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用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4例中,男18例,女1 6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9岁,平均45岁;病程在8个月~15年,平均6.2年.主要症状为腹泻、脓血便、腹痛、下坠感.其中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型8例,湿热内蕴兼肝郁脾虚型2例,湿热内蕴兼阴血亏虚型1例,脾胃虚弱与肝郁脾虚型9例,肝郁脾虚兼脾胃虚弱型6例,肝郁脾虚兼脾肾阳虚型4例,脾胃虚弱兼湿热内蕴型4例.均参照<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诊断.所有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型及中药用药规律.方法:回顾分析近11年来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国内期刊文献的辨证及用药情况.纳入辩证分析的文献27篇,纳入用药分析的文献117篇.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证型实证中以大肠湿热为主,虚证中以脾虚证为主,在虚实夹杂证型中多以脾虚为基础,并见湿热、寒湿、气滞、血瘀;临床用药方面,口服用药以健脾益气及清热燥湿类药物常见,灌肠用药则以清热解毒及收敛止血药物最常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特点为脾虚湿热内蕴、本虚标实,整体辨证以脾虚为基础,局部炎症则以湿热毒邪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3.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确诊病例分为湿热夹滞、肝脾不和、脾虚夹湿、脾肾两虚、气阴两虚、血瘀肠络等 6型辨证施治。同时 ,配合灌肠方保留灌肠。结果 :总有效率达 95 %。结论 :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我科通过对近年来采用中医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进行概括,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把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大肠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阴血亏虚型、脾虚湿蕴型和脾肾阳虚型,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特点与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该组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其次分别为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中,湿热和气阴亏虚是各证型的兼夹因素,红舌、暗红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舌象。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为肋痛、口苦、腹胀、舌苔腻、食欲低下,在各个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湿热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正气亏虚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7.
赵红兵 《河南中医》2010,30(9):870-87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有脾虚湿滞、湿热蕴结、脾虚血瘀、气阴两虚等,但以上证型不能截然分开,大多互相兼夹,湿热、气滞、血瘀三方面因素始终存在于本病的全过程,早期以湿毒、气滞为主,后期以正虚为主,健脾化湿、行气活血法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8.
<正>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本虚标实[1],为虚实并见、寒热交杂、湿困肠间的疑难杂症。本虚以脾虚为主,标实以大肠湿热为重,局部为湿热内蕴。采用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口服,同时配合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中医辨证为湿热阻滞型、虚证(脾肾两虚型、脾虚泄泻型、阴血亏虚型)的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确切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单盲、对照的科研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分别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为临床提供一种具有稳定疗效、可操作的、安全的、创新的临床外治法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1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结肠炎 ,症状反复 ,缠绵难愈。病机多与脾虚湿盛 ,脾肾阳虚有关。采取中医辨证施治 ,分为脾肾两虚型 ;湿热内蕴型 ;气滞血瘀型。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 ,对 1 3 6例不同年龄组进行观察治疗 ,发现各年龄组均有较好疗效 ,总有效率达80 .8%。全部病例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提示中医辨证分型施治 ,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继泽治疗慢性结肠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张继泽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结肠炎多见脾虚肝郁证,辨证需区分挟湿热或挟寒湿;同时强调自我调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辨证分为脾肾两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3型论治,同时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53例总有效率86.7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的证候特点. 方法 收集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免疫清除和免疫不全患者各200例,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各组患者一般情况,检测肝功能、乙肝病毒学指标,筛选主要症状及舌脉情况进行中医证候分析.结果 免疫耐受组前5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脾气虚、心肝郁热、肝肾阴虚及肝郁气滞;免疫清除组前5型依次为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心肝郁热及气阴不足;免疫不全组前5型依次为肝肾阴虚、气阴不足、脾气虚、肝血虚及肝郁气滞.结论 慢性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涉及中医证候11个,免疫耐受以肝郁脾虚多见,免疫清除以湿热内蕴多见,免疫不全以肝肾阴虚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了解全国和广东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纳入开展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收集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病例的基本情况和辨证分型。结果:一共纳入34篇文献,包括4570例患者,男性稍微多于女性,以轻度、中度患者为主。全国文献以大肠湿热证(34.8%)、脾胃虚弱(19.8%)、肝郁脾虚(12.5%)和脾肾两虚(10.8%)为主;四篇文献来自广东,一共645例患者,以大肠湿热(36.0%)、脾虚湿阻(18.9%)和脾胃虚弱(12.6%)为主。广东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虚湿阻、大肠湿热、血瘀肠络证患者(P<0.05);全国文献报告更多的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脾肾两虚、寒热错杂、阴血亏虚和脾虚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广东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活饮食习惯和体质决定了该地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阻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差异。方法:结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文献,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及特点进行调查。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型次之,肝肾阴虚型又次之,瘀血阻络型所占比例较肝肾阴虚型小,脾肾阳虚型最为少见,其中,湿热为各证型的主要兼夹因素,暗红舌、红舌和腻苔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舌象。患者的症状体征(胁痛、口苦、腹胀、食欲低下、舌苔腻等)积分在各证型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ALT、AST均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湿热因素贯穿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同阶段,正气亏虚是湿热毒邪侵扰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医证型与结肠镜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型资料,分析各证候与病灶范围、内镜下严重度指数评分、结肠镜黏膜主要表现的关系。结果:(1) UC中医证型分布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热毒炽盛;(2) UC中医证型分布与该病病变范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病灶范围E1以大肠湿热和脾虚湿蕴为主,病灶范围E2以脾虚湿蕴、大肠湿热和阴血亏虚为主,病灶范围E3以脾肾阳虚和热毒炽盛为主;(3) UC不同中医证型与内镜下严重度指数的比较显示热毒炽盛证、大肠湿热证内镜下平均严重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所有证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黏膜血管形态、出血、糜烂溃疡及病变范围与中医证型有相关性,肠镜象表现可以为中医药防治UC提供更客观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胡志军  丁辉  汪晓军 《河南中医》2012,32(3):303-304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各中医证型与ALT、AST、HCV-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LT与中医证型关系为: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AST水平与中医证型关系为:瘀血阻络型>正虚邪恋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湿热内蕴型;HCV-RNA水平呈一定规律性,即正虚邪恋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湿热内蕴型>瘀血阻络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异常、丙型肝炎病毒定量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消渴目病证候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消渴目病的证候分布特征及主要临床证型。方法:对245例消渴目病患者从证候组合形式、证型分布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消渴目病证型组合分布频次中以3证组合形式最多,占47.35%;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湿热、脾虚痰湿、阴阳两虚5证的合并证,占总例数的98.37%。结论:消渴目病证候组合形式复杂多样,而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脾虚湿热证、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与各兼夹证的组合证型为消渴目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吴耀南  苏晓芸 《光明中医》2012,27(3):608-611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患者的中医证型及有否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与舌象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CSG患者600例,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含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脾虚气滞、脾虚湿热、寒热错杂、脾虚湿热血瘀八个证型;按有无Hp感染分为Hp(+)和Hp(-),观察它们的舌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CSG证型的改变.②舌象提示,CSG以脾胃虚弱(含虚寒)型最多(261/600,43.5%).③CSG伴有Hp(+)者(320/600,53.3%)辨证属脾虚湿热血瘀证为多.结论 ①舌象能反映CSG证型的变化规律;②治疗CSG要注重健脾扶正,不宜单纯攻邪;③扶正祛邪和抗Hp要重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久痢""下利"的范畴,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常见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瘀六型,而其中以湿热内蕴型最为多见,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治疗较为棘手,通过临床跟师学习白兆芝教授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进行探讨,为日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