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即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细胞浸润,病变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部分病例可伴有心包炎和心内膜炎.选取200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l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就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相关检查与治疗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清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电发光免疫分析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TnI。结果:CK-MB轻度升高组(Ⅱ组)中,cTnI在正常范围;而CK-MB显著升高组(Ⅲ组)中,cTnI升高。结论:血清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在儿童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有增加的倾向,其危害性也较大,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我院在2009年收治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33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心肌限局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病毒感染心肌后,可对心肌产生直接损伤:或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变性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也可引起心内膜、心包及其他脏器的炎性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的特点,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5.
内蒙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王非心肌炎指心肌的炎症,是病理学的诊断名称。早在20世纪时明确了心肌炎为独立的病名,但当时指的心肌炎是风湿性心肌炎。直到1952年南非洲的 Johanneshurg 的产院,从6例急性循环障碍死亡的新生儿中,有三例进行了病解,在其心肌中分离到柯萨基(Coxsackie)病毒,同时将未死2例的粪便及已死亡2例的脑组织接种给哺乳的鼠,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心肌间质的炎性改变。19世纪中叶发现了此类病例,病因不清楚,称之为原发性(孤立性)心肌炎。1955年在新生儿中首次证明了本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本病多发生在小儿,其次是青少年。年龄越小,病情越重。小婴儿死亡率最高。多数是在过去没有心脏病的情况下,急性或较急发病,有的是偶然发现的。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比较困难,目前多靠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病变情况下进行诊断。病变常不限于心肌,心包常同时受累,有时并有心内膜炎。其发病近十余年来国内外都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效果等进行观察,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临床治愈23例、好转3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8.46%。结论加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对提高临床诊断率及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采取临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对患儿采取临床优质护理模式,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给予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干预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不但要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彭泽良 《中外医疗》2012,31(34):70-70,7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该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4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住院诊疗的经过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该组45例患儿经过系统合理规范治疗后,治愈38例,好转7例,无1例死亡。结论该病的预后虽与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早期诊断、系统综合治疗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炎、心内膜炎症,如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我院自1998 年6月-2003年6月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7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采取临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对患儿采取临床优质护理模式,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给予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干预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要比对照组高,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不但要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使患儿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5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加强休息及饮食指导,加强健康宣教,做好心理护理等,解除了患儿家长的疑虑,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观察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儿童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倾向,其危害性也较大,严重影响儿童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展开探讨,以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与总结。结果:对所有患儿实施综合治疗后,60例患儿中,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对症治疗,更有助于患儿尽快康复,值得我们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观察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经验效果。方法对我院临床资料统计的4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分析、对比、讨论,针对症型进行分类观察护理。结论通过对47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观察,及时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恶化,促进患儿康复。病毒性心肌炎已成为危害小儿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本文对我科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7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的炎症.病毒性心肌炎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其危害性也较大,则引起家长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11月以来,我院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300例,搜集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0例患儿经过积极的临床治疗,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患儿全部出院,平均住院时间20天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饮、黄芪、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1.6%,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脉饮、黄芪、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肯定,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45例VMC患儿和45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水平动态测定分析。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均用酶法测定。结果VMC组AST、CK、CK-MB、LDH、α-HBD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酶谱是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毅 《中国厂矿医学》2003,16(4):290-291
目的 :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 ,判断cTnI对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VM )的意义。方法 :以固相免疫层析法测定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清cTnI。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入院后第 1天的血清cTnI阳性率为 70 .73% ( 2 9/4 1) ,对照组阳性率 4 .35% ( 1/2 3)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第 2周和第 4周VM组的血清cTnI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0 % ( 2 9/2 9)和 51.72 % ( 15/2 9)。结论 :测定cTnI对VM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