗组均高于MI组(P<0.01);②大鼠心肌梗死区VEGF的积分光密度值:MI组高于SO组(P<0.01),而治疗组高于MI组(P<0.01)。③细胞凋亡指数:治疗组低于MI组(P<0.01),但高于SO组(P<0.01),而MI-GS组低于MI-G、MI-S组(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辛伐他汀不仅能诱导干细胞的动员,而且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再生心肌血管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两者合用效果更佳。上述结果为骨髓干细胞动员剂临床应用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对合并心力衰竭的冠心病心梗患者近期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评价。方法2004年6月~2005年6月,收治EF〈50%的冠心病心梗患者23例。其中7例通过介入法经冠脉移植MSCs,16例仅行常规治疗。术后通过心脏超声以及核素显像方法全面评价心功能。结果2组患者均健康存活。实验组MSCs移植后2周起EF及CO显著提高,第6周最为明显;SPECT显示心肌梗死面积(MI)2周起明显缩小,第6周最为明显,第8周与第6周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移植应用于冠心病心梗患者能减小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MSCs移植有望为心衰患者的治疗提供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骨髓CD34+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经作者查新检索,目前国际上仅有1篇小样本心腔内沣射骨髓CD34+下细胞治疗心绞痛的报道.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CD34+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选取2007-07/2008-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32例心绞痛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分级为Ⅱ~Ⅳ级,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最佳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常规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移植,于冠状动脉病变近端注入CD34+干细胞悬液15 mL,细胞数为(1.0~6.1)×106.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和导管置入.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比较及心肌血液灌注情况.结果: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的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等各项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0.05),且移植后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优于移植后3个月.移植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内,未观察到因冠状脉动脉内注射而导致的心肌梗死、心肌酶升高、心肌穿孔、心包积液、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CD34+干细胞后,可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