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的癌变率,本组52例有2例癌变;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物理诊断、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及乳腺的近红外线扫描检查,建议对中老年患者、多支导管溢液、多发性乳头状瘤或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应考虑乳腺单纯切除,并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从外科角度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术式。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4乳腺切除2例,1/4乳腺切除 腋淋巴结清扫12例,全乳切除 腋淋巴结清扫20例,仿根治术Ⅰ式(Auchincloss)23例,仿根治术Ⅱ式(Patey)5例,根治术1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43例,乳头状瘤癌变伴早期浸润20例,切缘均为阴性,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可采用包括病变导管和(或)肿物的局部扩大切除术,不必常规清扫腋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可发生癌变,与乳头状癌难以鉴别,我院1998年4月~2006年8月共收治6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5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2例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乳腺导管造影至少一项)考虑为恶性或可疑恶性39例;46例行术前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13例;39例行术中冷冻病理明确诊断癌变患者18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32例,癌变伴微小浸润16例,浸润性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26例,保乳(区段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例,乳腺单纯切除7例,单纯区段切除11例(包括1例乳头切除)。34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4例(2例局部复发,1例胸壁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中冷冻有助于确诊,最终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充分取材。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其癌变组织CD44v6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He JH  Liang XM  Hou JH  Huan YL  Wu QL  Xiao YB 《癌症》2002,21(6):615-618
背景与目的:CD44v6是乳腺上皮恶性转化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有不同的表达,但其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和研究,本研究目的是检测CD44v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44v6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15例导管内癌,15例浸润性导管癌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组织,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癌变,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中,肌上皮细胞(basal epithelial cell)的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00%,85。72%,66。66%,66。66%,0%,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瘤癌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上此细胞(luminal epithelial cell)的CD44v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83.34%,93.33%,100%,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头状瘤癌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蛋白表达对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否癌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常见于40~50岁的女性。根据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1],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以下两类: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腺主导管或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数位于乳晕深面及周围区域,肿块多单发,生长缓慢,常伴有乳头溢液;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常为多中心性[2]。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较高,通常  相似文献   

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与方法,提高对本病合理的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导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为74.5%(38/51);定位准确率为98%(50/51)。通过美蓝法手术切除病灶、安全、准确,彻底。切口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后,无一皮下积液与血肿,愈合良好。结论:导管造影仍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较可靠的方法,确诊患者均应手术治疗,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血性溢液患者均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在单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微创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行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切除单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术后病理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随访2-4年,未见复发。1例患者术后病理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行乳腺单切术。1例冷冻病理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旋切术后2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无特殊处理,半年后消失。结论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术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切除单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285例乳头溢液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分析乳头溢液的临床意义和病因诊断方法,为临床更合理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02年8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85例乳头溢液病例。结果 285例患者中,乳腺癌55例(19.3%),导管内乳头状瘤130例(45.6%),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0例(7.0%),导管扩张症36例(12.6%),乳腺增生病33例(11.6%),乳腺导管炎11例(3.9%)。其中乳腺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共205例,占71.9%。结论 乳管内视镜是乳头溢液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对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应及时做出病因诊断,以便采取合理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7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瘤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27例,其中22例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81.48%。其中20例行乳导管造影,18例示乳头状瘤病,2例示乳头状瘤,2例行乳导管内窥镜,1例示单发乳头状瘤,1例示乳头状瘤病。5例首发症状为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瘤病24例,乳头状瘤病伴恶变3例。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恶变率是11.11%。结论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导管造影有较高的确诊率。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存在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与方法 ,提高对本病合理的处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5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导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为 74 5 % ( 38/ 5 1) ;定位准确率为 98% ( 5 0 / 5 1)。通过美蓝法手术切除病灶 ,安全 ,准确 ,彻底。切口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后 ,无一皮下积液与血肿 ,愈合良好。结论 导管造影仍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较可靠的方法 ;确诊患者均应手术治疗 ,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血性溢液患者均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的全乳腺切片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Tian Y  Li S  Fu X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90-292
目的了解乳腺乳头状瘤病的生物学特性,重点观察其早期癌变及与大导管乳头状瘤的关系。方法对行全乳腺切除或根治术的重度乳头状瘤病14例、乳头状瘤病癌变22例进行次连续大切片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类病变分布均较广泛,分布在两个象限以上者分别占71.4%(10/14)和63.6%(14/22)。在乳头状瘤病癌变病例中,发现乳头状瘤病组织与癌组织常相互交错分布,可见前者移行为后者。两者伴发大导管乳头状瘤亦较常见。结论乳头状瘤病是乳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其与大导管乳头状瘤可能发生自同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特征和彩色多普勒频谱表现。结果:5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4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回声型35倒,不规则液性暗区中实质回声型4例,单纯性导管扩张型6例,实质结节回声型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2.2%。彩色血流和多普勒频谱对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无显著差异性。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声像特征,是诊断该病的一种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8型感染与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因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柳州地区女性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材料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HPV16/18E6蛋白及HPV18DNA的检测。结果: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中HPV16/18E6蛋白和HPV18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1.4%和28.6%,多发性组中HPV18 DNA阳性显著高于单发性组(P<0.04),而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组中HPV18 DNA的阳性率为80.0%,显著高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组(P<0.05)。结论:柳州地区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有HPV18DNA感染的存在。HPV18型感染可能涉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依据2003年WHO《乳腺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有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分类标准.结果:10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表现:乳头溢血最常见,占56.6%(60/106);其次为乳房肿块,占30.2%(32/106);同时有乳头溢血和乳房肿块者,占13.2%(14/106).病理结果: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38例(35.8%),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42例(39.6%),非典型乳头状瘤7例(6.6%),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型乳头状癌及浸润性乳头状癌19例(17.9%).年龄>50岁的导管瘤病例,恶性占54.3%(19/35);病变位于二级以下导管,恶性占40.4%(23/57);钼靶片提示伴有钙化的,恶性占46.5%(20/43);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恶性占55.2%(16/29);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法:1)导管及周围腺体区段切除;2)大区段、象限或全乳切除;3)乳癌改良根治术.结论: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50岁,钼靶显示有钙化,病灶位于二级以下导管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的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恶变机率高,以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为治疗原则,手术后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c-erbB-2、P53及bcl-2蛋白的检测多见于浸润性乳腺癌,但其在乳腺乳头状瘤病不典型增生及癌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分析其在此类疾病中的表达,有助于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在乳腺疾病进展中的作用。三者协同标记对于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恶变与否、导管内癌分化程度及判断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癌变和乳头状瘤病(IPS)癌变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5年间收集的35例IP癌变和54例IPS癌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钼靶检查,并接受手术治疗.IP癌变为导管内癌20例,早期浸润癌15例;IPS癌变为导管内癌42例,早期浸润癌12例.二者均行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未腋清或全乳切除+腋清/未腋清.IP癌变行放化疗的比例占45.71%,IPS癌变行放化疗的比例占59.26%.IP癌变患者有1例腋窝淋巴结阳性,IPS患者有3例腋窝淋巴结阳性,所有病例阳性淋巴结数目均为1枚.术后随访3~8年,只有1例术后胸壁复发,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IP癌变和IPS癌变均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且发病率低,预后较好.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安全手术方式,对腋窝淋巴结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8.
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瘤病及癌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8例乳腺乳头状瘤病(包括癌变病例)的临床资料、光镜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以及随访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乳腺中小导管扩张,上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癌变灶可局限或弥散分布于乳头状瘤病组织中,两者存在明显的过渡性改变。免疫组化:Ki-67在中度、中-重度乳头状瘤病及其伴癌变3组患者中阳性表达呈递增趋势。[结论]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的诊断目前仍靠病理组织学形态,Ki-67可反映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的不同程度的增殖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正>乳头腺瘤(nipple adenoma)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乳头部位的乳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不足乳腺良性肿瘤的1%~([1]),临床上常有乳头红肿、糜烂、渗出、反复结痂等症状,易被误诊为Paget病~([2])。病理学上该瘤也被称为乳头导管腺瘤、乳头部乳头状腺瘤、糜烂性腺瘤病、旺炽性乳头状瘤病和乳头部乳头状瘤病等,是一种发生于乳腺集合管及其周围导管的良性上皮增生~([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6年3月20日  相似文献   

20.
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田艳涛//,综述,李树玲,傅西林,审校天津市肿瘤研究所乳腺癌研究室(天津市 300060)乳腺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乳腺中小腺管的多发病变,常为囊性增生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病理变化。其与乳腺癌的关系如何?是否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