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皮部"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的研究却鲜有开展。文章从"皮部"理论的理论渊源、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皮部"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指明了"皮部"理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皮部是中医经络腧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作用。文章从皮部的概念、分布、功能的出处渊源着手,寻找皮部“固表”理论的中医理论依据。并结合现代医学皮肤功能研究的方法与成果,比较皮部“固表”理论与皮肤免疫功能的异同,介绍皮部“固表”理论的免疫学研究成果。最后总结皮部“固表”理论在推拿疗法中的指导作用、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思路,并提出后疫情时代,皮部“固表”理论应该在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皮部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通过研究皮部络脉的字解、定位及结构,分析挖掘皮部络脉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皮部络脉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望诊.望面部皮部络脉而诊疗,十二经脉的气血皆上注于面部;望小儿指纹皮部络脉,通过皮部络脉色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内在脏腑的病变及疾病的寒热虚实属性.同时阐述以皮部络脉理论为指导的中医外用药的转输途径,构建中医药外治疗法中经皮给药传输机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皮部理论作为经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理论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往往忽视了皮部的理论研究而侧重于临床针刺应用,事实上,从中医学发展史来看,尤其就经脉理论的建构而言,皮部理论对于中医诊断理论体系有着补充和完善意义,也是如今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司外揣内”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皮部”(即十二皮部)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皮部”是指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组织,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祖国医学的观点,皮肤和内脏一样,都是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的。《素问》有“皮部以十二经脉为纪”和“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的记载,说明了皮肤和十二经脉的关系。皮部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观察皮肤色泽的变化进行辨证的方法中医叫做“皮部色诊”;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以及皮肤的异常感觉和导电量的变化也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外感表证使病邪通过皮部而汗解的方法,中医称为“发汗解表法”,这些都是皮部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此外,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应用的还有按“分经辨证”的“外病内治”法和按脏  相似文献   

6.
皮部理论是经络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内经〉.〈素问·皮部论〉中说:"皮有分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说明皮部是依据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范围而划定的体表分区.由于皮肤一络脉-经脉一脏腑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治疗皮部可从皮部影响到相应的经络和脏腑,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进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皮部理论为外治疗法提供了中医学理论基础[1].推拿按摩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方法,要想提高其临床疗效,有必要重视皮部理论在其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皮部络脉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放射治疗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近70%的癌症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疗,但是放射治疗可引起正常组织的损伤,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疗界关注的问题。它既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制约了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完成。以皮部络脉理论为指导,阐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为进一步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博  姚泗萍 《中医药通报》2022,21(11):17-19
针灸临床特色“针纠”疗法是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基础上,经笔者长期针灸临床实践所创立的独特针刺法。就具体操作部位和方法而言,分为皮部“针纠”和经筋“针纠”两部分。简要的说,皮部“针纠”疗法的操作异于常规针刺,不用深刺导气,更不会破皮留创,而是以临床常用针具施术,其要点在于医者专其劲力于针尖,以针尖纠缠住皮部治疗点,其最深也不超过皮下筋膜层,纠牢后再通过纠颤、纠拉、纠提、纠摆等补泻操作为手段,是一种安全效宏的“经络皮部刺激疗法”。而经筋“针纠”疗法亦是来源于传统针法与临床实践,并借鉴了针灸临床当中常见的滞针现象,再配合《内经》傍刺之法,兼多重微创与刺激效应于一身。其操作是在经筋病灶处先针而纠之,激发点效应,后傍而刺之,激发面效应。可以说,特色“针纠”疗法的创立受到多方面的启发与促进,是传统针灸理法方术与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9.
穴位贴敷疗法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确切。皮部作为经络系统的最外层,直接决定了药物的渗透浓度及不同层次刺激与反应后的效应。文章从传统皮部理论与贴敷疗法的关系、皮部对药物的吸收浓度、皮部与药物的交互作用、皮部刺激对神经、体液的影响、不同经穴皮部的特异作用等方面对皮部理论在穴位贴敷疗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深化其研究,不仅可以优选贴敷部位,提高疗效,理解其机制,对于体表、经穴、脏腑相关性的认识也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皮部浅刺法是通过浅刺的方法作用于十二经皮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针灸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中医的发展,很多医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十四正经"的研究上,对"皮部"理论的研究较少。付于主任根据多年经验将十二经皮部理论与现代解剖、组织功能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皮部浅刺"理论。该疗法主要通过针刺"皮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本文章将从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角度对"皮部浅刺"理论进行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贾成文教授提出的“病位局限治在皮部”的原则进行了思想溯源、理论剖析。探讨其“病位局限治在皮部”诊疗思想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新五行学说在传统五行学说基础上,根据中医“法象原理”,结合脏腑解剖结构相对位置和生理功能,遵循五方、六气等自然规律,创新地运用以“常”、“变”为纲、以“生”、“克”为目,对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分类.新五行学说的诞生对深入研究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五行学说的内涵,为研究其它中医经典理论提供了范例.其将分子生物学领域里的某些现象用于阐释“相生相克”,自然也拓展了“法象原理”的研究空间.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对攻克某些疑难病症,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为了加快推进中医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步伐,五行理论和其它任何科学一样,也需要不断完善.对新五行学说的特征和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熏蒸疗法为常用的中医外治法,有几千年的历史,因其具有确切疗效、简便易行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但熏蒸疗法的基础理论性研究较少.本文阐述了熏蒸疗法与经络皮部理论的内涵,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神”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养神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有多种含义,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左媛媛 《中医研究》2012,25(10):7-9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指导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经络皮部理论在砭石疗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波  谷世喆 《吉林中医药》2009,29(8):692-693
砭石疗法在临床与家庭预防保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砭石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以中医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为指导。砭石的作用部位主要在皮肤,因此经络的皮部理论对砭石疗法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六经皮部的概念和功能,初步阐释皮部理论在砭石疗法中的运用规律,对经络理论指导砭石疗法作进一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杨关林 《中医教育》2012,31(1):8-11
面对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中医特色不鲜明的质疑和困惑,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师承特色实验班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深刻阐释中医教育发展规律,注重挖掘传统中医精髓,提出了将“以‘师带徒’为主要特征的师承教育模式”引进院校教育的观点,使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与中医传统传承模式有机结合,着力塑造“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特色中医药人才.这一观点和理论对当前中医教育改革和建构现代中医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药是构成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涵,传统中药自制剂,院内制剂尤其是中药丸剂是传统中药继承和创新的瓶颈,坚定不移的发展传统中药又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中医将“病”放在“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框架中,“天人病相应”“天人病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和谐理论的基础,坚定不移地发展传统中药,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腕踝针是在是在传统皮部理论指导下的对穴位的浅刺针法,体现了传统中医的整体调节思路,旨在调和阴阳,舒经通络,充盈气血,以达养心醒脑安神之效。  相似文献   

20.
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其临床应用与经络皮部理论关系密切,就此浅析如下。经络皮部的浅表性与蜂针的刺法特点十二经脉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最浅表的部位为皮肤,即所谓皮部。蜂针是取蜜蜂螫器官中的螫刺为施术工具,既细且短,类似于古代九针中的“针”,其操作取法于《官针》刺法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刺入人体的深度仅为1~1.5mm,十分表浅,因此其刺激部位重点在经络皮部。经络皮部的病理反应性与蜂针的处方选穴皮部由于经络的联系,使它与内在的脏腑相互沟通,病邪可借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