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积极预防小儿心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对30例非典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1~3项主要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部分病例进行了定期随访。结果1全部病例入院时被误诊;2符合诊断典型川崎病主要症状1,2,3项的发生率分别为16.67%、30%、53.33%;3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扩张者60%,其他心脏损害40%;4外周血实验室检查WBC升高70%,PC升高86.67%,ESR、a2-球蛋白及CRP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73.91%,87.50%及35%;5随访13例,9例2~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4例仍有冠状动脉扩张。结论川崎病的非典型病例在婴幼儿期明显高于典型病例,提高诊断意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 39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39例川崎病患儿中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 12例 ,其中冠状动脉扩张 4例 ,占 33.3% ;二尖瓣关闭不全 1例 ,占 8.3% ;三尖瓣关闭不全 2例 ,占 16.6% ;二尖瓣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1例 ,占 8.3% ;左心室增大 1例 ,占 8.3%。提示 :川琦病患儿在二尖瓣、三尖瓣及左心室的病理改变发生率较高。对拟诊为川崎病的病例 ,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观察心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目前,川崎病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从2010年6月以来,我们对川崎病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选择川崎病患儿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8月至11岁,平均年龄3.4岁。入院时均有3~5d的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33-163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川崎病病例,总结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28例病例中,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内膜毛糙11例,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6例,巨大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探查冠状动脉内膜、管径的形态学改变,安全、方便、可重复性好,能够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中的观察、治疗后的随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房颤患者35例,窦性心律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脏明显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严重瓣膜病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房应变曲线的参数,并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平均值(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ε)降低(P〈0.05)。结论:(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房功能降低。(2)彩色M型、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成像技术能较精确地定量分析房颤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彭军 《陕西医学杂志》2003,32(5):466-467
川崎病主要引起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全身性中小动脉系统的血管炎和心脏炎 ,心肌损害是本病改变的主要原因。高频心电图对早期心肌损伤诊断的敏感性较强 ,然而高频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还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现将我院 30例小儿川崎病的高频心电图检测结果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 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10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 结果 102例患儿中,检出41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5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小儿发热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断数量亦明显增加,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病因未明,诊断主要依靠病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对早期症状不典型者,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之前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如何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是儿科普遍重视的问题,现对我院收住的21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运用放射免疫检测方法测定了30例川崎病患儿及23例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表明:急性期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血浆内皮素浓度升高更显著;恢复期患儿血浆内皮素浓度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血浆内皮素浓度可作为反映川崎病患儿病情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约有20~30%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扩张。我院近来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16例川崎病人的左右冠状动脉进行了观察,发现有5例病人的左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一例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对患者无损伤,可反复多次探查,可作为观察川崎病有无冠状动脉受累扩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5例川崎病患儿按超声心动图是否诊断冠脉损伤分两组,无冠脉损伤为对照组(83例),有冠脉损伤为观察组(42例),均行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组患儿心率、心律及电压改变。结果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均低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患儿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动态心电图检查总异常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X^2=15.30,P<0.01);普通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联合心电图检查诊断冠脉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5%、86.7%、0.463、77.6%;95.2%、94.0%、0.892、94.4%;95.2%、84.3%、0.796、88.0%。普通心电图检查结果均低于动态心电图和联合心电图检查(P<0.05),但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联合心电图检查结果相似(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能为川崎病患儿冠脉损伤提供科学参数,则优于普通心电图检查方法,但两种心电图联合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冠脉损伤的价值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丙种球蛋白非敏感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治疗不敏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标准分为IVIG敏感性KD组107例及IVIG非敏感性KD组15例,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IVIG非敏感性KD组共15例,占总例数的12.3%,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的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均明显低于IVIG敏感性KD组,中性粒细胞比例(N)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有中度以上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者2例(2/15,13.3%),明显高于IVIG敏感性KD组(2/107,1.9%)(P<0.05)。IVIG非敏感性KD组患儿中9例通过复用IVIG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仅3例在复用IVIG后症状仍不能控制而加用激素治疗。结论:贫血、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是引起IVIG非敏感性KD组发生的可能因素,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重视并进一步复用IVIG治疗,必要时在抗凝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垒  杨增芳  马巧梅  董宁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0):888-889,953
目的 :了解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 1 80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血生化 (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 )等资料进行计量资料χ2 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 80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 94例 ,占 5 2 .2 % ,冠状动脉瘤 2 0例 ,占 2 1 .2 % ,无扩张 86例 ,占 47.8% ,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发热天数、C-反应蛋白、血脂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 P<0 .0 5 ) ,多因素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C-反应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扩张密切相关 ( P<0 .0 5 )。结论 :对川崎病 ( KD)进行病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可对该病做出及时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1995~1999年北京住院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了解北京小儿川崎病的发病率及流行病学特点,并与其他地区比较。方法按照日本全国小儿川崎病调查方法,向北京及其郊区所有拥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发出调查问卷和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回顾性记录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诊断为川崎病的所有患儿。参加调查人员均为小儿心血管医生或是高年资儿科医生,由2名高年资儿科医生监督确保调查严格按照研究方案进行。心血管并发症是指川崎病起病1个月内发生的经超声心动图或冠脉造影证实的心脏扩大,冠状动脉扩张、狭窄或阻塞,心肌梗塞,或心脏瓣膜损害。结果北京39家有儿科住院病床的医院中,37家(95%)参加调查,共计报告710例患儿,1995~1999年北京5岁以下小儿川崎病年发病率分别为18.2/10万、21.1/10万、18.6/10万、30.6/10万和27.8/10万。男女发病比例为1.7:1,发病年龄从1月至13.4岁(平均2.3岁),其中5岁以下占85.2%。本病在春、夏两季发病较多,秋冬较少。淋巴结肿大是最少见的临床症状,且其发生率自1995至1999年逐年降低。21.5%的患儿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见于起病后10或10d以上才确诊的患儿,患儿急性期无死亡。结论北京地区川崎病的发病率低于日本,而与美国的发病率相当,但高于其他西方国家。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以及发病率逐年趋势与以往报道相似,但季节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早期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确诊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血沉(ESR)、C反应蛋白、血小板(PLT)、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例MCLS患儿有1例冠状动脉扩张,2例肛周红,3例血小板数显著增多,4例血沉明显增快。结论肛周红、冠状动脉扩张、血小板数增多、血沉增快均可作为早期有价值诊断MCLS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许彤 《中原医刊》2009,(19):9-11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了3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及30例正常人左心室前间隔、后壁、前壁、下壁、后间隔和侧壁近二尖瓣环处的心肌舒张早期波(E’)、晚期波(A’)速度、速度时间积分等。测量了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容积(LVEDV)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充盈速度(ME)、减速时间(MDT),房缩期充盈速度(MA)等,应用改良Simpson’s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LVEDd、LVEDV显著增大(P〈0.01),LVEF降低(P〈0.01),ME、MDT、MA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基底部后壁心肌舒张晚期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前壁舒张晚期速度时间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壁心肌舒张早、晚期速度、速度时间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者左心室基底部各壁心肌舒张早、晚期速度、速度时间积分均有明显减低,表明左心室舒张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而二尖瓣口血流多普勒频谱无明显改变,提示DTI较传统多普勒血流成像法能更好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给30例川崎病患儿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U/Kg,1次/d,5~7d。以冠状动脉损伤,凝血象参数和血小板计数评价该药的疗效。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损伤减轻,无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凝血象参数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是治疗川崎病,预防血栓形成较为理想的药物之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细胞介素-17(IL-17)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月9月本院住院的40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KD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17、MMP-9水平,同期检测30例下呼吸道感染发热期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1)KD急性期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相比有显著性差异(q=11.57,22.13;5.54,19.16,P<0.01);恢复期KD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未恢复到正常,仍较健康对照组增高,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q=4.08,8.02,P<0.01);另外,KD恢复期患儿血清IL-17、MMP-9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KD患儿,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7.76,13.99,P<0.01);血清IL-17、MMP-9浓度CA组(178.9±49.3、1257.5±389.6,n=11)与NCA组(160.8±55.7、1078.4±421.3,n=2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分别为0.95,1.22,P>0.05).(2)急性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lL-17水平明显升高,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q=5.64,P<0.01),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性差异(q=2.78,P>0.05).(3)急性期随KD患儿IL-17水平升高,其MMP-9、C反应蛋白(CRP)也相应升高,KD急性期患儿血清IL-17与MMP-9、CRP均呈正相关(r=0.491,0.425,P<0.01),但与白细胞(WBC)、血沉(ESR)和清蛋白(ALB)变化无明显相关(WBC:r=0.143,P>0.05;ESR:r=0.308,P>0.05;ALB:r=0.189,P>0.05).KD急性期患儿血清MMP-9与CRP呈正相关(r=0.443,P<0.01).结论 IL-17、MMP-9参与KD的病理生理过程,IL-17可能促使免疫细胞大量激活,释放各种炎症介质,促使各种炎性细胞合成、释放MMP-9,进而介导组织免疫病理损伤.IL-17、MMP-9水平变化反映KD的病情状况,可能为KD诊断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