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粹新  张天成 《人民军医》2011,(11):988-98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脑梗死9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老年高血压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组(观察组)和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未合并2型糖尿病组(对照组)各49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脑梗死初发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软斑、混合斑及硬斑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梗死初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复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更加严重,2型糖尿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有加速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55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25例,另选30例无斑块组(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ET、NO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ET明显增高,NO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ET、NO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ET,NO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辛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20例高血脂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辛伐他汀,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者服用非他汀类药物.6个月后检测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加重.结论:辛伐他汀能稳定或减轻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彩超检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典型前循环脑梗死临床表现并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36例颈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50例同年龄组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较。结果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107例(78.7%)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而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者仅12例(2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前循环脑梗死密切相关,超声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次共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采用彩超诊断,就临床资料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TMT增厚8例,占11.8%;有不同大小斑块43例,占63.2%,其中混合斑11例,软斑12例,硬斑20例。对照组TMT增厚2例,占4%;斑块形成1例,占2%,无颈动脉狭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线性发病相关,彩超对二者间的关联有预测作用,且此种检查方式无创伤,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病变对脑梗死预防的临床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和78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高频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及斑块回声类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管病组IMT高于健康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5.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健康对照组数目增多(P〈0.05)。结论IMT与粥样斑块的类型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可提供治疗及预防脑梗死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7.5MHz高频探头对颈动脉进行多方位探查,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详细探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观察内膜至中层厚度(IMT),管壁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为正常;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以及斑块形成的大小、形态、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测量其相关参数。结果:(1)100例脑梗塞患者其颈动脉内膜面均粗糙不光滑,内-中膜增厚均〉10mm;(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高达84.5%,其中以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居多,49例(58.0%);颈内动脉18例(18.3%);颈外动脉8例(8.3%);椎动脉15例(15.4%)。(3)斑块的形成可多发或单发,可双侧或单侧,其中以软斑或混合斑为多。(4)斑块的形成多发生在脑梗塞病灶的同侧,少数发生在对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或混合斑的形成与脑梗塞密切相关,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静  陈越平 《西南军医》2008,10(4):15-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7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根据超声斑块形态分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组30例和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P)组40例,另选50例无斑块者(NCP)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脂水平的含量。结果与无斑块组比较,有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无斑块组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患者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的相关生化指标检测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吸烟、高血压、高血糖、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TC、LDL、FBG及Hcy均高于对照组,HDL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含量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共41例检测出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8.3%;对照组共7例检测出易损斑块,检出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的发生密切相关,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能有效降低TIA的发病率,全面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TIA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11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设为脑梗死组,同期将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6例正常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两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同斑块类型构成的差异,并分析其颈动脉血流指标及hs-CRP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83.0%高于对照组28.1%,软斑检出率为59.5%高于对照组22.6%,硬斑检出率为3.4%低于对照组19.4%,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动脉内-中膜厚度、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高,早期诊断软斑等不稳定斑块有利于脑梗死预防和治疗,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16例年龄在40~86岁的前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颅外段,记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特征及狭窄率.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检出率(169/216,78.2%)明显高于对照组(54/171,31.6%);不稳定性斑块在脑梗死组检出率较高(52/168,30.9%),在脑梗死各亚型中有所差异.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率较低(30/216,13.9%),但完全前循环梗死组中重度狭窄率较高(3/8,37.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密切,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 对60例分别有高血压(26例)、冠心病(20例)、脑梗塞(10例,其中高血压、冠心病合并脑梗塞8例),脑供血不足(4例)患做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患均有程度不等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16例为单纯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44例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73.3%。CAS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以扁平斑多见,软斑、硬斑次之,溃疡斑最少。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各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方法:检测分析西宁地区1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CADI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47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加,P<0.01;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随着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逐渐增厚;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时照组。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分级和防治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西宁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5.
何翠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26-182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五年来不同血浆脂蛋白(α)水平〔Lp(α)〕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按五年前的Lp(α)水平分为两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不同Lp(α)水平的患者IMT的差别。结果:①统计分析表明,虽然两组患者IMT无显著差异(P>0.05),但五年后,IMT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较高Lp(α)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的IMT比较低Lp(α)水平患者的IMT增长速度快;②糖尿病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显示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粗糙、管壁的回声不均匀、管腔内单发或多发斑块的形成及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闭塞。结论:糖尿病患者的Lp(α)水平是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与IMT相关性强,Lp(α)的检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老年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入选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20例,并设立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11例,单支病变组16例,多支病变组21例,比较不同组间IMT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1),且在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中颈动脉IMT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组间IMT进行比较,结果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IMT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糖代谢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观察对象选自2011年3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2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所有患者的检查结果及疾病史为依据将其分为3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59例,合并糖耐量减低组(IGT组)85例,合并糖尿病组(T2DM组)90例。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比较,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0)IGT组、T2DM组患者与NGT组比较,其具有明显较多的患者例数,具有较高的吸烟例数比例、合并高血压例数比例及具有较高的BMI、WHR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P〈0.05);将T2DM组患者的以上观察指标与IGT组进行比较,其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IGT组、T2DM组患者与NGT组比较,其FBG、PBG、CRP检测值明显较高(P〈0.05);将T2DM组患者的以上生化指标与IGT组进行比较,其组间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病变的影响因素如下:高血压、吸烟、FBG、PBG、CRP、BMI、WHR。结论颈动脉病变发生过程中糖代谢异常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影响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吸烟、BMI、WHR、CRP。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性别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1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颈动脉硬化组和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同时测定血Hcy。结果正常组、颈动脉硬化组和斑块组血Hcy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中间产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血Hc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Hcy与动脉硬化程度、斑块稳定性及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