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脑血管病患者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冠心病及19例脑梗塞患者的指尖末梢微量血,用可变投射显微镜(BVPM-15型)测定红细胞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聚集性的积分值及4项指标的积分总值,并与正常人组进行对比。结果心、脑血管病患者微循环5项指标测定值分别为18.180±7.91419.409±8.34215.909±5.64813.273±5.20266.864±0.719,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末梢血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证明心、脑血管病患者末梢血细胞流变性存在明显障碍。方法简便,可直观、快速地为临床提供其微循环状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红细胞、血小板流变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指尖末梢微量血,用可变投射显微镜(BVPM-15型)测定红细胞流动性、聚集性、变形性及血小板聚集性的积分值及4项指标的积分总值,并与正常人组进行对比。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微循环5项指标测定值分别为20.131±1.638、25.718±2.114、16.002±0.688、16.164±1.432、83.268±1.695,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通过该系统研究证明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末梢血细胞流变性存在明显障碍,改善微循环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人体外周血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定量测定70例HBV感染者(HBSAg)和58例非感染者外周血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比HBV感染与非感染者各项指数的差异.结果MCHC增高(P<0.001),HGB增高(P=0.023),MPV增高(P=0.008),PLT、PCT降低(P<0.001),其余RBC、HCT、MCV、RDW、MCH无显著意义.结论HBV感染导致患者红细胞MCHC升高及血小板大小、数量的减少,但不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分布宽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857-1858
分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艾滋病(AIDS)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诊的100例AIDS患者作为实验组,10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的血液标本进行外周血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比上述参数的临床差异。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实验组的RBC较对照组明显增加,HCT、MCV、MCH及RDW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参数:实验组的PLT、PCT较对照组明显减少,MPV、PDW、P-RCL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参数检测可为AIDS患者的病情进展、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用HC-2022仪进行血细胞分析时,我们发现RBC的MCV<75fL的标本.PLT数值明显偏高.仪器常有小RBC的提示,并打印出小RBC的比例和仪器校正的血小板数(APLT)。笔者对30例MCV<75fL的患者血样标本和30例健康体检人标本进行各参数测定,并用显微镜直接计数PLT和用公式校正的PLT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找出准确计数PLT原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模式检测血常规对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RBC)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对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及末梢全血不同模式下PLT、WBC、Hb及RBC等各项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血常规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结果与末梢全血和末梢预稀释血相比,静脉血的WBC水平较低,但PLT、RBC及Hb水平较高(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WBC、Hb及RBC检测结果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预稀释血的PL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末梢全血(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均大于静脉血和末梢全血(P0.05),且中、低浓度标本的末梢预稀释血PLT、Hb和RBC检测精密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而末梢全血与静脉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不同检测模式下PLT、WBC、Hb及RBC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变化。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甲襞微循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形态积分值,液态积分值,管周积分值及总积分值)等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或P<0.05),结论:恶性肿瘤者存在血液高粘,高凝,高聚状态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血管的流动性、变形性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的科学,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血液流动性、血细胞变形性、血液凝固性、血管壁流变性及其相互作用和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血液流变学已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宏观血液流变学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细胞流变学及分子流变学的研究也日益加强,进一步满足了临床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全血细胞减少并非特发于某一种单一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少部分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均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鉴别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症相互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感染对红细胞、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岳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5):437-437,4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人体外周血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的影响。方法定量测定70例HBV感染者(HBSAg)和58例非感染者外周血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比HBV感染与非感染者各项指数的差异。结果MCHC增高(P<0.001),HGB增高(P=0.023),MPV增高(P=0.008),PLT、PCT降低(P<0.001),其余RBC、HCT、MCV、RDW、MCH无显著意义。结论HBV感染导致患者红细胞MCHC升高及血小板大小、数量的减少,但不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分布宽度。  相似文献   

11.
余涛  郑祥德  王耀华 《华西医学》2009,(8):1995-1997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对循环、血细胞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大失血手术患者27例,采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回收血液,经过滤、离心、清洗后回输给患者。分不同时点观察HR、SBP、MAP、DBP、SPO2的变化,并监测RBC、Plt、HB、Hct、FIB、PT、APTT的变化。计算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随机选择8例进行回收原血和回输血血细胞学比较。结果:(1)术前血压较低,心率较快,回输血液后,HR显著降低(P〈0.01),SBP和MAP显著升高(P〈0.01)。(2)术前RBC、HB和Hct均低于正常水平,回输后各时点均升高明显(P〈0.01)。术前FIB和Plt低于正常水平,回输后各时点增高,但无显著意义。PT、APTT无明显变化。(3)回收原血平均每例3735 mL,回输血平均每例1589 mL,异体输血率为25%。(4)回输血RBC、HB和Hct均显著高于回收原血(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用于临床安全可靠,能有效维持循环的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冰冻干燥红细胞膜的制备技术及通用O型去除血型抗体全血的可行性。方法将A型及B型红细胞膜经过冰冻干燥处理后,加入O型全血中,经反应后测定血浆中血型抗体效价,并检测红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变化。结果经过冰冻干燥处理后,红细胞膜仍具有抗原性,可有效降低血浆中的血型抗体效价,而全血中红细胞的变形指数、ATP含量与反应前差异无显著性,反应前后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全血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活性在吸附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尽管红细胞膜在体内是否产生大量抗体及其清除过程等尚需进行动物实验确定,但使用冰冻干燥红细胞膜制备通用型血液过程简便易行,具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输血的相关性。收集2008年在我院待产孕妇的门诊信息和住院信息,追踪孕妇从怀孕第4个月到第10个月每月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产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筛选产前无基础疾病且非高龄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产后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研究孕期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两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8年在我院产科待产住院450人,其中输血68人,具有完整产前资料的输血产妇30人;与同期非输血产妇28人比较,结果显示两组Hb、Plt、PCT、MPV、PDW均正常,两组之间血象变化无显著差异。但Hb水平与Plt计数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Plt计数变化与PCT、MPV、P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出血、输血无相关性,孕妇Hb与Plt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但Plt计数、PCT、MPV和PDW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超长随意皮瓣移植术后的成活情况以及皮瓣皿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动物模型,长宽比为3:1,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高剂量高压氧组,B组为低剂量高压氧组,C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3,5,7d检测各组动物皮瓣血流速度并取蒂部全血,检测全血粘度(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沉。术后第7d观察各组皮瓣成活而积并计算皮瓣成活率。结果 三组皮瓣成活率及血液流变性比较,A组与B组均优于C组,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血液流变性明显改善。A,B两组之间无明冠差异。结论高压氧能够改善皮瓣血液流变性。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血凝及血液流变的实验研究探讨精泰来颗粒的活血化淤作用。方法 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精泰来颗粒组(3个剂量)灌胃给药7d。通过检测PT、APTT、FIB及血液各流变学参数观察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精泰来组能显著延长PT、APTT、FIB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结论 精泰来能够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献血400ml后献血者相关血液学指标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年龄、体格检查及献血前血液检验指标均符合我国现行法规要求的各种年龄的自愿无偿献血者123名,每人采血400ml,在献血后24h、7d、1个月和3个月时各采集血样1次,观察其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和血清铁的动态变化与恢复情况。结果献血者献血400ml后,其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同献血前比较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400ml后,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和血清铁在3个月内均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结论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我国现行规定的年龄与健康标准,每人每次献血400ml,且间隔3个月献1次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差异,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37例,维吾尔族白内障对照组患者40例,汉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对照组患者40例。3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测定全血粘度(包括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其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采用毛细血管粘度计测定,红细胞压积采用离心沉淀法测定,纤维蛋白原采用双缩脲法,用721分光光度计测定。结果维吾尔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较维吾尔族白内障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P<0.05),较汉族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对照组有轻微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多伴有高粘滞血症,其原因可能是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其中维吾尔族患者较汉族为重,但在种族因素上无明显差异。血液流变学因素可能参与了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松  郑祥德 《华西医学》2006,21(1):98-100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血液保护中的作用。方法:运用ZITI-2000型血液回收机进行术中自体血液回收与回输共116例,比较回输后HR、MAP、SPO2的变化;随机选择其中部分病例于术前、回输前、回输后、术毕24h采血测定HB、Hct、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回收原血和回输血的RBC、HB和Hct。结果:(1)平均每例回收血3379ml、回输血1235ml,异体输血率为25·8%。(2)术中自体血回输后HR减慢(P<0·01),MAP上升(P<0·01)。(3)HB和Hct在回输后升高(P<0·01);Plt在回输后择期病例低于术前(P<0·01),急诊病例无显著变化,但术毕24h两者均比术前升高显著(P<0·01)。(4)急诊病例FIB、PT和APTT于术后24h增加(P<0·01);择期病例在回输前和回输后FIB降低(P<0·01),而PT、APTT则延长(P<0·01),但均在正常范围。(5)回输血与回收原血比较RBC、HB和Hct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自体血液回输后循环功能较稳定,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节约血源和避免输血并发症。但出血量较大时,还不能完全避免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