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1例)及非氯沙坦组(21例),药物治疗1年后,观察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氯沙坦组2例(9.5%)患者发生房颤,非氯沙坦组9例(42.9%)患者发生房颤,两组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可减少P波离散度大于40 ms的高血压患者房颤的发生,可作为这类患者的基础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喹那普利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观察42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喹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4.7±3.6)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76.2%),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2.7±2.8)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6.7%)。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喹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本院5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56例无房颤的对照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测量两组的最大P波时限和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统计房颤组和对照组的单个房性早搏的总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阵数,观察房颤组房颤发作前的触发因素,并测量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及对照组的联律间期。结果两组患者的P波最大时限[(121.11±7.50)msvs(114.55±8.16)ms]、P波离散度[(43.80±8.06)ms vs(39.55±6.89)In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阵发性房颤组的触发因素以房性早搏最多见,占83.97%,房颤的起源部位以左房上部最为多见,占79.63%。房颤组的触发性房早联律间期[(0.418±0.069)s]明显短于对照组[(0.624±0.168)s](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是确定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Pmax及Pd是预测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可靠指标。阵发性房颤绝大多数由房早诱发,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有房颤组及无房颤组,根据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及未用药组。用药前及用药1年后分别测定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并以30例体检的非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高于对照组,房颤组P波离散度高于无房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用药组P波离散度低于未用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用药后P波离散度下降,房颤组房颤复发减少。用药组心率变异性用药后明显升高。结论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P波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性,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喹那普利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42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喹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4.7±3.6)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76.2%),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2.7±2.8)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6.7%)。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喹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有房颤组及无房颤组,根据是否应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用药组及未用药组.用药前及用药1年后分别测定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并以30例体检的非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冠心病患者P波离散度高于对照组,房颤组P波离散度高于无房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性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用药组P波离散度低于未用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用药后P波离散度下降,房颤组房颤复发减少.用药组心率变异性用药后明显升高.结论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P波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性,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 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8.
成人P波离散度正常值测定及其重复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P波离散度(Pd)制定正常值范围。方法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测定100例健康成人和30例有阵发性房颤病史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二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测量Pd正常值范围。结果心房颤动组P波离散度增高(47.8±7.6)ms,与健康成人(20.6±10.5)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d在男女性别及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人工目测的方法测定的Pd值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P波离散度<40ms为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9.
周淑梅  白强  杨耀 《现代保健》2009,(27):149-150
目的对76例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和66例正常成人进行QTpeak间期的测量。以期了解两组QTpeak离散度(QTpa)之间的差异,探讨Qtpeak离散度对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意义。方法将142人分为两组,A组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76例,B组为正常成人66例,所有病例以50mm/s纸速记录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两组QTpeak离散度进行对比。结果76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QTpd为(63.56±24.36)ms,66例正常成人QTpa为(31.12±14.24)ms。结论A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一组的QTpeak间期长于B组正常成人一组的QTpeak间期,A组的QTpd大于B组的QTpd。提示QTpd可预测高血压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50例房性早搏的患者及155例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均采用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P波最大时间占P波最小时间,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 房性早搏组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P〈0.01),P波离散度预测房性早搏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0%,有非常显著的意义。结论 P波离散度对房性早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方法简便,安全、无创、可重复性高,可作为预测房性早搏的临床指标.为临床对房性早搏的及时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林锐  罗书裕 《现代保健》2009,(15):75-76
目的评价氯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氯沙坦50mg/d+胺碘酮0.2g/d,对照组32例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只服用胺碘酮0.2g/d,随访1年,观察房颤复发率、第一次复发间隔、发作频率和房颤持续时间。结果房颤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次复发间隔:治疗组长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发作频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持续时间: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沙坦联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复发优于单用小剂量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覃发斌  霍洪亮 《现代保健》2010,(25):166-167
目的分析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WD)与甲亢的关系。方法新确诊的甲亢患者45例,健康人群20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结果两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与甲亢有相关关系。结论甲亢患者P波最大时限及P波离散度值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及最大时限(Pmax)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发生电生理机制中的作用,评价Pd、Pmax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48例PAF患者(PAF组),根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PAF1组)20例及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组(PAF2组)28例,另选择同期非心房颤动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检查,记录窦性心律心电图,计算并对比分析相应的Pd、Pmax及其对PA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Pd及Pmax显著高于对照组[(41.11±4.97)ms比(27.77±4.72)ms,(111.43±8.01)ms比(95.57±9.01)ms](P<0.05).PAF2组较PAF1组Pmax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Pd≥40 ms联合Pmax≥110 ms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指标,其特异度为95.65%,灵敏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95.12%.结论 Pd、Pmax在PAF患者中均较非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增加,Pd≥40 ms、Pmax≥110 ms可作为预测PAF发生的有效指标,以Pd≥40ms联合Pmax≥110ms对PAF发生的预测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门诊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同期非冠心病老人的常规心电图进行QTd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QTd均值为66.21±10.87ms;非冠心病组45.82±8.16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析认为,老年冠心病患者QTd异常增大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2月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合并J波综合征(观察组),44例为单纯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和心电图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吸烟、左室射血分数、≥30s房速/房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以及病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持续性室速/室颤率(28.60%)、病死率(28.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0%、6.80%,P<0.05;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为(355.50±47.50)ms、QT间期的最大值为(409.50±51.50)ms、离散度为50.50±19.50,对照组分别为(363.50±44.50)ms、(450.50±40.50)ms、40.50±15.50,两组的QT间期的最大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QT间期的最小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离散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梗并J波综合征与单纯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3例,治疗组用氯沙坦50mg/d,对照组用氨氯地平1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分别测量Pmax和Pmin,计算出Pd(Pd=Pmax-Pmin)。结果治疗前两组Pmax和P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12个月后治疗组的Pmax、P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比较Pmaxx,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B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次数,降低Pmax、Pd。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佘光明  马敏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2):1676-1678
目的探讨T波电交替(TW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80例,分为两组。40例TW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无TWA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屯图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心率、血压、室间隔或左心室后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A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电图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25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早期(≤30d)采用超声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临床随访观察(16.5±3.8)个月发生的SCD事件。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存活组。结果随访期内8.1%(21/259)患者发生SCD。与存活组患者比较,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8±8.2)%比(53.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QRS波明显增宽[(118.8±15.2)ms比(91.5±13.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两组患者QTc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4)。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预测SCD的灵敏度依次为42.9%(9/21)、66.7%(14/21)和38.1%(8/2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院前电复律/除颤史(RR=6.514,P=0.011)、LVEF降低(RR=7.325,P=0.005)和QRS波增宽(RR=4.023,P=0.024)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7例)给予氯沙坦50—100mg 1次/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40mg 1次/d。结果两组治疗后尿酸、血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血尿酸水平较高的高血压患者优先使用氯沙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