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表达率 ,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用改良的 PCR- TRAP法对 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定性分析发现 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 88.89%的阳性表达 ,癌旁组织有 13.89%的阳性表达 ,正常组织为 2 .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 (P<0 .0 1) ;对 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 ,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P>0 .0 5 )。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Kim等的端粒重复序列PCR扩增法加以改进,用SYBR Green染色代替EB染色,建立了细胞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定性分析法;同时,用γ-^32P-ATP标记TS引物,加入内对照TSK1,建立了PCR-TRAP定量分析法。利用上述方法,对12株人肿瘤或非肿瘤细胞进行端端酶活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被检细胞株均呈端酶阳性,但其活性水平在不同细胞株间有较大差异(23 ̄652TPGunits)。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述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 (定性及定量 )的进展、在肿瘤诊断、判断预后上的价值及端粒酶激活在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中作用。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由定性向定量发展并有不依赖放射性同位素的走向 ;头颈部恶性肿瘤 ,尤其是鳞癌组织中端粒酶呈现高表达。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仍需改进 ;酶活性检测对头颈部肿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端粒酶激活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原发头颈部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并探讨其作为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 ,对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及 15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 (2 7 32 ) ,15例癌旁组织阳性率为 33.3% (5 15 )。有淋巴结累及(86 .7% )和无淋巴结累及 (82 .4 % )以及低分化鳞癌 (90 % )和中、高分化鳞癌 (81.8% )端粒酶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可能是癌变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TRAP-ELISA法筛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消化道肿瘤细胞株,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特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保证。方法:对15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胃癌4株,肝癌6株、胰腺癌2株、结肠癌3株)常规培养后,进行TRAP-ELISA检测,以正常肝细胞为对照,结果:15株肿瘤细胞中,除肝癌BEL-7404和结肠癌LoVo细胞株外,余13株(86.7%)细胞均表达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细胞L-02不表达。结论: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表达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家明  叶锋  王旭光 《广东医学》1999,20(10):771-772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非放射性的PCR-ELISA反应试剂盒检测7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及10例患者的正常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经过一次PCR-ELISA反应,76例恶性肿瘤31例呈阳性,正常及癌旁组织均阴性;对一次PCR反应呈阴性的肿瘤组织23例,正常及癌旁组织各10例的PCR产物再次进行PCR-ELISA检测,发现前者有17例反应为强阳性,后两者中  相似文献   

7.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检测端粒酶活性的PCR—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一种更为敏感,特异的端粒酶检测方法。方法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PCR-ELISA方法并检测多种肿瘤细胞株和部分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论PCR-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是一种简便,快速,无放射性污染的方法,适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普查。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片段扩增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癌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  相似文献   

10.
端粒、端粒酶与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宏 《医学综述》1998,4(2):66-68
<正>端粒由具有二级结构的核苷酸重复序列和蛋白质组成,保证线性染色体的稳定和完整,广泛存在于永生化细胞、癌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端粒酶是一种依靠逆转录机制以自身RNA为模板重复复制端粒序列的特殊DNA聚合酶。线性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须由RNA引物起始,按5’到3’方向合成,引物降解后,5’空白段因为没有上游DNA链延伸、合成而留下一段无法填补的空缺,使前导链和滞后链随着DNA的复制而变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胆管癌的关系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PCR ELISA法检测 2 3例胆管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 ,同时以 5例胆管癌癌旁组织及 5例正常胆总管组织做对照。结果  2 3例胆管癌组织中有 1 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8.3% ) ,而癌旁组织、正常胆总管组织未显示活性。端粒酶阳性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大小等因素无相关性 ,但肿瘤转移与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见于大多数胆管癌组织中 ,其活性可能在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上皮性卵巢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评价端粒酶作为卵巢癌诊断及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对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8例良性、3例交界性和14例恶性)和6例正常卵巢表面上皮进行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结果:2例良性、2例交界性和12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1例正常卵巢上皮存在端粒酶活性增强,8例良胜、3例交界性、14例恶性和6例正常卵巢上皮端粒酶活性吸光值的x±s分别为0.080±0.070、0.408±0.208、1.659±0.930和0.086±0.060。统计学分析表明恶性卵巢癌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交界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证明端粒酶活性增强在卵巢癌的无限增殖中是一重要环节,并提示端粒酶活性增强有可能成为卵巢癌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简便、快速及无放射性污染的银染粒重复序列扩增法(silver staining 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SS-TRAP)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运用SS-TRAP法检测了293细胞、经加热处理的293细胞、空白对照及典型乳腺癌组织、良性乳腺病变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其结果予以定量。结果:该法有检测出10个以上293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热处理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乳癌组织标本中银染条带清晰可见,而良性病变中未见端粒酶阳性条带。结论:非核素银染TRAP法可用于端粒酶活性定量检测,与TRAP法相比,同样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更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RAP-ELISA法,对36例宫颈癌、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5例非癌宫颈组织、25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和6例正常卵巢的新鲜 组织及41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定性量检测。结果:宫颈组织端粒酶活性总阳性率,CIN56.25%(9/16),宫颈癌91.6%(33/36),非癌宫颈组织4%(1/25);宫颈脱落细胞,CIN61.54%(8/13),宫颈癌82.35%(14/17),正常0%(0/11);卵巢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25%(2/8),交界性66.67%(2/3),恶性85.7%(12/14),正常卵巢16.67%(1/6)。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组织。TRAP-ELISA法较传统的TRAR法更为简便快速,有材料多样,可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无同位素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细针穿刺活检乳腺组织(FNA),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用PCR-ELISA法检测70例术前乳腺组织细针穿刺活检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与术后病理检查相对照。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组织细针穿活检端粒酶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恶性乳腺肿瘤端粒酶阳性率随病理分型的恶化,肿瘤直径的增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而增高。结论:术前乳腺组织细针穿刺活检端粒酶活性分析有利于良、恶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大鼠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鼠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意义。采用TRAP结合液闪计数法定量测定了成年SD大鼠大肠粘膜,肺脏,肝脏,睾丸及附睾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这些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其中睾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最高。说明大鼠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并可能与人类正常组织中的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体腔积液的患者体腔液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情况以及端粒酶活性测定在疾病良、恶性质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以PCR为基础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46例病理诊断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病灶周围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全部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0%;1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周围组织中,1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1%;21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弱阳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