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BALB/c小鼠噁唑酮结肠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BALB/c小鼠噁唑酮结肠炎模型,评价其作为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可靠性.方法:模型组第1天和第2天用3%噁唑酮溶液200 μL涂搽BALB/c小鼠皮肤以致敏,第6天用1%噁唑酮溶液150μL行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等体积乙醇溶剂涂搽皮肤、灌肠,对2组BALB/c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评估病变结肠的病理组织学炎症程度,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结肠组织IL-5和IL-1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的DAI评分和病理炎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病变结肠组织IL-5和IL-13 mRNA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ALB/c小鼠噁唑酮结肠炎模型类似于人类UC,可作为研究UC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噁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评价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中的价值。方法BALB/c小鼠皮肤涂擦0.2ml3%噁唑酮致敏2次,5天后用0.15ml1%噁唑酮灌肠。监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学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并检测病变结肠组织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含量。结果结肠炎模型小鼠的DM、大体形态学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和MPO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病变组织IL-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IFN-7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噁唑酮诱导的结肠炎属于2型辅助性T细胞(Th2)型炎症反应,类似于人类UCo噁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可作为UC发病机制研究和筛选有治疗潜力药物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杨丽  欧阳钦  胡仁伟 《华西医学》2006,21(4):718-719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患者中Smad7及IκBα的表达,探讨Smad7增高对UC患者肠粘膜免疫紊乱的影响。方法:收集UC患者及正常结肠粘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肠粘膜组织中Smad7和IκBα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评价Smad7和IκBα的相关性。结果:Smad7在正常结肠粘膜仅微弱表达或不表达,而在UC患者结肠粘膜组织内则表达增高;IκBα在正常结肠粘膜表达明显,而在UC患者中则表达降低。两者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773,P<0·001)。结论:Smad7的增高有可能通过抑制IκBα的活化而导致溃结患者肠粘膜免疫紊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60只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康复新液A组、康复新液B组、康复新液C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小鼠均以恶唑酮灌肠造模并给予不同形式的药物干预。造模5d后处死,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提取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以荧光定量聚酶链反应(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GF)、激活蛋白1(AP-1)、核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量。结果:(1)模型组、康复新液A组的DAI、大体和组织学损伤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康复新液B组则显著低于模型组而更接近于正常组;康复新液C组高于正常组但低于模型组(P〈0.05);(2)LPMC中模型组和康复新液A组的EGF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组;而AP-1、NF-κB、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康复新液B组EGF的表达量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而AP-1、NF-κB、IL-4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模型组而接近正常组。康复新液C组EGF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AP-1、NF-κB、IL-4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而高于正常组。结论:康复新液具有促进EGF表达以修复黏膜的作用,且可通过抑制AP-1、NF-κB、IL-4等炎性递质的表达来达到全身及局部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能量激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观察治疗前、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组(6只)、UC对照组(8只)、200 mW激光治疗组(8只)和400 mW激光治疗组(8只)。采用改良的噁恶唑酮致敏法制备大鼠UC模型。造模后对2个激光治疗组大鼠分别以功率为200 mW与400 mW的砷铝化镓半导体激光进行治疗,每次照射10 min,每日1次,连续10 d。治疗后将大鼠处死,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和组织匀浆液中TNF-α、IL-6、IL-10的含量。 结果UC对照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体重显著降低(P<0.01),黏液脓血便,血清和结肠组织匀浆中TNF-α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1),造模成功。激光治疗后,大鼠体重和大便性状显著好转;400 mW激光治疗组血清和结肠组织匀浆中TNF-α、IL-6显著降低(P<0.01),IL-10显著提高(P<0.05),接近正常水平;200 mW激光治疗组血清中TNF-α和IL-6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匀浆中IL-6显著降低(P<0.01),TNF-α降低不显著(P&rt;0.05),血清和结肠组织匀浆中IL-10提高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P&rt;0.05)。 结论400 mW砷铝化镓半导体激光能够有效地双向调节噁恶唑酮诱导的UC大鼠细胞因子,减低致炎细胞因子,增加抗炎因子作用,可能是低能量激光治疗UC产生较优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溃疡性结肠炎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例UC黏膜标本取自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病理组织学对炎症进行分级,Ⅲ、Ⅳ级20例,Ⅰ、Ⅱ级12例;对照组为15名健康成人。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对照组和UC组肠黏膜MCP-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CP-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肠黏膜MCP-1 mRNA和其蛋白过度表达,MCP-1 mRNA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1)。MCP-1蛋白表达位于UC肠黏膜固有层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病理分级Ⅲ、Ⅳ级肠黏膜MCP-1蛋白表达较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明显增加(t=7.31,P<0.01)。结论UC黏膜组织中MCP-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其表达水平与病情轻重和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新观点。方法检测 5 0例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粘膜活检标本 (32例活动期 ,18例非活动期 )及5例对照组的免疫复合物 Ig G与补体 C3c。结果免疫复合物及补体同时在粘膜上皮下及小血管壁基底膜沉积 ,在活动期较非活动期明显增强。结论免疫复合物和补体的活化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组织损伤的重要参与者 ,并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节网络中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患者不仅追求生活上的舒适,更注重心理舒适。1988年萧丰富提出了“萧氏舒适护理模式”,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舒适护理的过程可以让患者感受到安慰、温暖、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9年12月47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益生菌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疗程8周。监测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缓解,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治疗UC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g/d,治疗组加用吡格列酮15 mg/d,临床观察周期6周,6周后复查结肠镜、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并观察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细胞因子改善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改善的幅度较时照组明显.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独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可能是今后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苯那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皮质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估苯那普利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皮质中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 ,药物组予苯那普利 10mg·kg-1·d-1灌胃。分别于第 4、7周取肾皮质 ,通过RT PCR半定量分析Smad7mRNA表达 ,通过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Smad3、Smad7蛋白表达。结果 :Smad3、Smad7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病组Smad7mRNA、蛋白的表达随病变加重而上调 ,Smad3蛋白表达下调 ,而苯那普利可抑制Smad7的上调和Smad3的下调。结论 :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皮质的小管病变进展中 ,Smads起着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可通过调节Smads的表达而保护肾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期研究表明,阻断smad传导通路可能成为一个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引起的肝纤维化的新的靶点.目的:验证Smad4小分子干扰RNA(siRNA)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Ⅰ型胶原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9/2008-10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完成.材料:肝星状细胞HSC-T6体外培养,siRNA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采用Lipofectamine试剂转染,以含巨细胞病毒-β-半乳糖苷酶质粒作为转染阳性对照.方法:根据不同处理将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Smad4 siRNA转染组;转化生长因子β处理组:Smad4 siRNA转染后转化生长因子β处理组,将Smad4 siRNA转染入肝星状细胞后行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各组分别于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Smad结合转写因子(4XSBE)的活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印迹分析观察Smad4蛋白、Ⅰ型胶原蛋白的变化.结果:Smad4 siRNA有意义的抑制Smad4蛋白表达;Smad4 siRNA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4XSBE转录报告基因的活性:Smad4 siRNA从mRNA和蛋白水平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的Ⅰ型胶原的表达.结论:Smad4 siRNA能够有效地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Ⅰ型胶原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赖氨大黄酸(RHL)对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Smad2、Smad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BDL)的手术方法建立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赖氨酸组、低剂量RHL组[35mg/(kg·d)]、高剂量RHL组[70mg/(kg·d)]。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Smad2、Smad3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mad2、Smad3蛋白时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RHL治疗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中Smad2、Smad3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经RHL治疗后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中Smad2、Smad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L能够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可能是通过抑制Smad2、Smad3mRNA和蛋白的表达,阻断TGF-β1/Smads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郭林  高翔  卢仁泉 《检验医学》2009,24(11):823-827
目的探讨诱捕受体3(D cR3)和抑癌基因Sm ad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胃癌组织D cR3 mRNA和Sm ad4 mRNA水平,并分析两者与胃癌患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结果D cR3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81%,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6.98%,P〈0.05),Sm ad4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2.56%,明显低于正常胃组织(86.05%,P〈0.05)。D cR3 mRNA和Sm ad4 mRNA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TNM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D cR3 mRNA和Sm ad4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273 9,P〈0.05)。结论D cR3和Sm ad4共同调节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 μmol/L)干预24,48,72 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 μmol/L 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 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作用24 h 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 < 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 < 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 μmol/L 时的表达最强(P < 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下游正负反馈调节因子Smad7、Psmad2在肾脏的表达变化及对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CollagenⅣ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CON、DM4W、DM8W、DM16W组.STZ诱导糖尿痛肾病模型,Masson染色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胶原合成变化.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察Smad7、Psmad2、CollagenⅣ表达变化.结果:Masson染色结果示,随糖尿病肾病进展,肾内胶原生成逐渐增多,Smad7从4周开始即比正常组表达减少,且随时间进展逐渐减少(P<0.05).Psmad2、CollagenⅣ从4周开始表达增多,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P<0.05).到16周Smad7/Psmad2明显失衡.结论: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正负反馈调节蛋白失衡导致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及胶原生成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进展重要信号转导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内信号转导负调控蛋白Smad6,7表达变化与益气活血法中药制剂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6在首都医科大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Wistar雄性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西药蒙诺组、假手术组,每组5只。益气活血法中药提取液(生黄芪15g,当归10g,赤白芍10g,丹参30g,黄芩10g,车前草15g,牛膝15g等)经水提醇沉得4.4kg/L生药提取液。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②实验方法:其中前5组行单侧输尿管梗阻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手术。假手术组打开大鼠腹腔后分离左侧输尿管,并不结扎即关闭腹腔。中药大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西药蒙诺组,于手术前2d给予灌胃给药0.072mL/(kg·d),0.036mL/(kg·d),0.018mL/(kg·d),10mg/(kg·d),1次/d,连续2周。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③实验评估:6组大鼠于术后14d麻醉后处死,观察梗阻肾组织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Smad6,7蛋白表达,通过医学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Smad6,7蛋白的积分光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大部分肾小管管腔扩张,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数目明显减少。中药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西药蒙诺组较模型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扩张情况明显减轻。Smad6,7蛋白主要在肾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表达,在模型组它们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弱且分布面积减少,两组间积分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中剂量组、大剂量组、西药蒙诺组Smad6,7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面积增加,积分光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以通过诱导肾组织Smad6,7蛋白表达而抑制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高糖刺激后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内Smad2/3和Smad7蛋白的表达,探讨糖尿病时肾脏Smad信号通路的改变。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系膜细胞分别设正常对照组(葡萄糖浓度5.6mmol/L)、20mmol/L高糖组、30mmol/L高糖组、甘露醇组。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Smad2/3及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系膜细胞Smad2/3蛋白表达较弱,Smad7蛋白表达较强。两高糖组Smad2/3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强(P﹤0.05),呈浓度依赖性;Smad7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弱(P﹤0.05),呈浓度依赖性。甘露醇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糖可诱导肾系膜细胞Smad2/3蛋白表达增强,Smad7蛋白表达减弱。提示Smad信号通路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Sm ad7、C-myc、Cox-2三种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密切相关,检测大肠癌组织中三种因子的表达有助于判断大肠癌预后。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oxazolone colitis, a new form of experimental colitis. This model is induced in SJL/J mice by the rectal instillation of the haptenating agent, oxazolon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rapidly developing colitis confined to the distal half of the colon; it consists of a mixed neutrophil/lymphocyte infiltration limited to the superficial layer of the mucosa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ulceration. Oxazolone colitis is a T helper cell type 2 (Th2)-mediated process since stimulated T cells from lesional tissue produce markedly increased amounts of interleukin (IL)-4 and IL-5; in addition, anti–IL-4 administration leads to a striking amelioration of disease, whereas anti–IL-12 administration either has no effect or exacerbates disease. Finally, this proinflammatory Th2 cytokine response is counterbalanced by a massive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response which limits both the extent and duration of disease: lesional (distal) T cells manifest a 20–30-fold increase in TGF-β production, whereas nonlesional (proximal) T cells manifest an even greater 40–50-fold increase. In addition, anti–TGF-β administration leads to more severe inflammation which now involves the entire colon. The histologic features and distribution of oxazolone colitis hav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semble ulcerative colitis (UC) and thus sharply distinguish this model from most other models, which usually resemble Crohn''s disease. This feature of oxazolone colitis as well as its cytokine profile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U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