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蒋士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蒋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调、情志不畅,致脾胃受损,气滞血瘀,胃体失其濡养,临床治疗以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为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多辨为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肝胃不和等证进行论治,并十分注重预后调护。附典型病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王普恒  谢晓燕 《河北中医》2003,25(3):225-226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范畴 ,究其病因 ,一般有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累、六淫外袭、服药不当等。针对其病因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护理经验 ,现介绍如下。1 饮食护理慢性胃炎多由于饮食所伤 ,包括饥饱失常、饮食寒温不适、食物不洁、嗜食辛辣、饮酒等 ,故应提倡良好的饮食习惯。①首先要定时。这一点是基于胃的生理功能提出的。胃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在正常三餐时达到最佳水平 ,此时进食能充分消化 ,提倡少食多餐则违反了这一规律 ,反而加重了胃的负担。②其次要定量。不能饥饱失常和暴饮暴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相似文献   

3.
胃痛的中医食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亦称胃脘痛,是指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疾病,以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多见。临床分八型。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本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在护理上进行辨证食疗、予以饮食调护,发挥药物和食物的互补作用,可以营养机体、增强体质、补益脏腑,对促进机体康复有重要意义。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 起居调护①居室保持阳光充足、安静、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光线柔和。②注意劳逸结合 ,节制房事。③生活不能自理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2 情志护理①让病人生活充实 ,心情愉快 ,多关心、体贴照顾病人。②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配合治疗3 饮食调护①饮食定时 ,有节。注意滋补 ,多食润肠、降压、降脂等食品。②饮食宜清淡 ,少油腻。低糖易消化的食物 ,并少食多餐。进食时不宜过快。③禁忌肥甘油腻 ,辣刺激等助火生痰之品。4 功能锻炼①肢体功能锻炼 :对患肢加强功能锻炼 ,可以由小到大的强度进行锻炼。②语言锻炼 :与病人慢慢交…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是脾胃系常见病之一,刘凤斌教授认为其发病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调养失当等,以致湿热内蕴、肝郁失疏、脾胃虚弱,进而发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兼痰湿郁热甚或瘀热而发为本病,临证治疗多以健脾疏肝、清利湿热、畅达气机为法,并尤其注重以"治未病"思想指导患者的心理疏导及饮食调护等,临床疗效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症见胃脘痛,多伴有胸膈烦闷、嗳气吞酸、胃纳不振、反酸、嘈杂等症状,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的特点。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疲倦关系密切。主要与饮食不节、进食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不遂、素体虚弱、劳倦内伤、  相似文献   

7.
介绍沈敏鹤在恶性肿瘤治疗中重视胃气的思想。沈师在肿瘤治疗上推崇心治为君,药治为将,食治为相的肿瘤治疗法则,在用药、饮食、情志方面都注重顾护胃气,以小剂甘温方剂为调治之法,注重日常饮食在肿瘤患者调护中的作用,关注情志失调与脾胃机能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 ,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主证 ,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房劳伤肾 ,先天禀赋不足有关 ,其中过食肥甘和醇酒炙 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如《素问·奇病论》谓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因此糖尿病人的饮食调护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饮食调护要求 :控制饮食 ,适量进食米类 ,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笔者查阅大量国外最新研究报道 ,一改传统习惯 ,提出糖尿病饮食调护的新看法 :在限定的总热卡范围内 ,倾向增加碳水化合物和纤维…  相似文献   

9.
武笑园 《河北中医》2002,24(11):850-851
糖尿病是因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发生的代谢紊乱 ,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为典型症状 ,这些症状可同时出现 ,也可以某一症状偏重。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 ,肝气内郁 ,生热化燥 ,灼伤阴液所致。肺阴伤则多饮而烦渴 ;胃阴伤则多食而消瘦 ;肾阴伤则多尿而频。饮食生活直接影响到糖尿病的转归 ,故中、西医学均非常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护。1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调护糖尿病与其他疾病的不同之处是将调护的主动权交给患者自己掌握 ,故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 .1 合理安排各种…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系指上腹部反复疼痛,同时伴有胀闷、暖气、呕逆不食或泛酸、大便黑等证。多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性溃疡等病。根据胃脘痛的病因病理,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或失调,损伤脾胃,肝气乘虚横逆,以及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  相似文献   

11.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糖尿病。其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伤肾等。其病机是由肺、胃、肾三脏阴亏燥热、灼伤津液、消灼水谷而致,本病首当辨上、中、下消之不同。一般而言,口渴多饮为上消,属肺;多食善饥为中消,属胃;  相似文献   

12.
李寿彭系中医主任医师,从医五十载,治疗胃脘痛颇有经验,现介绍如下。1病因首重饮食情志导致胃脘痛的病因很多,李老尤其强调饮食和情志。饮食肥甘厚味,加之辛辣烟酒、暴饮暴食、贪凉饮冷等导致脾胃运化不及或不利,寒、热、食、湿等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另外,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发胃脘痛。2病位不离肝脾胃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以升为顺;胃为阳  相似文献   

13.
杨明会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病机为本虚标实,胃阳虚为根本,气滞、痰浊、血瘀为标.治疗注重补胃阳,兼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温化痰饮、补肾活血,并重视饮食、情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早期预防及预后调护,为慢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诊治胃脘痛,在病因上重视饮食、情志之变;在病机上认为:“遇饮食物不适或情怀郁勃,痰而气滞,气阻血瘀”张介宾云:“胃脘痛证多有因寒、因食、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病之要……皆当以理气为主。”我以此二人之说为依据,自拟“芍草栀姜五香汤”治疗胃脘痛(包括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等),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组成为:白芍15克,甘草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多为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内伤外感。本病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治疗以调和肝脾为主,辅以心理疏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与辨病、辨症相结合,在临床上对反复发作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颇佳。以下介绍导师张照兰教授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其在病因、病机、分型、治疗、调护各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暖气、吐酸、饱胀、纳呆、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胃痛的病因虽有种种的不同,但其发病的机理却有共同之处,即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其病因可概括为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临床上除进行有效的治疗外,密切配合饮食、情志、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陈庆超  王鲜桃 《河南中医》2012,32(3):381-382
胸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及生活质量,除了在医药方面进行治疗外,还应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护、情志护理、养生指导等整体护理,充分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卫严蓉  冯璐  崔文成 《河南中医》2020,40(4):541-544
崔文成教授提出小儿变应性鼻炎多为肺虚食滞胃热证。小儿变应性鼻炎肺虚食滞胃热证的内因:一是内有肺虚特禀体质,二是鼻有湿邪伏遏;外因为"非时之感",六淫、异气、情志、饮食均为非时之感。崔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鼻,病变脏腑在肺,涉及肝、脾与胃肠,病性为本虚标实,肺气虚为本,饮食聚为标。其基本病机为内有肺虚特禀体质,外有非时之感,鼻有湿邪伏遏,三者相合,闭据鼻窍则发病。崔教授常用《济生方》苍耳子散、《医宗金鉴》平胃散和《丹溪心法》保和丸加减治疗,并注重小儿的预防调护,将"军事化治理"的理念告知家长,使之运用于小儿的日常调理,双管齐下,收效显著。"军事化治理"有五个要点:①起居有常有定时;②饮食有节有规律;③适度锻炼;④调畅情志;⑤全家总动员。  相似文献   

19.
卵巢早衰病因复杂,近年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用药治疗的同时,采用情志调护、饮食调护、用药外敷、针灸火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辨证施护,可使患者体质改善,阴阳调和,不适减退,生活质量提高,进而逐渐恢复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刘晨萍  李毅平  李勇 《河南中医》2016,(9):1513-1515
李毅平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有关,其病位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病机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李毅平老师将该病分为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等四型,辨证施治,随证加减,并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调畅情志、预防保健、注重调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