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面孔吸引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2(被试类型:男、女)×2(面孔吸引力水平:高、低)的实验设计,分别要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观看同性或异性不同吸引力面孔图片后做出决策选择。结果:在观看同性面孔图片时,被试类型和面孔吸引力的交互作用显著[F(1,45)=4.47,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大学生看了高吸引力的同性面孔后,更倾向于做冒险的决策(P=0.012),而女性大学生看了高、低吸引力同性面孔后的决策无显著差异(P0.05);在观看异性面孔图片时,吸引力水平主效应显著[F(1,45)=10.91,P0.05],相对于低吸引力异性面孔条件,男性大学生与女性大学生在看了高吸引力异性面孔后,都更倾向于做冒险的决策(P0.05)。结论:面孔吸引力可以影响大学生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在面对高吸引力的同性面孔时,男性会更倾向于做出冒险的决策;而在面对高吸引力异性面孔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做出比面对低吸引力异性面孔时更多的冒险决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模糊度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方法:32名男性和32名女性大学生,对面孔的主观模糊度和吸引力进行评定。实验采用2(评价者:男、女)×2(面孔性别:男、女)×2(面孔吸引力:低、高)×3(面孔模糊度:低、中、高)的混合设计,因变量为主观模糊度和主观吸引力评价分数。结果:(1)随着面孔的客观和主观模糊度的增加,面孔的主观吸引力评分随之降低,即面孔的吸引力评分与客观及主观模糊度评分均显著负相关;(2)对女性高吸引力面孔的模糊度评分显著高于对低吸引力面孔,对男性面孔无差异。结论:模糊度会降低面孔的吸引力评价,符合加工流畅性假设;个体对女性高吸引力面孔表现出“朦胧美”的认知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在不同生理周期对男性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选取51名女大学生,采用3吸引力(高/中/低)2提示有效性(有效/无效)2生理周期(月经期/排卵期)的被试内设计,运用线索提示的实验范式,考查其在不同生理周期对男性吸引力面孔注意偏向的差异。结果:对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提示有效性×生理周期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50)=5.75,P0.05],排卵期有效提示的反应时快于无效提示的反应时[(368.4±5.1)ms vs.(377.4±5.5)ms,P0.001];对正确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吸引力、提示有效性和生理周期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处于排卵期的女大学生对男性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而在月经期对男性面孔不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探讨异性面孔吸引力、大学生自身自信水平及交互作用对于大学生恋爱选择的影响.方法 采用现场实验与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对大学生恋爱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面孔吸引力自评与总体自信水平存在相关;②面孔吸引力与大学生恋爱选择存在正相关,面孔吸引力对男大学生恋爱选择意愿的影响比女大学生恋爱选择意愿的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被试对相同刺激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认知差异,探讨倒置效应和局部变化在面孔识别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诱导启动范式,使被试将相同视觉刺激分别认知为简化面孔和字母组合,并比较在不同认知条件下反应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 被试倒置对面孔组和字母组的准确率无显著影响[(94.01±7.75)%vs(93.97±6.63...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有无情侣身份的大学生对不同注视方向和性别二态线索的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采用Fan-taMorph 4.0软件通过性别二态技术操作性别二态线索,并通过Adobe PhotoshopTM来形成不同注视方向的面孔刺激.结果:被试对正视面孔的吸引力评价显著高于斜视面孔;被试对男性化的面孔的正视吸引力评价显著高于女性化面孔;无情侣的被试对正视面孔的吸引力评价显著高于有情侣的被试.结论:被试对正视的偏好符合进化的适应性;对男性化面孔正视的偏好与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理论的观点相一致;无情侣被试对正视的偏好符合进化中对择偶努力有效配置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机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简明版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筛选出15名高社交焦虑、16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被试.采用2(被试类型:高、低社交焦虑)x5(情绪面孔对类型:高兴—平静、愤怒—平静、厌恶—平静、愤怒—高兴、厌恶—高兴)x2(探测刺激呈现位置:一致、不一致)混合实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红色和蓝色背景如何影响面孔情绪识别,以及情绪强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在成都某高校选取120名大学生参加实验,实验1要求被试对不同颜色背景下不同强度的静态面孔进行情绪强度的等级评定(9点评分);实验2给被试呈现不同颜色背景下的动态面孔情绪(从中性面孔按2%的梯度逐渐变化为原型愤怒/高兴面孔),被试在最初识别到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大学生人格特质对面孔-人格知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招募80名大学生作为知觉者,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16PF)对陌生人的面孔图片(被知觉者)进行人格特质评价,包括独立性、乐群性、紧张性、聪慧性、幻想性、实验性和恃强性,同时收集知觉者和被知觉者人格特质的自评得分,以知觉者评分与被知觉者自评得分之差的绝对值作为反映人格知觉准确性的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知觉者和被知觉者的自身人格特质与人格知觉/被知觉总体准确性的关系。结果:知觉者乐群性得分与面孔-人格知觉总体偏差正向关联(β=0.09);被知觉者乐群性得分与面孔-人格被知觉总体偏差正向关联(β=0.51),被知觉者恃强性得分与面孔-人格被知觉总体偏差负向关联(β=-0.57)。结论:陌生双方的人格特质会选择性的影响人格知觉和被知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 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面部表情反馈实验,探索面部表情的调节对心理亚健康的影响.方法 运用亚健康自评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进行问卷调查筛选,选取21名被试通过匹配分成实验组1、实验组2、控制组进行面部表情反馈实验研究.结果 实验组1与控制组的后侧比较,实验组1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和精神病性上显著低于控制组(t=-2.25,-2.45,-2.42,-2.39;P<0.05);实验组2与控制组的后侧比较,实验组2在躯体化上,人际敏感和焦虑显著低于控制组(t=-2.06,-2.16,-2.23;P<0.05);而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面部表情反馈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方案对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以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1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前测结果差异不显著;2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3个维度(t=10.279,5.962,3.177,2.16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t=5.354,4.067,4.232,4.426;P0.001)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3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增量差异显著,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t=13.04,4.70;P0.001)维度的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t=7.12,3.75,5.27,4.04;P0.01)3个维度的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二;4将前测结果作为协变量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一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与对照组二的组间差异显著,其中实验组一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F=309.87,35.97;P0.001;F=9.43,P0.01;F=4.56,P0.05)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实验组二在积极心理资本及自我效能、希望、乐观(F=49.27,17.20,24.57,22.04;P0.001)3个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结论:研究设计的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开发方案对提升贵州省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课堂互动的关系。方法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采用实验、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对比实验。结果①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和英语考查成绩各等级所占的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t=0.35,P>0.05;χ2=0.412,P>0.05);②实验后,两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和英语考查成绩各等级所占的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t=7.21,P<0.05;χ2=7.18,P<0.05)。结论实验班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课堂互动教学成绩显著好于对照班。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效果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证了解网络心理咨询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调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这一新心理咨询方式的态度,从而为学校网络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心理咨询公选课的9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态度量表测查。结果1咨询与未咨询组在人际敏感和其他这2项因子上有显著差异(t=2.64和3.30,P0.05);2咨询组后测成绩在人际关系和恐惧这2项因子上与前测有显著差异(t=2.27和2.73,P0.05);3调查中,仅1.8%的学生认为网络心理咨询有效,18.2%的学生愿意尝试网络心理咨询,没有人认为网络心理咨询值得在高校推广。结论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降低人际敏感和恐惧有帮助,但是大部分大学生不认可网络心理咨询有效,网络心理咨询现如今在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尚待考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性。方法将26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者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生物反馈的干预训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估。结果经6周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比控制组有所提高,其中在人际关系因子(z=-2.16,P〈0.05)和强迫因子上(z=-2.39,P〈0.05)的改善效果明显;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被试组大多数因子改善效果均好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被试组;同时,生物反馈训练在脑电口波的训练具有显著效果(Z=-2.37,P〈0.05),且心理健康水平正常的被试组表现更明显。结论生物反馈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出一套心理教育、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并考察其对学习倦怠的干预效果。方法对10名存在学习倦怠的大学生进行干预实验,采用李永鑫等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和自编《干预效果反馈表》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后测在情绪耗竭(t=2.465,P〈0.05)、成就感低(t=3.161,P〈0.05)上低于前测,追测在情绪耗竭(t=2.313,P〈0.05)、成就感低(t=2.555,P〈0.05)上低于前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前测中不存在差异,但两组的后测在情绪耗竭(t=-2.422,P〈0.05)、成就感低(t=-2.746,P〈0.05)上,追测在情绪耗竭(t=-2.149,P〈0.05)、成就感低(t=-2.337,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被试对干预的主观评价较好。结论干预方案较为有效,但尚需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作学习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方法采用教育现场实验并结合访谈、量表测试等。结果①开展合作学习实验后,在成就动机的总体得分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且二者差异显著(t=-2.00,P<0.001);②在追求成功倾向的得分上,实验组也高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t=-5.38,P<0.001);③在避免失败动机倾向的得分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极其显著(t=6.92,P<0.001)。结论①在大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②在大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大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③在大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降低避免失败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新乡市3所高校不同年级1039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整班调查。结果①领悟社会支持在抑郁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r=-0.219,P<0.001);领悟社会支持良好的大学生抑郁情绪(t=-4.290,P<0.001)比领悟社会支持不良大学生(t=-5.278,P<0.001)的抑郁情绪显著少;②新乡市大学生总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83.8%;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抑郁情绪(t=2.158,P<0.05),社会支持(t=-4.274,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③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抑郁情绪无显著差异(t=-1.414,P>0.05),而社会支持状况有显著差异(t=-2.388,P<0.05);④家庭内的领悟社会支持较家庭外的领悟社会支持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更为重要。结论领悟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作为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抑郁者的不良情绪体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和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对老年大学卫生保健班学员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大学学员MUNSH总分为36.37分,说明其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主观幸福感主要因素依次为:家庭关系,自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和对子女满意度。结论老年大学学员是一组主观幸福感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老人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