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B超及CT的特征。方法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6例行钡餐造影检查,11例行钡灌肠检查,25例行B超检查,17例行CT扫描。结果 8例腔内型钡餐造影见肠腔内肿物。黏膜展平呈弧形,管腔增宽,管壁不整,3例有小溃疡龛影。7例腔外型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受压移位改变,局部肠壁不整,13例腔内外型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缺,黏膜紊乱,管腔狭窄,6例有溃疡穿孔。B超22例发现腹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部回声不均,10例肿物内有肠气反射。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12例,4例肿物内见有造影剂渗入。结论 X线钡剂造影仍是小肠平滑肌肉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B超、CT亦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及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或胃镜活检组织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影像资料,其中13例行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16例行多层螺旋CT扫描,10例行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诊断符合10例,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符合14例,10例行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多层螺旋CT扫描者均明确诊断;患者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表现为肠管内充盈缺损、溃疡、肠腔狭窄、管壁僵硬、黏膜破坏或受压变形;多层螺旋CT扫描表现为类圆形或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物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十二指肠壁增厚或伴有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低张十二指肠双对比造影及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40例全部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进行CT扫描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充盈缺损19例,肠梗阻13例,管壁僵硬、粘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粘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高伟民  刘静  吴云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28-1029
目的评价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和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行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多排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结果 26例中,腺癌13例,间质瘤7例,腺瘤3例,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发现10例,检出率37.5%;CT检出率100.0%。结论多排螺旋CT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目前检查小肠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和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与口服软导管小肠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的对象包括2007年1—11月间46例临床怀疑有小肠肿瘤的患者,对该46例患者行CT平扫与增强及口服软导管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的扩张程度进行评价,分别计算小肠CT与X线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率。结果小肠扩张最佳的21例,扩张良好的22例,扩张欠佳的3例,无扩张0例。MSCTE的敏感度为97.83%,准确率为95.56%;X线小肠造影的敏感度为91.3%,准确率为88.10%。结论口服软导管低张气钡双重造影与口服肠道准备小肠螺旋CT检查能够很好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胸骨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X线胸片、CT及MRI影像资料,其中17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1例行X线胸片+CT检查.结果 1例X线胸片与CT均表现为骨性突起,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17例行CT检查者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2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骨性突起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9例,与组织病理相符14例;MRI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混合性骨质破坏1例同,软组织肿块2例,与术后组织病理相符2例.结论 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原发性胸骨肿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用于胸骨肿瘤术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骨肉瘤亚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重点描述肿瘤的位置、骨皮质改变、髓腔内侵犯等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别位于股骨骨干和股骨远端,X线及CT显示病灶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明显.1例小细胞型骨肉瘤位于胫骨近端,X线显示渗透样髓内骨质破坏,临近骨皮质破坏.5例皮质旁骨肉瘤中4例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胫骨近端.3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2例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透亮间隙,3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骨膜骨肉瘤位于胫骨骨干,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呈垂直状排列延伸至周围软组织肿块内.2例多发性骨肉瘤病灶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为云团状瘤骨,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临近软组织肿胀.结论: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小肠疾病比较少见,特别是原发性小肠肿瘤少见,约占胃肠道肿瘤的3%~6%,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较理想的检查手段,易漏诊,诊断较困难。目前,在诸多检查方法中,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是小肠病变检查方法之,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能清晰地显示小肠病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小肠病变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佐证,本文收集了52例插管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X线钡餐造影与CT对食管癌分期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4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各期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表现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食管壁增厚,其中Ⅰ期食管癌15例,Ⅱ期20例,Ⅲ期9例,Ⅳ期4例。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CT的联合诊断对食管癌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问题。方法 :对 2 1例小肠出血的住院患者 ,分别进行小肠气钡造影、99m锝核素扫描、选择性血管造影、剖腹探查及病理检查等。结果 :在小肠出血的病因中 ,肿瘤 11例 ( 5 3 % ) ,憩室 7例 ( 3 3 % ) ,息肉 1例( 5 % ) ,血管畸形 2例 ( 9% ) ;在诊断方法中 ,8例为小肠气钡造影、5例为选择性血管造影、4例为99m锝核素扫描、1例为纤维结肠镜。结论 :引起小肠出血的病因以肿瘤为多见 ,憩室次之。小肠气钡造影、99m锝核素扫描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对小肠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原因不明的小肠出血应及时进行剖腹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各种成像技术(传统消化道钡餐、CT、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价值,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影像资料。结果:病变包括腺癌17例,平滑肌肉瘤6例,淋巴瘤20例。消化道钡餐主要X线表现为胸腔狭窄,肠腔内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粘膜破坏,环状皱壁消失,肠梗阻或肠套叠,肠管扩张及溃疡形成。CT检查11例,均确诊为小肠恶性肿瘤。血管造影2例,均拟诊为小肠血管畸形。结论:凡临床疑有小肠恶性肿瘤通常首选胃肠造影法,若诊断不明或为手术前进一步明确病变的范围宜用CT检查,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生的上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和常规胃肠道造影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胃肠道造影、CT、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腺癌19例,恶性间质瘤10例,恶性淋巴瘤23例。常规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肠管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肠梗阻、肠套叠及溃疡形成等,41例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32例。CT检查20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小肠肿块、肠管狭窄、肠梗阻、肠套叠等,均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18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均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但术前均误诊为血管畸形。结论 CT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能提供有关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以及并发症等影像学信息,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胃肠道钡餐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表现、CT及胃肠钡餐造影的影像特征,其中5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结果 5例为小肠异位胰腺,7例为胃异位胰腺;病灶均呈类圆形,向腔内生长。其中2例小肠异位胰腺合并肠梗阻、肠套叠。8例病灶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部分可见点状低密度,5例病灶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方式与正常胰腺相似,其中4例病灶动脉期可见点状低密度影。2例异位胰腺消化道钡餐造影显示病变区类圆形充盈缺损。结论 胃肠道异位胰腺的CT及X线钡餐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在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CT表现以及良恶性的鉴别,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肿瘤6例,腺瘤、脂肪瘤各1例;恶性肿瘤14例,腺癌5例,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4例,转移瘤1例,结论: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特异性较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副鼻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副鼻窦恶性肿瘤42例。均行X线和CT检查,加冠状位CT扫描24例,行MRI检查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上颌窦源性22例,筛窦8例,蝶窦2例,另10例因肿瘤较大、侵犯范围广而无法判断来源。鳞癌28例,腺癌9例,纤维肉瘤4例,脂肪肉瘤1例。结论:X线对副鼻窦病变的诊断具有筛查作用,CT是明确诊断副鼻窦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MRI对副鼻窦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肠原发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检查资料,检查方法包括传统法口服阳性对比剂CT扫描(10例)及口服甘露醇胃肠造影后CT检查(16例).[结果]胃淋巴瘤CT表现可分为3类:①弥漫浸润或多发型10例,②节段型4例,③息肉型2例;肠道淋巴瘤的CT表现分为4类:①壁内浸润型5例,②多发结节型3例,③肠系膜受累伴腔外肿块型1例,④肿块型1例.[结论]弥漫浸润型和多发结节型是胃肠原发性淋巴瘤的两种主要CT表现类型."动脉瘤样肠腔扩张征"、"夹心面包征"、受累肠段较长及呈多发节段性分布是小肠性淋巴瘤的主要特征性CT表现,具有较可靠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颌骨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变X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X线、CT术前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8例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术前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均行X线检查,28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境界清楚的透光区,部分有分隔;12例表现为均匀的高密度团块状骨化影;4例病灶呈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伴有轻度骨膜反应或软组织块影;14例为上颌窦囊肿,上颌窦腔内呈半圆形或圆形的境界清楚的略高密度影。15例行CT检查,上颌窦囊肿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窦腔内囊性圆形或半圆形肿块,薄壁,囊内呈水样密度。1例上颌窦畸胎瘤,表现为窦腔扩大,内含一高密度肿块影,内部可见钙化影。结论:X线平片和CT对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诊断,均有很高的价值,CT检查能发现更多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