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能全面影响患者的心室功能及生存预后。研究发现不同部位心室起搏可通过影响心室不同的激动顺序、压力负荷、心肌血供等因素来促进、延缓或逆转左心室重构(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LVR),进而引起不同的心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3例),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RVA起搏组(RVA组)32例及RVS起搏组(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s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显著升高([286.8±5.2)pg/mlvs(212.1±6.6)pg/ml,P〈0.05];左室射血分数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部位。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犬快速右心室起搏3周构建心衰模型,探讨心衰模型中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变化。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0条杂种犬分成两组即起搏犬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活体单个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结果 起搏犬起搏3周均出现心衰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及复极50%时程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在快速右心室起搏成功构建心衰模型中心肌细胞发生明显电重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分别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植入永久性心室起搏导线前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比较各项指标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SSS患者60 例,随机分为RVOT 组和RVA组,均植入DDD永久性起搏器.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 个月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QRS 时限;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右室射血前期时间延迟(PETd);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分别检测左心室16、12 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偏差(Tmsv16-SD、Tmsv12-SD)及心率校正后的Tmsv16-SD/R-R、Tmsv12-SD/R-R 和左心室16 节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Tmsv16-Dif)、心率校正后的Tmsv16-Dif/R-R 和左右心室间机械延迟(IVMD);检测血NT-proBNP.结果 与术前比较,RVOT组术后1、3、6个月QRS 及IVMD 均显著升高(P<0.01);RVA组术后1、3、6 个月QRS、IVMD、Tmsv16-SD、Tmsv12-SD、Tmsv16-SD/R-R、Tmsv12-SD/R-R、Tmsv16-dif、Tmsv16-dif/R-R 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3、6 个月PETD 亦显著升高(P<0.01).与ROVT 组比较,术后1、3、6 个月时RVA 组IVMD、Tmsv16-SD、Tmsv12-SD、Tmsv16-SD/R-R、Tmsv12-SD/R-R Tmsv16-dif、Tmsv16-dif/R-R均明显升高(P<0.05 或0.01).结论 DDD 起搏后,无论是RVA 起搏还是RVOT起搏,均影响了心室运动的同步性;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RVA 小.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DDD 起搏术后患者心室运动的同步性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辉  王琳 《华中医学杂志》2007,31(3):236-236,F0003
生理性起搏[1]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在矫正患者心率的同时通过起搏器不同的类型、起搏方式、电极的位置、各种间期的调节等方法的应用,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接近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因此心脏起搏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起搏部位的选择,采取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的起搏便成了近年心脏起搏治疗的发展趋势[2] .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左心室功能受右心室流出道(RVOT)与右心室心部起搏的影响。方法选取房室传导阻滞(高度或Ⅲ度)患者80例,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各40例,对左心室功能向进行比较。依据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Ts-SD)标准差,右心室内收缩不同步为>32.6 ms,A组13例,设为A 1亚组,B组19例,设为B 1亚组,≤32.6 ms A组27例,设为A 2组,B组21例,设为B 2组。结果治疗后, A 2、B 2亚组Ts-SD较术前升高(P=0.024<0.05)。治疗后,A 1亚组Ts-SD较术前降低,而B 1亚组手术前后Ts-SD无变化。结论短期内RVA和RVOT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重构均未造成影响,患者术前收缩不同步,应用RVOT可明显保障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问肃生  商鸿  雷晓亭  洪志斌  魏小红 《医学争鸣》2009,30(24):3120-3122
目的:观察起搏器治疗中选择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对接受起搏器治疗的48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28例,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20例,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对接受起搏器置入的患者,采集左室八个节段的心肌运动情况,测得各段心肌收缩运动达峰时间、心肌收缩时间和舒张期快速充盈达峰时间.从而了解不同部位电极起搏,对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影响.结果:RVOTP组与RVAP组患者比较,起搏器置入前收缩运动协调性的达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置入3~6mo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提高(P〈0.01),而RVAP组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 置入后RVOTP组协调性明显高于RVAP组(P〈0.01).代表舒张运动协调性的Q-E时间:置入3~6mo后,RVAP组舒张协调性明显低于RVOTP组(P〈0.01).并且RVAP组置入后协调性有所降低(P〈0.01).结论:使用螺旋电极选择理想部位起搏有利于心肌收缩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VVI模式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停搏伴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共5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随访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血浆BNP变化。结果:术前两组LVEF及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LVEF,RVS组较RVA组有显著升高[(0.56±0.07)VS(0.44±0.12),P<0.01];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S起搏比RVA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心室起搏与心肌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心肌重构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心肌重构是指在各种初始损伤因素(包括心肌缺血、梗塞、血流动力负荷、炎症等)作用下,同时在不同的继发性因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机械刺激、内皮素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下所造成的心肌结构、功能的变化,心肌细胞适应不良性肥大,细胞丧失(  相似文献   

13.
1心肌重构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心肌重构是指在各种初始损伤因素(包括心肌缺血、梗塞、血流动力负荷、炎症等)作用下,同时在不同的继发性因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机械刺激、内皮素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下所造成的心肌结构、功能的变化,心肌细胞适应不良性肥大,细胞丧失(坏死与凋亡同时存在)胚胎基因和蛋白再表达,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心肌僵硬度增加,其进行性进展不可避免导致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心室室间隔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符合起搏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并接受DDD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30例,其中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及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各15例。术前及术后第1、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及心超检查,测定QRS波时限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内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种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DDD起搏器置入术后3月内,螺旋电极组右心室室间隔(RVS)起搏对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翼状电极组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造成明显不良影响。结论:与RVS相比,RVS对心室起博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左心室重建术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结扎14只普通级杂种犬冠状动脉, 建立左心室室壁瘤模型, 取犬正常心肌组织作为正常组;建模评估后将建模成功的犬平均分为2组, 实验组犬通过左心室重建术 (闭式折叠术) 折叠室壁瘤、重建左心室, 对照组犬则只进行开胸手术;6周后, 采集对照组、实验组犬的非手术区心肌组织, 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已采集的3个组的心肌组织AT1RmRNA、AT2RmRNA含量, 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非手术区心肌组织中AT2R mRNA表达显著更高 (P<0.05) , AT1R mRNA的表达显著更低 (P<0.05) , AT2R mRNA/AT1R mRNA比值显著更高 (P<0.05) .相较于对照组, 实验组非手术区心肌组织中AT2R mRNA的表达显著更低 (P<0.05) , AT1R mRNA的表达显著更高 (P<0.05) , AT2R mRNA/AT1R mRNA的比值显著更低 (P<0.05) ;与正常组相比, 实验组和对照组非手术区心肌组织电镜下都有心室重构 (心肌间质内可见胶原蛋白沉着明显, 胶原纤维明显增多) 和心肌损害 (心肌细胞内肌原纤维间隙增大, 细胞质水肿, 线粒体部分嵴断裂) 的超微结构表现;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的非手术区心肌组织电镜下心室重构和心肌损害程度小于对照组.结论 左心室重建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左心室重构的发生, 降低心肌组织的损害程度, 有助于预防心室重构的发生及改善心室重构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岳瑞华  沈均乐 《四川医学》2000,21(3):212-214
我院心内科自 1989年 6月至 1989年 12月 ,共置入VVI型起搏器 146例。其中 6 4例为右心室非心尖部起搏。为了解心尖部与非心尖部起搏的远期效果 ,本文对上述两种不同起搏部位进行了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46例右心室VVI起搏治疗患者均符合埋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指南规定〔1〕。其中男 81例 ,女 6 5例 ,平均年龄 6 1.5± 10 .9(2 6~ 86 )岁。冠心病 4 7例 ,特发性窦房结和 (或 )传导束硬化—退行性变33例 ,高心病 2 4例 ,风心病 14例 ,扩张型心肌病 10例 ,肥厚型心肌病 6例 ,原因不明 12例。按心电图特征分为病窦综合征 7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时血液动力学改变,研究选择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辅助治疗心脏扩大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观察临床效果及心脏功能;方法:对13例在心内科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所致心力衰竭的患者,男9侈4,女4侈4,年龄36岁~75岁(平均58.61岁),心功能均在Ⅲ级~Ⅳ级(NYHA),均有置入起搏器的适应证。术中通过Swan—ganz漂浮导管对右心室内不同部位起搏10分钟后测各部位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改变,然后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右室流出道应用主动固定电极)。术后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结果:全组13例患者术中检查及置入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器均获成功。测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 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时各参数均较单纯右室心尖部(RVA)为好。置入心脏起搏器后观察射血分数从0.31提高至0.39,左室充盈时间延长,二尖瓣返流量减少,心脏缩小,心脏功能平均提高Ⅱ级。其中一例心功能由Ⅳ级提高至I级~Ⅱ级;结论:初步血液动力学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20.
不同部位心肌梗塞对左心室收缩力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心音、心电 和心动超声同屏幕显示技术,对不同部位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和正常人测定给消心痛等扩血管药物前、后心脏四腔图的左室舒缩末期长、短径、容积、搏量和射血分数,同步记录袖带肱动脉血压,计算收缩末期左室压及压力-容积线的佟张X轴的载距。结果显示,不同部位心肌梗塞后心室重构程度依次为正常组〈下壁〈前壁〈复合壁组;民肌收缩力减低依次正常组〈下壁〈前壁〈复合壁组。说明不同梗塞部位对梗塞后心室重构和心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