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掌部动脉的微型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人上肢标本30例,经肱动脉注入遮光色素,作手部动脉造影,然后制成连续的断面标本并摄影。应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测量并三维重建动脉网。在各断面解剖追踪予以印证。手掌部的动脉由掌浅、掌深和掌背3个层次构成支架。在桡、尺方向上有3条大吻合支,掌、背方向上有3组吻合带,从而形成以掌深弓为中心的在三维空间6个方向都有动脉支连通的立体网络系统。在横断面上的配布型式,按主支的排列位置,在腕掌部可分四型,在掌中部和掌指部可各分为三型。根据动脉支的来源、口径、供区和吻合情况,讨论了腕掌、掌中和掌指3个部位的血供特点以及断掌再植时吻接动脉选择的主与次。  相似文献   

2.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一种基于帧到帧追踪在三维灰阶图像上的超声斑点来量化复杂心脏运动的新型技术.三维斑点追踪技术相对不依赖于角度,能测量心脏全局和局部应变、应变率、位移和纵向、径向、圆周方向的速度,还可以量化心脏的旋转运动如旋转、扭曲和心肌的扭转.本文通过对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原理以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情况的介绍,进一步讨论这种新的超声技术主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和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细胞线粒体与内质网的空间结构关系。 方法:通过连续超薄切片重建线粒体与其周围内质网的三维模型,结果:连续超薄切片和三维模型显示:除极少量的线粒体与脂滴直接接触外,几乎每个线粒体都被内质网所包裹,大多数线粒体周围既有RER又有小囊泡状SER,少数线粒体则仅有小的SER。这些内质网与线粒体紧贴如同线粒体外壳,二者的间隙小于30nm,其间无任何其它细胞器。结论:肝细胞线粒体通常在内质网包绕下执行生理功能,二者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紧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合适的人体器官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辐射剂量计算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符合4项准则的轮廓线重建算法建立人体器官三维数字化模型。先提取器官的轮廓,然后进行表面重建,最后通过合适的光照和法线求取、法线平均等处理,得到表面平滑、结构准确、可视性强的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和结论 采用本文的方法,成功重建了人体多个器官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该方法适合于人体器官三维模型的建立,能满足剂量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实现Internet上Web模式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及高精度显示。方法用超高速CT扫描获得人体器官二维图像,基于JavaApplet编程,采用体绘制法完成二维图像的三维重建与显示。结果在重建的三维图像上清晰显示出了人体器官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心脏的整体形态及冠状动脉的走向;重建可在Internet上以Web模式跨平台运行,并且在三维图像上可进行手术模拟操作。结论①用JavaApplet实现基于Web的医学断层图像三维重建是可行的,并对三维图像的临床应用起推动作用;②通过三维重建显示人体器官的立体形态,尤其是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在临床上有很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晚期肝癌的价值。方法对20例原发性肝癌采用3DCRT治疗,设5~6个共面或非共面适形野,≥90%的等剂量线包括计划靶体积(PTV),PTV 3~5 Gy/次,每周3~5次,共10~15次完成,总剂量45~55Gy。治疗后2个月复查CT或MRI,根据肿瘤退缩情况评价疗效。结果完全缓解率(CR)15%(3/20),部分缓解率(PR)65%(13/20),无变化(NC)15%(3/20),加重(PD)5%(1/20),总有效率(CR PR)达80%。消化道副反应95%(18/20),以Ⅰ~Ⅱ级为主,肝功能异常33%(6/20)。结论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肝癌安全、副作用小,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在100例成人手标本上(其中40例为动脉铸型标本)观测了虎口区动脉的来源及分布。虎口区供应拇、示指的动脉主要为拇指桡掌侧固有动脉、拇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和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根据这3条动脉的来源将虎口区的动脉分为5种类型,并讨论了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螺旋CT扫描与三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 CT是指 X线源旋转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病人连续平移 ,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容积数据。螺旋 CT的投影数据常在病人一次屏气内获得 ,数据采集之后即进行内插运算由此解决平均容积伪影的问题及对层面敏感性曲线的影响。 2 0世纪80年代后期三维软件应用于 CT后处理 ,三维图像更加完整、直观、真实的表现人体各种组织结构的主体形态及其相对位置。重建和显示三维 CT图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线框重建 ,表面重建 ,体素重建 ,彩色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即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总之 ,高质量的三维图像与扫描方式密切相关。三维 CT图像有较强的真实感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图像处理时间延长、三维立体影像生硬。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软件多种功能的进一步完善 ,必将为临床带来满意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9.
含种植体无牙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探讨一种建立含种植体无牙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和结果:采用对无牙下颌骨干骨标本的CT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及CAD技术,在ALGOR有娶元分析软件支持下,建立具有不同结构的含种植体无牙下颌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结论;CT扫描,计算机图像处理以及CAD技术的应用,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准确,简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解剖5具新鲜成年国人尸体,观察和测量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蒂长、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及源血管外径,并对其进行定位.结果 本组10侧标本中,共有44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平均每侧(4.4±1.8)支;其中,肌皮穿支30支(68.2%),肌间隔穿支14支(31.8%).最粗穿支蒂长平均为(10.86±1.18)cm(8.29~14.44 cm),距髂前上棘与膑骨外上端中点平均距离为(3.25±0.69)cm,主要位于该点外上部.源动脉主要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蒂动、静脉外径平均为(3.16±0.59)、(3.08±0.20)mm.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穿支皮瓣制作方便,其管径及蒂长均适宜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螺旋CT对37例髋臼骨折患者行薄层(2~3mm)螺旋扫描。利用工作站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能立体、多角度准确显示髋臼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部位、类型、程度,对于外科制定治疗计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和髋关节脱位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成功实现脑血管三维重建技术(3D)中各项主要因素在临床工作中的综合应用。方法针对28例脑血管造影中三维重建中出现的个别影像质量问题及重建失败的影响,找出具体原因并加以分析,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结果 24例重建前后影像质量清晰,3例模糊,产生运动性伪影,1例失败。结论全脑血管造影中三维重建技术中影像质量优劣,取决于3D影像采集前将将各种主要因素合理利用,为三维重建影像资料提供基础,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半月板是膝关节重要解剖结构之一,临床上膝关节损伤以半月板损伤多见,了解半月板的解剖学对诊疗半月板疾病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功能、断层影像解剖学等,并介绍了膝关节三维重建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银屑病患者中小动脉的病理变化;评估银屑病患者断肢(指)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取中小动脉切片行HE染色并观察,采用内、外固定固定肢体离断部分,通过增加吻合静脉数使得吻合静动脉数比例大于传统比例2∶1,并且调整抗银屑病治疗方案。结果:银屑病中小血管中膜增厚,纤维化明显;7例银屑病患者断肢(指)全部成活,其中1例患者术后3 d出现血管危象,给予扩管、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后缓解。结论:通过增加吻合静脉血管数量,增加静脉回流,并调整抗银屑病治疗方案使得银屑病患者断肢(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亭斌  武洪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64-386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二维(MPR、MIP)和三维(VR、SSD)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MSCT扫描后,通过特殊的CT图像处理软件包在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MPR、MIP、VR及SSD),得到肩胛骨骨折部位高清晰度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成角情况,依据三维图像进行骨折分型及模拟手术入路。结果:MSCTMPR、MIP、VR、SSD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MS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肩胛骨骨折的图像直观、清晰地展示了解剖结构复杂部位骨折,明确骨折线的部位、形态、断端移位情况及空间关系,可作为术前肩胛骨骨折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旋后肌管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旋后肌管的结构与自身比例定位,为临床手术诊断和治疗骨间后神经卡压征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36侧成人上肢标本旋后肌管的的形态特点及在前臂的自身比例.结果 旋后肌腱弓16%为腱性,22%为膜性加肌性,62%为腱性加膜性结构,长为7.9±3.8 mm,宽9.45±3.2 mm,厚度为0.7±0.3 mm.旋后肌管上口、下口至肱骨外上髁的距离与前臂的长度比值分别为0.19、0.26,投影于前臂的上1/5点及上1/4点.结论 旋后肌腱弓的形态特点及旋后肌管上口、下口在前臂的自身比例定位可为骨间后神经卡压征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螺旋CTAP三维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门静脉螺旋CTAP(S- CTAP) 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种三维成像方法:表面阴影显示(SSD) 和最大强度投影(MIP) 对门静脉显示的差别。方法 对36 例肝癌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SMA) 置管行S- CTAP。结果 ①门静脉S- CTAP三维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门脉4 ~5 级小分支,并显示门脉分支受压、推移、破坏、中断等多种形态改变,优于间接门脉DSA。②SSD 能良好显示门脉主干及1 ~2 级大分支的立体解剖关系,MIP则对门脉4 ~5 级小分支和因病变引起的形态改变显示较好。结论 ①S- CTAP三维成像门脉显示优于间接门脉DSA。②SSD 能显示门脉血管树的立体观,而MIP显示门脉的小分支较佳  相似文献   

18.
陈强 《中外医疗》2014,(18):49-50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在骨关节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该院收治的骨关节病变患者中随机选择86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X线平片检查和螺旋CT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5.3%,观察组的检出率为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χ^2=12.23)。结论螺旋CT二维重建及三维重建在骨关节病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检出率,减少漏诊,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42例CT三维重建在儿童肱骨远端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儿童肱骨远端骨折的CT三维重建应用价值.方法 42例儿童肱骨远端骨折患者行X线,CT扫描三维重建,并与X线正侧位对照.结果 42例患者X线显示30例,而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均能显示.CT三维重建的检出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CT扫描三维重建为儿童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早期诊治的一种准确的放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肩胛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怀疑有肩胛骨骨折的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多排螺旋进行三维重建后能够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骨折部位、骨折线走行、骨碎片及关节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充分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对临床制定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