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5岁,因外伤致上前牙缺损,反[牙合],牙槽骨塌陷,影响进食与面容,于2005-01-01由兰州来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2.
我科采用生物刀学原理与生物机械原理,设计了多个上前牙桩钉连体焊接式连桩修复牙,以增强修复体的载荷能力和抗折能力,合理的分散(牙合)力,并通过实验应力法,对修复体受力后的应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力求使修复体设计能建立在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基础上,从而提高修复体的使用寿命.为没有铸造和烤瓷条件下的多牙冠修复提供一种临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固定矫治的方法矫正成年人上前牙缺失伴前牙反牙合后再修复缺失牙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 2 0例患者均用固定矫治的方法解除前牙反牙合后再行固定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缺失的前牙。结果 2 0例矫治后均取得正常的咬合关系和正常的失牙修复 ,平均追踪 2年 ,未见反牙合复发和修复牙的异常。结论 用固定矫治方法解除成年人前牙缺失后的反牙合再行义齿修复 ,保证了失牙修复功能和美观效果 ,是保证缺牙区良好咬合关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杜建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Z1)
目的讨论弹性义齿在深覆牙合上前牙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1例深覆牙合上前牙缺失病例,用弹性基托材料制作可摘局部义齿,随诊1~2年,观察其外观、舒适度、固位,边缘密合,基托及卡环变形、折断等项目。结果21件义齿中,失败2件。结论弹性义齿在深覆牙合上前牙缺失修复中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是深覆牙合上前牙缺失修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光固化修复上前牙缺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勇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15(3):218
笔者自 1991年对上前牙大面积缺损采用磨除部分釉质增加粘接面积的方式进行修复 ,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单位 :2 710 0 0山东省泰安市口腔医院 1.一般资料 :本文 2 14例患者 ,共计 2 48颗牙齿 ,其中男性 136例 ,15 8颗牙齿 ;女性 78例 ,90颗牙齿。年龄在 17~48岁 ,中切牙 147颗 ,侧切牙 76颗 ,尖牙 2 5颗。本组病例均为上前牙龋损损伤切角者和上前牙外伤冠折 1/ 2以内者。2 .治疗方法 :对牙髓感染者或外伤穿髓者首先做根管充填 ,近髓者用Dycal氢氧化钙制剂 ,衬于近髓的牙本质上。去除腐质 ,用加长车针将患牙唇侧和腭侧釉质均匀磨… 相似文献
7.
作者设计了双弓矫治器 ,矫治替牙期反牙合伴上前牙排列不齐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自 1994年 6月至 1998年 8月用双弓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反牙合伴上前牙排列不齐患者 16例 ,男 4例 ,女 12例 ,年龄8~ 10岁 ,平均 8.9岁。二、矫治器制作常规取印模 ,灌注模型 ,在下颌后退至对刃牙合取蜡牙合记录 ,并转移至牙合架上。第一恒磨牙用 0 .8mm不锈钢丝弯制箭头卡环或用 0 .9mm不锈钢丝弯制圈形卡 ,乳磨牙设计单臂卡环或邻间钩固位。双曲舌簧用 0 .5mm不锈钢丝弯制 ,上唇弓用 0 .7mm不锈钢丝 ,其弧型唇弓应设计在预期矫治后的上前… 相似文献
8.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矢状发育不足导致的前牙反[牙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这种患者除前牙反袷外还多伴有上前牙区的拥挤和上唇后缩凹陷畸形。对于此类患者,如果使用通常的舌簧[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由于矫正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地拓展间隙,所以难以排齐牙列,解除反[牙合],面型的畸形也不能得到矫正。若使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正,则矫正效应仅局限于牙列和[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报告用Replace种植体支持和固位的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伴有颌骨缺损的牙列缺损患者12例(43个种植体),从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种植体及义齿稳定性,美观和功能等角度评价种植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临床检查和X线片测量结果,确定治疗方案,选择Replace种植体数量、类别与规格。在颌骨成形、种植体植入、义齿修复后,定期复查。12例患者中的9位在种植体植入的同期接受了自体牙槽骨、粘骨膜移植或人工骨植入手术。根据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情况、高度、外形和色泽的临床观察,检查种植体及义齿稳定性,结合医、患双方对种植修复体的美观效果、功能状况满意度评价来确定修复效果。结果:12例患者都按期进行了复查,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良好,面容和语音功能有显著改观,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金属烤瓷全冠和修复基台的接缝位于龈下,对接密合,给人以从龈下长出来的视觉效果,美观。11例患者的修复体及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为满意,1例评价为可接受。结论:用Replace种植体支持的、螺钉或粘固剂固定的金属烤瓷桥或义齿能够获得医、患双方都满意或可接受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面磨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症状的病例作面磨损程度、垂直距离、正中位、咀嚼效能、颞下颌关节等方面检查,作出诊断,制定(牙合)重建治疗方案。经(牙合)垫治疗纠正正中(牙合)位偏位,恢复生理的垂直距离使(牙合)与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关系协调。观察2—3月待(牙合)位稳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再作(牙合)重建修复。病例经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稳定,咀嚼效能提高,临床实践认为(牙合)面磨损牙列缺损的患者垂直距离偏低,正中(牙合)位偏位有颞下颌关节症状者,在牙列缺损修复时必须考虑(牙合)重建治疗方能达到修复目的。 相似文献
11.
钟春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4):177-177
患者女,13岁,1年前因外伤导致41牙冠折断,未及时治疗.现下唇粘膜红肿、疼痛,影响进食,要求拔除患牙.检查:41冠折,髓腔暴露,松动(±),叩(±),根尖暴露于龈外,导致相应的下唇粘膜创伤性溃疡,红肿、触痛.X线片见41根尖区骨质破坏较少,试保留牙根.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行常规根管预备,封FC纸尖.1周后复诊,无症状,行根管充填术.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在41唇侧龈缘下根尖部作半月形切口,翻瓣,去除部分骨质,充分暴露根尖区.用高速涡轮机磨除暴露在龈外的牙根,在牙根颊面预备成一约45°的近远中斜平面.在斜平面备洞,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彻底刮除根尖区病变组织,冲洗,缝合.抗感染治疗.7d后拆线,伤口愈合良好.半月后复诊,41叩(-),松动(-),无主观症状,行牙体预备,桩冠修复.半年后随访良好,基本能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示41根尖区骨质密度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CBCT)对骨性错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进行研究。方法 60例成年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骨性Ⅰ类20例(组一),骨性Ⅱ类20例(组二),骨性Ⅲ类20例(组三),采集颅面部CBCT的Dicom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及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的牙槽骨高度,在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中切牙间牙槽骨高度则在3类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在中切牙区无统计学差异,而在上颌侧切牙的近中和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上前牙位于面部突出位置,常因外伤而缺失,当前牙深覆牙合时,上下牙之间的颌间隙过小,甚至下牙的切缘咬在上颌牙槽嵴的黏膜上,没有足够的修复空间,如果勉强去修复,不但影响美观,还会影响牙颌系统的正常功能,有些甚至成为不良修复体,给患者造成痛苦[1]。我们用小平导,首先矫治深覆牙合,取得足够的修复空间后,再进行修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上前牙缺失伴深覆牙合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8~35岁,平均27岁。1颗上前牙缺失者8例,2个上前牙缺失者10例,3颗上前牙缺失者2例。均为Ⅲ度深覆牙合。有8例为下牙的切缘咬在上颌… 相似文献
14.
深覆患者较常见。造成深覆的原因及其症状不同 ,修复治疗方法各异。本文就深覆的原因、治疗原则、义齿设计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牙列缺损的患者常伴有余留牙牙合面的重度磨损 ,使得垂直距离变低 ,咀嚼效率下降 ,严重者可导致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类病例的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1] 。牙合重建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治疗方法 ,而颌位关系的确定是牙合重建修复的关键。笔者采取先行调位性咬合板治疗 ,再行牙合重建修复 ,收到很好疗效。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选择牙合面磨损严重同时伴有牙列缺损的患者 17例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4 6岁。2 .治疗前颞下颌关节症状检查 :17例患者中有咀嚼肌群疼痛、关节区疼痛和关节弹响… 相似文献
16.
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中,常遇到患者由于牙列磨耗过重,垂直距离降低,或余牙有牙周病,牙体缺损,食物嵌塞等,可在修复缺失牙同时,利用(牙合)垫解决上述问题。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岁~70岁,以中老年为多。 60例患者中,25例为牙列磨耗过重,垂直距离过低;10例为基牙(牙合)面为充填体;15例为基牙患牙周病,有不同程度松动,但经治疗后尚可使用;7例为食物嵌塞;3例为牙本质过敏。 (牙合)垫种类:根据材料分为金属(牙合)垫(铸造或锤造)、塑料(牙合)垫、混合(牙合)垫(金属与塑料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牙外伤致冠根折牙根的保留及修复方法.方法 22例共33颗外伤冠根折上前牙,其腭侧断端均位于龈缘4 mm以下,通过高频电刀腭侧牙龈成形并完成根管治疗,采用钛合金或金合金核桩冠修复.结果所有患牙在修复后短期内均取得理想的外形和功能,随访0.5~3.0年,牙龈无红肿、萎缩,无牙周袋形成,修复体无松动,X线片示牙周及根尖均无异常.结论对于外伤冠根折前牙,经牙龈成形,采用钛合金或金合金核桩冠修复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小瓷贴面修复上前牙切角的小面积牙体缺损,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上切牙切角小面积牙体缺损患者9例,涉及患牙9颗,其中上中切牙8颗,上侧切牙1颗,根据个体牙体缺损的大小进行牙体预备,要求牙体预备的范围达缺损区域以外约2mm,常规制作IPS-EmpressII小瓷贴面,常规粘结。修复治疗完成后进行了12-24个月的临床追踪观察,检查基牙与贴面边缘密合度、边缘着色、修复体颜色、解剖形态、有无修复体周围龋及修复体有无折裂。结果:在12-24个月的观察期中,全部修复体各项检查指标都未发现异常,修复效果良好。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小瓷贴面可以做为上切牙小面积切角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者梁某,女,23岁,因牙齿黄黑,于1993年10月15日就诊。 患者7岁以前,有服用四环素药物史。 检查:患者全口牙呈黄色,色泽暗淡,牙釉质无明显缺损,牙弓呈方形,上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小。 治疗方法:(1)基牙预备:上前牙切缘磨除0.5mm,在两侧尖牙与第一双尖牙之间磨出放置0.8mm不锈钢丝空隙。常规印模,灌注石膏模型。 相似文献
20.
6例替牙期上前牙埋伏扭转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牙牙合期上前恒牙常见倒置、横位、冠畸形等,我们采用再植、正畸,尽量保留原位牙的修复,达到预期效果。一、资料与方法上中切牙埋伏扭转倒生3例,上中切牙埋伏扭转倒生同时伴侧切牙反牙合2例,上中切牙近中倾斜扭转错位1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9~12岁。手术再植:术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定位测量记录,牙根形成1/3~2/3的埋伏扭转倒生牙做再植术。常规消毒局麻下切开牙龈翻瓣去骨暴露埋伏牙,保留完整牙囊,扭转恢复到正常位置,间隙不足适当调整,缝合切口,戴间隙保持器待萌出,待全口恒牙替换完后再行正畸治疗,共4例。拔除后正畸治疗:上前恒牙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