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93例发病6h内的胸痛患者,其中AMI组32例,非AMI组61例[含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者22例,非心源性胸痛者15例];正常对照组选择69例正常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一步法检测正常人和患者发病0~3h或3~6h血浆的HFABP含量,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6h内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在0~3h、0~6h时间段,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64.29%、84.38%)显著高于cTnI(28.57%、53.13%)和CKMB(21.43%、56.25%),与MYO(71.43%、78.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特异性上,4种生化标志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诊断准确性上,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0.979、0.958)显著高于cTnI(0.800、0.878)、CKMB(0.575、0.782)和MYO(0.796、0.882)。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其诊断准确性优于cTnI、CKMB、MYO。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10例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Myo、cTn和CK-MB浓度,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Myo和cTnI以及CK-MB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AMI患者H-FABP、CK-MB、MYO、cTnI较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1),UAP患者H-FABP也较SAP患者升高(P<0.01),无论是胸痛发生3小时前还是3小时之后,H-FABP的阳性率均比Myo和CK-MB以及cTnI敏感性更高(P<0.01)。在ACS患者H-FABP无论在发病3小时之前还是之后均较Myo和cTnI以及CK-MB更早出现(P<0.05)。ACS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明显相关,即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重度狭窄高于中度和轻度狭窄病变(P<0.05)。ACS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EF值)小于40%的H-FABP水平要高于EF大于40%的H-FABP水平(P<0.05)。结论 H-FABP对ACS的诊断较Myo、CK-MB和cTnI更敏感。H-FABP、Myo、cTnI以及CK-MB的联合检测与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Myo、cTnI以及CK-MB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诊断指标,受骨骼肌损害的影响极小,对心肌损伤的诊断有显著的特异性;敏感性高,能灵敏的反映心肌损伤;分子量小,是目前常用心肌标志物中最小,心肌损伤后入血早;血中浓度与梗死面积相关性好,可用以估测梗死面积;发病后血中清除快(24h),比其他标志物更适合用于再梗死的诊断。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3h)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对再灌注的判定也有肯定的意义,是一个优秀的心肌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4.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含量丰富。具有组织特异性,心肌损伤后血浆中H-FABP水平变化有时间规律性,且血浆H-FABP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成正相关,故H-FABP可作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的生化标志物。现就H-FABP的生理化学特性、检测方法及其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致死病因,它的早期预测及预防其进展,对它的发生率、致残率、病死率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心肌特异性,对于诊断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更适合于临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对于心肌损伤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心肌损伤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磊  何奔 《心脏杂志》2007,19(1):107-110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作为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否成功(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术等)的检测指标。本文就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性质、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心脏标志物诊断AM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因急性胸痛发作6h内就诊患者122例,即刻采肘静脉血5ml。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检测H-FABP,同时测定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采用SPSS17.0软件比较3种心脏标志物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在AMI发病6h内,H-FABP对AMI的诊断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T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FABP是目前早期(0~6h)诊断AMI比较敏感和准确的心脏生化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0例因急性胸痛住院的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到就诊时间先后分为<3 h、3~6 h和>6 h三组,检测各组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6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选病例最终确诊为AMI 62例,非AMI 4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非心源性胸痛10例).<3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7.5%、9.1%、45.8%;特异性分别为83.3%、91.6%、91.6%;3~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4.5%、63.6%;特异性分别为94.4%、88.9%、93.7%;>6 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1.3%、93.7%、75.0%;特异性分别为83.3%、94.4%、100%;3种检测指标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5.4%,cTnI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87.5%.结论:H-FABP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诊断AMI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传统指标CK-MB、cTnI,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CK-MB、cTnI相当.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cTnI与CK-MB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及评估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胸痛6h内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并于入院1h内接受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入院即刻和术后3h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H-FABP,再灌注治疗后3h以心电图ST段回落≥50%为血流再通的评价指标。结果 65例AMI患者入院即刻H-FABP阳性率(87.69%)显著高于cTnI阳性率(5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3h后H-FABP在ST段回降≥50%组与ST段回降<50%组中,酶峰值分别为(24.03±9.12)ng/ml与(32.57±1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TnI测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标志物,也可作为评价心肌再灌注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较特异存在于心胍细胞胞质内的小分子蛋白,研究发现 H-FABP 可作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本文就 H-FABP 的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损害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手术期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个评价心肌损害新的诊断指标.本文综述了h-FABP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血浆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老年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研制H-FABP快速检测试剂条,检测64例发病6h内的老年胸痛患者的血浆标本,比较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快速检测H-FABP诊断AMI的敏感性(90.48%)显著高于cTnⅠ(57.29%)和CK-MB(57.29%)(P=0.016),与MYO(8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的特异性(95.35%)高于MYO(60.47%)(P=0.014),与cTnⅠ(97.44%)、CK-MB(83.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检测H-FABP对于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老年早期AMI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围手术期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个评价心肌损害新的诊断指标。本文综述了h-FABP在临床上的应用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FABP4在DILI中的表达及其与实验室相关指标在DILI损伤类型、临床结局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DILI患者158例。收集病史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发病14 d内血清。比较患者不同损伤类型、临床结局间FABP4的表达。并对患者实验室指标、临床结局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58例DILI患者中,女性(111/158)居多,肝细胞损伤型79例(50.0%),混合型27例(17.1%),胆汁淤积型52例(32.9%)。100例(63.3%)患者恢复正常,42(26.6%)例患者慢性化,16例(10.1%)患者发生由于DILI的肝移植或者死亡。患者血清FABP4水平肝细胞损伤型为(9.83±1.40)ng/mL,混合型为(12.70±1.42)ng/mL,胆汁淤积型为(23.05±3.48)ng/mL。6月内恢复患者FABP4为(11.58±1.31)ng/mL,慢性化患者为(14.47±1.67)ng/mL,死亡/肝移植患者为(36.18±10.07)ng/mL较前两者均显著增高。结论血清FABP4在胆汁淤积型DILI、死亡/肝移植组显著增高,并分别与血清ALT、总胆红素、损伤类型、临床结局显著相关,血清FABP4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DILI患者的病程及转归。  相似文献   

15.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AM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发病3h内,4~6h、7~12h时血清中H—FABP浓度,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和CK—MB(P〈0.05);在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高于cTnI(61.1%)和CK—MB(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敏感。  相似文献   

16.
脂肪酸结合蛋白判定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松  马庆海  孙涛  赵华 《山东医药》2001,41(20):29-30
脂肪酸结合蛋白 ( FABP)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脂肪酸载体蛋白 ,心肌含量最多 ,为近年发展起来反映心脏缺血的早期生化指标 [1]。我们对 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患者和 30例健康人 ,进行了FABP、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 ( CK- MB)的定量检测 ,观察其水平变化 ,分析其在 UAP患者区分危险程度和判断预后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UAP组共 31例 ,男 1 8例 ,女 1 3例 ;年龄 45~ 78岁 ;均因入院 1周内发生的持续2 0 min以上的心绞痛发作就诊。发作时心电图有 ST段动态演变 ,即 ST水平型、下斜型压低或一过型抬高≥ 0 .1 …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定量分析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而就诊的患者120例,最后确诊 AMI患者69例,非AMI患者51例为对照组,按胸痛发作距就诊时间分为<3 h、3~6 h和>6 h以上三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各组H-FABP的浓度,同时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hs-cTnI),比较各指标在诊断AMI早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入院各时间段AMI组H-FABP血液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和cTnI在3 h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3~6 h和>6 h两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的敏感度在发病3 h内和3~6 h分别为74.1%和87.5%,高于CK-MB(18.5%、54.1%))和cTnI(14.8%、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6 h后H-FABP的敏感性为83.3%,低于CK-MB(88.9%)和cTnI(94.4%),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中特异性最高的是cTnI,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定量检测在AMI早期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与其他高特异性指标联合检查可提高AMI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0例为研究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并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二尖瓣峰最大流速值(E)/A峰最大流速(A)将研究组患者分组,比较各组血清H-FABP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FAB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组H-FA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患者H-FABP水平明显升高(P0.05);E/A≤1组患者血清H-FABP水平显著高于E/A1组(P0.05);Pearson相关性显示:H-FABP水平与LVEF和E/A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FABP水平明显增加,且早期显著升高;H-FABP水平随着Killip分级增加、LVEF降低和LVEDd的增加而明显升高,与E/A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心脏内科接受封堵器介入治疗的120例CHD患儿资料。根据CHD缺损类型分为室间隔缺损(VSD)组52例,房间隔缺损(ASD)组3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组30例,比较患儿手术治疗前后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H-FABP与cTnI、CK-MB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介入治疗后H-FABP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15 min~12 h,各组H-FABP、cTnI和CK-MB水平较术前相比均有显著升高(均P<0.05)。H-FABP均于术后4 h达到峰值水平,cTnI和CK-MB于术后12 h达到峰值水平。H-FABP与cTnI和CK-MB峰值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60、0.707,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14 kg/m2、病理类型为非ASD、封堵器直径≥10 mm、封堵器释放次数≥3次、手术时间≥60 min、对比剂总量≥2 ml/kg均是CHD患儿介入治疗后H-FAB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H-FABP升高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明显长于H-FABP正常组(均P<0.001),H-FABP预测机械通气时间>48 h、ICU停留时间>3 d、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 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17和0.768(均P<0.001)。结论H-FABP在儿童CH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显著升高,对患儿术后心肌损伤的诊断较传统心肌标志物更具有早期应用价值。其水平升高受到患儿BMI、病理类型、封堵器直径、封堵器释放次数、手术时间和对比剂总量的影响,动态监测H-FABP的水平对于协助判断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等早期预后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可溶性小分子胞浆蛋白,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脂肪酸代谢和堆持细胞脂质稳态。它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FABPs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内监测心肌损伤状况,评估梗死面积和再灌注疗效。与传统的生化指标相比较,其诊断时效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在AMI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