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荣芳  施志雄 《内科》2007,2(6):908-90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束支传导阻滞(BBB)心电图改变及表现。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BBB的心电图分析结果146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有28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11例,右束支阻滞(RBBB)14例,双束支阻滞3例。28例AMI并BBB死亡7例,118例AMI不并BBB死亡12例。结论AMI并BBB死亡率高,可能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因此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 收集本院近 10年收住院老年AMI 2 0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 2组 ,观察组 (伴有RBBB) 2 4例 ,对照组 (不伴RBBB) 179例 ,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 ,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再分为 3组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组 13例 ,与AMI伴新出现短暂性RBBB组 6例及AMI既往有RBBB组 5例进行临床特点及病死率比较。  结果   2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及房室传导阻滞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观察组中 3组比较 ,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的前壁AMI及病死率比新出现短暂RBBB及既往有RBBB患者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临床经过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下壁AMI)常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我院收治的46例下壁AMI患者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46例下壁AMI,除外影响S—T段的因素(如应用洋地黄、预激、束枝传导阻滞等)。男34例,女12例。从首发症状始,均于48小时内记录心电图(ECG),平均10.8小时。ECG病理性Q波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急性AMI伴CLBBB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采用Gensini及sgarbossa评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心电图进行评价,分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及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患者分别为25例(78.1%)及18例(56.3%)。20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中有16例(80.0%)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前降支,其余4例(16.0%)IRA为右冠状动脉,12既往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史的患者中,6例(50.%)IRA为前降支,其余6例(50.%)IRA为右冠状动脉。当评分≥3分时,改良sgarbossa标准诊断AMI的例数(26例,81.3%)明显高于sgarbossa标准(14例,43.8%)。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三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与心电图改变的sgarbossa标准和改良sgarbossa标准间不存在相关性。Gensini评分与分析心电图改变的sgarbossa标准(r=0.889,P0.05)和改良sgarbossa标准(r=0.905,P0.05)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AMI伴CLBBB患者常累及前降支,且心功能较差。改良sgarbossa标准对伴CLBBB的AMI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束枝传导阻滞业已证实有较高的死亡率,它使完全性心脏阻滞的发生率增加。室内传导阻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双侧束枝阻滞和三束枝阻滞(右束枝、左束枝前分枝或上分枝和左束枝后分枝或下分枝——译者注)。双侧束枝阻滞有以下几种类型:右束枝阻滞伴电轴左偏(RBBB-LAD),右束枝  相似文献   

6.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发束支传导阻滞(BBB),其发生率约为5.11%。多项研究表明,AMI合并BBB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其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3.3%,1年死亡率高达54.8%。AMI即可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也可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AMI时出现新发LBBB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严重不良,已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临床工作中AMI伴发RBBB更为常见,发生率为3%~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是影响AMI病人近期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我院1985~1992年间收治的117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有与无室内传导阻滞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探讨老年AMI时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纽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中期效果。方法 :对 1994年 6月至 1998年 8月期间接受纽扣式补片法治疗的 2 3例患者进行经胸超声、X光心脏正侧位照片、心电图检查随访 ,其各指标与术后 2 4h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随访率 10 0 % ,平均随访时间 5年。 3例术后有残余分流患者中 ,2例分流消失 ,1例 (4 3% )在术后 2年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外科手术重新修补。其他 2 2例补片位置表面光滑未发现再通。 3例原有右束枝传导阻滞中 2例传导阻滞消失和 3例完全性左束枝传导阻滞中 1例消失于术后半年内。 3例左或右束枝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对21例在常规心电图记录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合并一侧束支阻滞(BBB)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EX2G)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制订LAH,或伴IMI时可靠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并研究IMI的QⅡ、Ⅲ avF是否在LAH时受掩盖,作者等复习了72例经心电向量图(VCG)确诊为LAH,IMI或LAH伴IMI的心电图记录。凡有其它束枝传导阻滞,预激征候群,或是另外部位的心肌梗塞,以及慢性肺病者均  相似文献   

12.
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可不伴器质性心脏病,有时,右室扩张也可有RBBB的表现。40岁以上人群中RBBB发病率为0.29%,约为年轻人的2倍。RBBB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左前半传导阻滞(LAH)通常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LAH是所有心室内传导障碍中最常见的,发病率为4.5%。值得注意的是:LAH心电图表现很象膈面心肌梗塞和前壁心肌梗塞。LAH还应和其它引起电轴左偏的原因相鉴别如左室肥大和LBBB。伴LAH的最常见传导障碍是RBBB。单纯LAH无需治疗。左后半传导阻滞(LPH)是所有室内传导障  相似文献   

13.
传导阻滞(CB)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并发症,是死亡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AMI的预后因素。本文就我院自1988年3月~1998年3月156例AMI患者的心电图,其中CB 46例,现将其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56例AMI患者中男112例、女44例,年龄47~76岁,>60岁者92例,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血清肌酶检查。156例中前壁(含广泛前壁、前间壁)62例,下壁  相似文献   

14.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束支传导阻滞ECT心肌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相关临床多被肯定 ,并有研究证实束支传导阻滞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1〕。本文分析了 91例老年冠心病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 ECT心肌显像结果 ,旨在探讨各类束支传导阻滞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及特征。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6~ 2 0 0 1年间住院冠心病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91例 ,男 77例 ,女 14例 ,平均 6 8.7± 6 .3岁。冠心病诊断依据 1979年 WHO诊断标准 ,其中心电图合并 L AFB4 2例 ,CL BBB 9例 ,CRBBB 2 6例 ,L AFB+CL BBB 14例。1.2   方法 本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做心电图…  相似文献   

15.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因素颇多,本文以AMI首发患者出院前最后一次心电图部分阳性指标(Q—TC间期延长,V_1PTF≤-0.03mm·s,低电压,QRS1、2、3,电交替及异常Q波伴切迹)作分析依据并进行随访,对其预后作一评价。资料来源于市内三家医院住院病例中,出院前最后一次心电图中有以上阳性指标一项以上,经体检排除其它系统疾病后引入随访对象共111例,其中男51例,女60例。年龄42—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动过速(VT)与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束支传导阻滞(BBB)的鉴别一直是体表心电图领域讨论的热点.本文参考文献[1,2]的方法,结合我们一些体会,对59例最后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VT者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利用QTd预测原发性室颤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本文测定了150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并就AMI中有室颤和无室颤两组患者的QTd差异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87年1月至1995年5月间发病24小时内就诊住院的AMI患者150例,采用WHO诊断标准,均为首次Q波型AMI,除外伴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且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原发性室颤统计以AMI7天内者为限。发生室颤者为24例,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7.67±11.13岁。未发生室颤者126例,男82例,女54例,平均年龄为60.86±10.05岁。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当前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心血管疾病的急症,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体表心电图对确定AMI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探讨心电图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本文对258例AMI患者的心电图与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右室心肌病是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罕见病因。本文研究了一组青年人猝死情况,发现右室心肌病可能是青年人猝死的一个常见病因。1979年到1986年作者对意大利东北部一地区白人居民中60例35岁以下猝死者进行尸检,对其中56例死亡原因与心脏有关者进行了显微镜及组织学染色检查,结果证实12例有右室心肌病。12例中7男5女,年龄13~30(平均20.5)岁。无1例有近期病毒感染或前驱症状;2例为右室心肌病多发家族中的表兄弟;5例几乎以突然死亡作为该病的第一病征,余7例生前曾有心悸常伴晕厥发作,其中5例基础心电图示QRS 波群正常和胸前导联 T 波倒置,并都记录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枝传导阻滞等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