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7年宜昌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年宜昌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未发现钉螺孳生及输入性钉螺,查出2例输入性血吸虫病人,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监测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染源及钉螺孳生情况。结果表明,监测点内未发现本地居民感染血吸虫,但有4例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人;未发现钉螺孳生及输入。提示应针对可能引起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加强监测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和降低血吸虫病在库区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2002~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监测现状。方法人群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以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粪便检查;耕牛以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野鼠用解剖法检查病原。每年春秋两季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对查获的钉螺用压片法和逸蚴法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结果2002-2007年当地居民血检28165人,阳性417人,阳性率1.5%,粪检5718人无感染者;在流动人口监测中查出11例外源性病人;耕牛粪检21820头,解剖野鼠1389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累计查螺面积12095.1hm^2,查出3处残存螺点,面积分别为2.1、1.3、3.3hm^2;分别检查钉螺1518、4640只和1785只,并检查和走访螺点周围居民、检查耕牛,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和动物。结论广西区血吸虫病监测成效明显,但工作量大,监测策略可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开县成库后可能传播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方法依据《重庆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2005-2009年对开县血吸虫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开展调查,对血防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5年发现1例来至疫区返乡的血吸虫病患者,发现有从血吸虫病区省份引进的植物,2007-2009年调查发现常住居民、疫区还乡流动人员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5%、2.55%。常住居民、疫区返乡人员、疫区外来人员、政府干部、医务人员和县动植物检疫部门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4%、3.2%、100%、0、12.6%、21.2%。结论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扩散到开县;有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输入的可能。该县群众血防知识知晓率低,自我防范意识缺乏;一旦钉螺输入,将有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综合分析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监测数据,进一步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规律。方法在全国选择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整理分析人畜病情、螺情监测资料,分析监测结果。结果2005-2007年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下降54.90%,年均下降18.30%;居民感染率〉5%的村数逐年减少,至2007年已无〉5%的监测点;连续3年所有年龄组居民感染率均下降;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2005年出现在30-50岁组,2007年逐渐后移到50-60岁组。3年来家畜感染率下降了69.22%,其中黄牛和水牛感染率下降明显。有螺面积3年间压缩了8.84%,感染性钉螺面积压缩了53.23%。活螺平均密度、感染螺平均密度均逐年下降,但钉螺感染率3年间有反复。结论2005-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牛感染率及螺情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山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为完善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螺情、病情进行纵向监测。结果1998~2007年全市累计发现有螺条块525个,有螺面积93.89hm2,共解剖钉螺3328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血检66875人,血清学阳性2066人,血检阳性率3.09%,共粪检2064人,阳性4人,均为输入性病例。检查耕牛4793头,血检阳性93头,经粪便孵化检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江山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反弹严重,血吸虫病出现再流行的可能性增加,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资料,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7年的监测结果。结果2007年全国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为0.92%,比2006年下降了42.31%;80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均〈5%;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0~60岁组;黄牛和水牛仍是主要感染家畜,总的家畜感染率比2006年下降明显;活螺平均密度为0.4300只/0.1m^2,感染螺框出现率为0.06%,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0.1m^2,钉螺感染率为0.16%,都比2006年有所下降。结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牛感染率和钉螺疫情已连续3年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库区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7年监测。结果2007年重庆市各级查出3例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当地居民、疫区返乡人员和疫区来渝人员的IH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80%、1.55%和0;三类人群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未发现钉螺和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家畜。结论三峡库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2003~2007年肇庆市血吸虫病监测未查到钉螺和病人,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血吸虫病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与整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凋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各项监测指标。结果2007年全国监测点的居民血清学检查阳性率12.34%,人群感染率0.92%,家畜感染率2.90%;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07只/0.11m2。结论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螺情的疫情指标仍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监测点家畜感染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草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入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疫区返乡人员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分布特征,探讨该人群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三峡库区前往血吸虫病疫区打工的返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取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IgG),计算人群抗体水平平均几何均数(G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调查疫区返乡人员1940人,G值为0.0176,抗体阳性率为2.27%(44/1940),各年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74,P0.05)。自血吸虫病流行省返乡者占77.89%(1511/1940),G值为0.0199,显著高于自传播阻断省返乡者(F=30.007,P0.05)。男性G值为0.0178,女性为0.0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9,P0.05)。55~59岁年龄组G值最高(0.0316),各年龄组间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P0.05),45岁以上人群抗体水平显著高于45岁以下人群(F=13.491,P0.05);离渝前农民和船民G值显著高于民工和商业服务(P均0.05),离渝后商业服务G值显著低于船民、农民和民工(P均0.05);不同文化程度者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0,P0.05),文化程度高,G值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流动原因、离渝前职业、疫区省类型以及返乡次数等因素与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关联。结论疫区返乡人群存在血吸虫感染的危险,建议进一步健全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在三峡库区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峡建坝后库区生态环境改变对钉螺在库区生长、繁殖的可能性。方法收集并利用三峡库区有关生态环境及血吸虫病相关研究资料,开展实验室和现场模拟环境钉螺生存繁殖实验及库区现场调查。结果实验室结果表明,模拟的库区土壤环境适宜钉螺生存,且有幼螺孵出,但较现场存活率为低。现场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钉螺存活率宜昌比万州和江津的观测点相对较低(P均<0.05)。土壤湿度与钉螺存活率存在相关性(r=0.3712,P=0.002),土壤pH值、有机质等指标都对钉螺孳生有一定影响。结论在库区模拟的灌溉沟渠和淤积洲滩环境条件下,钉螺可以生存繁殖。应加强对库区潜在钉螺孳生环境的监测,以防钉螺向库区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峡成库后三峡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变化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流行病学方法对三峡库区湖北段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和中间宿主钉螺输入、孳生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和建议。结果建坝后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改变,对钉螺的孳生十分有利,钉螺和传染源输入库区可能形成新的流行区。结论三峡成库后,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方案。方法在三峡库区进行钉螺生存模拟试验,调查库区流动人口、家畜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库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以及建坝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影响因素,找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的重点。结果钉螺在三峡库区的适宜环境中能够生长繁殖;血吸虫病传染源主要是往返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动人口;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花革树木和牲畜,存在将钉螺和动物传染源输入库区的可能;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可使血吸虫病传人的危险增加,三峡库区已成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区。结论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引进的牲畜等血吸虫病传染源和钉螺输入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建坝后库区上游的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影 响。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 2001-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资料、 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 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及三峡相关课题研究数据等文献资料, 调查人群、 家畜和钉螺的情况。选择距离库区最近的简 阳市五指乡前进村开展钉螺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 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呈持续下降态势, 全省于2008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截止2012年, 65.07%的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当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为2 415.80 hm2 , 比2000年减少了60.64%, 自2006年起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简阳市五指乡前进村查螺246框, 调查面积17.14 hm2 , 未查见钉螺。结论 结论 三峡建坝后,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和有螺面积已明显缩小, 上游流行区疫情向库区扩散的可 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设立监测点,建立病例报告制度,开展个案调查;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作血清抗体筛查,阳性者进行粪便检查;调查家畜和植物引进情况等。结果分别检查从疫区返乡人员、来渝人员88、107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14%、1.87%,未检出血吸虫卵;未发现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和家畜;当地居民生产以牛耕为主,经常接触江、河水。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9.
Tang XQ  Zeng H  Wang Y  Wang H  Tang WG  Luo F  Zhang LW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4):452, 456-452,456
三峡库区实施中学生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后,学生血防知识知晓合格率从实施前的6.3%提高到75.6%,但知晓率仍未达到95%,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