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冠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方法 在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52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大小、脂核负荷、斑块纤维帽厚度、重构指数、斑块破裂情况,夹层和血栓形成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80%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破裂斑块和小稳定斑块表现为EEMCS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而积和脂核负荷增大,MLA更小,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较多,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无央层和血栓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不同性质斑块的IVUS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技术(IVUS-VH)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特征。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心内科诊断及冠心病患者120例,其中SAP患者60例,ACS患者6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SAP组(81.7%vs.30.0%,P<0.01)。ACS组普通灰阶超声斑块偏心指数(EI)和血管重构指数(R1)大于SAP组(t=-2.985、-3.047,P<0.01),说明ACS组罪犯病变偏心斑块居多,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在斑块成分组成上,ACS组以纤维脂质成分(黄色)和坏死成分(红色标记)为主,而SAP组以纤维成分(绿色)和钙化成分(白色标记)为主。结论IVUS-VH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有着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使用IVUS-VH对病变进行分析,有可能会改变冠脉介入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评价不稳定性血管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新诊断手段之一。它将超声探头置于血管腔内,可观察动脉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形态结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变化;还可对病变行定性分析与精确测量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床确诊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行64SCTCA及相关后处理分析工作,并于CT检查后一周内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64scTcA对冠状动脉粥样脂质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1%及84.9%;判断纤维斑块的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74.1%、特异性81.02%,诊断钙化斑块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100%,两种检查方法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质的一致性很好。结论:64SCTCA可用于诊断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等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评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李晓静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17-1419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利用超声原理,通过撤回血管内的超声导管、使之经过病变或目标血管段,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结构,从而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有创影像诊断方法。早期对IVU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这些研究发现,传统的冠脉造影术经常会低估甚至大大低估冠脉病变的程度,而利用IVUS却能获得较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成像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伶  黄从新  林英忠  徐广马  卢志红 《广西医学》2006,28(11):1708-1710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用IVUS对44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价,测量支架扩张前、扩张后和高压球囊再次扩张后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率,观察扩张后支架是否贴壁、支架扩张是否充分及支架长度是否足够。结果在首次扩张后,仅有4处病变的IVUS结果符合理想的支架植入标准,40处病变未达到理想标准中有35处进行了高压球囊再次扩张,支架内的最小管腔面积由首次扩张后的(7·3±1·7)mm2增加至最终的(9·2±1·5)mm2(P<0·001);扩张术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总截面积增加,斑块面积缩小,面积狭窄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终有22处病变(50%)达到IVUS支架植入理想标准。结论IVUS能指导支架的植入和实时评价手术的效果;对于首次扩张后造影结果满意但IVUS结果不理想的病变,在IVUS指导下的更高压力(14~16atm)扩张可使50%的病变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特征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研究,了解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的性质及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存在中度狭窄的36例患者47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CAG不能显示管腔形态及斑块特点,CAG发现偏心性狭窄13处,向心性狭窄34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45.24±12.1)%;IVUS检测发现偏心性斑块38处,向心性斑块9处,不稳定斑块29处.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直径狭窄率为(56.37±11.2)%(CAG,P<0.05),血管面积狭窄率为(79.51±15.5)%,行冠脉内支架植入31处.结论 中度狭窄病变多为不稳定易损斑块,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特征。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通过血管内超声测定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但UAP组血栓(16.3%)、夹层/破裂(18.6%)、正性重构(75.6%)、低回声斑块(62.8%)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0.0%,4.0%,54.0%,28.0%P<0.05或P<0.01),UAP组斑块长度(15.1±8.4mm)、斑块面积(13.4±6.1mm2)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0.3±6.2mm,9.1±4.3mm2,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罪犯”斑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比较64排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斑块)特征评价的精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临床确诊的2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和IVUS检查。IVUS把冠状动脉斑块按性质、成分分为:纤维斑块、纤维脂质、钙化斑块,使用64层螺旋CT和IVUS分别检测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并比较三类斑块的CT值。结果 64层螺旋CT检测斑块负荷为(57.54±13.32)%、斑块面积为(8.59±2.38)mm2、管腔面积为(6.26±2.53)mm2,IVUS检测斑块负荷为(57.52±13.47)%、斑块面积为(8.43±2.52)mm2、管腔面积为(6.68±2.34)mm2,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斑块CT值比较:纤维斑块为(57.46±6.78)Hu、纤维脂质为(59.32±6.64)Hu、钙化斑块为(726.36±56.78)Hu,钙化斑块与其他2种斑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具有一定准确性,特别是能区分钙化的斑块,可以作为筛查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张旸  李利平 《黑龙江医学》2010,34(8):632-633
目的总结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8例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均效果满意,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对冠心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合理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对冠心病(CHD)易损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的CHD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观察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A组)与稳定斑块组(B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sICAM-1、MMP-9、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血清炎症因子显著高于B组(P<0.01):AMI及UAP组血清炎症因子显著高于SAP组(P<0.01).结论:可以通过测定循环盘浚中的炎症因子来预测CH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1例,均于入院3 d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观察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比较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IVUS的斑块成分、外弹力膜截面积、血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DSCT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73处,以左前降支多发,中度及重度狭窄多见。DSCT冠状动脉成像共显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各52处、56处和46处,以IVUS为标准,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为86.7%、91.8%、95.8%。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IVUS的外弹力膜截面积、血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斑块的相对成分被认为在决定易损性倾向方面具有比单纯形态学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作者观察了在体冠状动脉开口到斑块位置的距离是否独立影响人的斑块成分,这将有助于阐明近来报道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罪犯病变沿血管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方法和结果:以51例年龄在38~76岁(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缺血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形成血栓 ,其形成基础主要是内膜病变 ,血流变化及血液凝固性增高 ,一旦形成血栓 ,其病变稳定性的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这对临床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血栓症的病理学检查 为了探讨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血栓症的关系 ,我们统计了 80例新鲜心肌梗死的病理学检查情况 ,这些 病例都作了冠状动脉造影[1] 。对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梗死程度与冠状动脉血栓的关系进行了对照分析 ,结果见表 1和表 2。表 1 急性心肌梗死类型与冠状动脉血栓的关系类型病例数伴血栓例数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IVUS-VH)学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方法:对44例ACS患者及22例SA患者行IVUS-VH分析,并对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进行测定,计算LDL-C/HDL-C比值,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所占的比例与LP(a)、LDL-C/HDL-C的相关关系。结果:ACS组斑块中NC和钙化组织比例明显高于SA组(t=4.669、9.894,P<0.001),而纤维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则明显低于SA组(t=7.184、5.290,P<0.001)。ACS组患者血清LDL-C/HDL-C、LP(a)水平高于SA组患者(t=3.512、19.139,P<0.001)。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NC比例与血清LP(a)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r=0.549,P<0.001)。结论:LP(a)可能代替IVUS-VH帮助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直接支架植入术(STENT)与球囊扩张后经皮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支架植入术前后粥样斑块体积的变化及差别.方法 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别采用STENT与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术.同一患者不同病变可采用不同手术方法.采用血管内超声测量术前、术后粥样斑块体积,比较术前、术后粥样斑块体积变化及2组粥样斑块体积变化的差异.结果 2组术后粥样斑块体积较术前减少.STENT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1.08±0.46)mm3;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1.67±0.62)mm3.STENT组粥样斑块体积减少值较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为低.结论 STENT减少了球囊扩张次数,可减少粥样斑块的破碎及脱落,粥样斑块体积减少值较球囊扩张后PTCA+支架植入组更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的检查,识别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斑块的病变特征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96例。其中,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0%~70%)者68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直径狭窄率>70%)者2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期间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对病变血管分别进行测量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EEMCSA-MLA)、斑块负荷(斑块面积/EEMCSA)、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大小、脂核比例、重塑指数(RI)、夹层和血栓的比例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在CAG检查中轻度狭窄的病变,在IVUS检查中可见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轻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薄纤维帽多见,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斑块破裂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斑块多表现为硬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结论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进行IVUS检查是必要的。IVUS诊断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是否需介入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该院收治行支架置入手术冠心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给予血管内超声指导下治疗,对照组给予动脉造影指导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置入率和不达标率分别为93.75%、5.33%,均优于对照组的76.25%、1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复发率、再狭窄率8.75%、11.25%,与对照组的7.50%、12.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死亡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中采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相比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可有效提高置入率,扩大置入支架后血管总截面积和斑块面积,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