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基础与临床的研究资料均显示,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裂、斑块中致凝血物质与血液直接接触和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导致冠脉急性血栓形成,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真正罪魁祸首。不稳定性斑块的破裂是ACS发生的病理基础,免疫与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CD40/CD40L作为免疫及炎症反应中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几乎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西洛他唑治疗对血清可溶性CD 40L的影响,了解西洛他唑对ACS斑块稳定性和免疫炎症抑制的作用。方法92例初次确诊为ACS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西洛他唑治疗组48例,用EL ISA法测定92例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D 40L水平的变化。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ACS患者治疗后血清sCD 4OL水平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ACS患者早期予以西洛他唑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该病进程。  相似文献   

3.
可溶性CD40L、MMP-2、MMP-9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引起冠心病患者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各种致炎因素导致的炎症反应破坏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使斑块发生破裂、出血,继而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为试验观察终点,依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Ⅰ组(<1.93μg/L)39例;Ⅱ组(1.93~3.50μg/L)41例;Ⅲ组(3.51~5.00μg/L)51例;Ⅳ组(5.01~6.30μg/L)46例;Ⅴ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小时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小时、1个月和6个月随访观察时间内,Ⅳ组和Ⅴ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为试验观察终点,依血清sCD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小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Ⅰ组(<1.93μg/L)39例;Ⅱ组(1.93~3.50μg/L)41例;Ⅲ组(3.51~5.00μg/L)51例;Ⅳ组(5.01~6.30μg/L)46例;Ⅴ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小时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小时、1个月和6个月随访观察时间内,Ⅳ组和Ⅴ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D4 T细胞CD40L的表达率、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水平,探讨CD40/CD40L在ACS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ACS患者42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健康对照者13例。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CD4 T细胞表达CD40L的阳性细胞率,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结果AMI、UAP、SAP、对照组CD4 T细胞中表达CD40L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67±3.31)%、(3.24±1.13)%、(2.29±1.93)%、(0.57±0.19)%,AMI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UAP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四组血清sCD40L水平分别为(14.53±8.08)ng/mL、(8.06±6.96)ng/mL、(7.37±3.59)ng/mL、(4.45±1.48)ng/mL,AMI组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结论ACS患者CD4 T细胞CD40L的表达率和血清sCD40L水平增高,在ACS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0L和sCD40L有望作为冠心病危险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近期预后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91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步长组(n=48)和常规组(n=43),常规组患者PCI术后采取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步长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联合脑心通.观察住院期间和术后3个月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功能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绞痛、再次入院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步长组术后3个月时射血分数(61.5% vs 55.3%,P<0.05)、6分钟步行试验(562 m vs 513 m,P<0.05)较常规组明显增高,血清sCD40L水平较常规组明显降低(2.23 ng/mL vs 2.62 ng/mL,P<0.01).结论 步长丹红联合脑心通对ACS介入治疗患者可明显降低sCD40L水平,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sCD 40L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以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为试验观察终点,依据血清sCD 40L水平将220例入院时胸痛时间不超过12 h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五组:第1组(<1.93μg/L)39例:第2组(1.93~3.50μg/L)41例;第3组(3.51~5.00μg/L)51例;第4组(5.01~6.30μg/L)46例;第5组(>6.30μg/L)43例,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随访观察时间段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用EL ISA方法测定血清sCD 40L水平。结果在最初24 h内,5个组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在随后的72 h、1 m o和6 m o随访观察时间内,第4组和第5组患者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前3个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清sCD 40L水平增高(>5.00μg/L)的ACS患者,随观察时间的推移,发生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与粥样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2例,ACS患者7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40例和冠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PA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sCD40L,并对ACS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成像.结果:血浆PAPP-A和sCD40L浓度在AMI组、UAP组和SAP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AP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在冠脉病变单支组、双支组和三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向心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之间,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性斑块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S未合并DM与ACS合并DM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患者血浆PAPP-A和sCD40L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r=0.862,P<0.05).结论:血浆PAPP-A和sCD40L能够反映ACS患者癍块的易损性,与ACS患者危险性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评价ACS患者危险程度的简单、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是否相关。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功能进行Killip分级,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照病变支数按Gensini评分进行量化评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CD40L水平;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sCD40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AMI组sCD40L水平高于UA组(P<0.05)。冠状动脉三支及双支病变组SCD40L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ACS组sCD40L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呈Pearson正相关(r=0.216,P=0.002);sCD40L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21,P=0.001)。结论:sCD40L水平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院住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7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72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血小板CD40L与血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小板CD40L水平(3.96±2.36)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3.77±2.53,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血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66和0.519,均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D4+T细胞CINOL的表达率、其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浓度,分析CD40L(sCD40L)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CD40/CD40L在ACS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06.10-2007.4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心血管医学部冠心病患者32例,包括稳定性心绞痛(SAP)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1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正常对照组(CON)为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例.所有受试者均排除感染、肿瘤、风湿、肝肾功能不全,未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等.流式细胞分析术(FCM)检测CD4+T细胞表达CD40L的阳性细胞率,ELISA法检测血清sCD40L、ICAM-1和VCAM-1浓度,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浓度.所有资料使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NI、UAP、SAP、CON组CD4+T细胞中表达CD40L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60±3.02、3.24±1.13、2.18±1.80、0.59±0.18,AMI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UAP组亦显著高于CON组(P<0.05);4组血清sCD40L浓度分别为14.47±8.00、8.06±6.96、7.32±3.58、4.48±1.49(ng/mL),ANI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20.30±7.57、14.04±8.03、3.78±4.99、O.93±0.77(mg/L),AMI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UAP组亦显著高于SAP组与CON组(P<0.05);4组血清ICAM-1浓度分别为418.09±222.19、212.86±128.43、165.04±32.12、108.62±62.27(ng/mL),AMI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均P<O.05),UAP组亦高于CON组(P<0.05);4组血清VCAM-1浓度分别为5540.02±2614.65、3760.95±1915.01、4167.27±2084.48、2405.65±870.45(ng/mL),AMI组显著高于CON组(P<0.01);AMI组CD4+T细胞中表达CD40L的阳性细胞率与VCAM-1呈明显正相关性(r=0.730,P=0.011),其血清sCD40L与hsCRP、ICAM-1、VCAN-1呈明显正相关性(r=0.677,P=0.011;r:0.901,P=0.000;r=0.714,P=0.014).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D4+T细胞CINOL的表达率和血清sCINOL浓度升高,且与血清hsCRP、ICAN-1、VCAM-1呈明显正相关;在ACS发生中起作用,此和hsCRP、ICAM-1、VCAN-1等有关,而CD40L/sCD40L可望作为冠心病危险性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室温(22±2℃,水平震荡)储存单采血小板分泌可溶性CD40L(sCD40L)的浓度变化及在单采血小板中添加海藻糖对血小板分泌sCD40L的影响。方法取20份单采血小板浓缩液,用ELISA法检测sCD40L浓度,观察室温储存的单采血小板分泌sCD40L的水平。然后分别用0、10、20、30、40、50、60 mg/m l 7种不同浓度的海藻糖缓冲液负载血小板,在室温下行观察性研究海藻糖抑制sCD40L分泌的剂量效应,选取合适的海藻糖负载浓度,进而对比研究合适的海藻糖浓度对抑制血小板分泌sCD40L的效应。结果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sCD40L浓度逐渐增高,至d 5时与d 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海藻糖对抑制血小板分泌sCD40L呈剂量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海藻糖的负载浓度越高抑制血小板分泌sCD40L的作用越强。合适的海藻糖的负载浓度为50 mg/m l,其抑制作用随保存时间延长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采血小板在室温储存期间不断分泌sCD40L,海藻糖可作为保护剂有效抑制血小板分泌sCD40L,这为临床预防和解决血小板输注副反应提供实验数据及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非Q波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的急性冠脉事件。其发生机制主要为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和/或血管痉挛,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狭窄程度的急剧加重。心脏性事件发生率高,病情危重,临床心肌酶谱变化大,斑块破裂多为不稳定斑块引起,而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在大小、形态、结构与成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大剂量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 8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辛伐他汀组46例和大剂量辛伐他汀组41例,患者在标准化治疗基础上于入院24h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小剂量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d,大剂量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60mg/d,均口服7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CD40L表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大剂量辛伐他汀组血小板聚集率((29.4±7.7)%)较小剂量辛伐他丁组((34.2±11.1)%)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2组血小板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大剂量辛伐他汀组血小板CD40L水平(3.07±0.86)较小剂量辛伐他汀组(3.41±0.70)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早期大剂量辛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小板CD40L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60例sPE按孕周分为早发型(孕周34周)和晚发型(孕周≥34周)各30例,分别选择同期健康孕妇各30例作为对照1组、2组。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sCD40L,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用ROC曲线对血清sCD40L和CRP诊断sPE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早发型sPE组血清sCD40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高于对照1组(t分别为13.79、4.77,P均0.01),晚发型sPE组血清sCD40L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2组(t分别为5.19、3.80,P均0.01),早发型和晚发型sPE组血清sCD40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P0.01);早发型、晚发型sPE组血清sCD40L水平分别与其CR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5、0.568,P均0.01);sCD40L诊断s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0.926大于CRP的0.785;当sCD40L的cut off值为4.58 ng/mL时,诊断sPE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5.0%,Youden指数为0.717;当CRP的cut off值为2.85 mg/L时,诊断sPE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66.7%,Youden指数为0.467。结论 sPE患者血清中sCD40L呈高水平,对辅助诊断sPE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及明胶酶谱法分别检测药物治疗前及48小时后血小板CIMOL及血清MMP-9水平。结果试验组血小板CIMOL及血清MMP-9升高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减弱ACS患者血小板CD40L、血清MMP-9表达,对预防ACS患者进一步的心脏缺血事件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出血或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许多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在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引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sCD40L和CRP水平的检测,进一步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sCD40L和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不稳定斑块有直接关系。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稳定斑块可能发生破裂、糜烂以及钙化等现象。斑块中存在许多直接和间接的致血栓形成的物质,它们同血液一起促进了血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替罗非班治疗后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γ( PPARγ)与CD40/CD40L通路表达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邯郸市第一医院心内科ACS患者1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替罗非班12 h、24 h、36 h组,每组30人,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替罗非班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12 h后、24 h后、36 h后分别抽取患者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PARγ与CD40、CD40L蛋白水平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PPARγ与CD40、CD40L mRNA表达。 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12 h、24 h、36 h组CD40与CD40L蛋白水平表达逐渐降低,CD40水平分别为(0.86±0.08)μg/L、(0.46±0.05)μg/L、(0.40±0.05)μg/L;CD40L水平分别为(0.92±0.04)μg/L、(0.54±0.04)μg/L和(0.40±0.05)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977.39,5 071.39;均P<0.01);PPARγ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分别为(0.94±0.04)μg/L、(1.40±0.01)μg/L和(1.48±0.0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719.81,P<0.01);替罗非班组CD40和CD40L mRNA表达逐渐降低,分别为0.98±0.07、0.50±0.02、0.41±0.01和1.02±0.06、0.50±0.02、0.4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 781.52,5 935.29;均P<0.01);PPARγ mRNA表达升高,分别为0.74±0.04、1.31±0.01和1.49±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683.59,P<0.01)。 结论替罗非班能上调PPARγ表达,同时抑制CD40/CD40L通路的激活,具有抑制炎症、稳定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