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珊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2,(1)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石光明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11(2):101-102
目的 了解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各种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各类环境的鼠害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8年以前,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 1998年以后,单一的鼠类群落结构逐渐演变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类型并存。结论 褐家鼠是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鼠害控制的重点对象。随着鼠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在一些特殊场所,要加强对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吴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1,(6)
湛江港1983年11月荣获全国第二个“灭鼠先进港”,嗣后在媒介生物防制、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效果,于1988年7月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我国南方第一个“卫生港”。现将本港九年来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情况及其原因分析、小结如下: 一、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 相似文献
4.
草原灭鼠后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7和1988年4~5月,用0.05%杀鼠灵小麦毒饵在天然草场上同一个试验区灭鼠,每年灭鼠800公顷,对照区1987年平均捕获率57.49±1.58%,布氏田鼠占95.59%,鼠类群落由布氏田鼠 黑线毛足鼠 达乌尔黄鼠 五趾跳鼠 黑线仓鼠等组成。1988年平均捕获率为21.31±1.09%,布氏田鼠占94.87%,鼠类群落组成与1987年相同。1989年鼠密度降低,平均捕获率为4.56±0.78%,鼠类群落演替为黑线毛足鼠 黑线仓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 布氏田鼠。灭鼠区,1987年灭鼠前布氏田鼠占优势,为92.00%,鼠类群落组成与对照区相同,5月灭鼠,当月捕获率为0.76%,黑线毛足鼠占50.00%,布氏田鼠下降,该月鼠类群落组成变为黑线毛足鼠 布氏田鼠 五趾跳鼠 达乌尔鼠兔。灭鼠可引起鼠类群落演替,其过程与自然演替相同。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沙地草场1991~1998年鼠类群落演替。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在达拉特旗,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调查生境共有10种鼠栖息,分别为三趾跳鼠、五趾跳鼠、三趾心颅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长爪沙鼠、黑线仓鼠、达乌尔黄鼠、褐家鼠和小家鼠。1991~1998年,鼠类群落结构由以喜干旱的荒漠草原鼠类为主(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和子午沙鼠)演替为以较喜湿的典型草原鼠类为主(黑线仓鼠)。结论鄂尔多斯沙地草场鼠类群落的演替是由于该地实行围封、种草、种树的草场改良措施,使鼠类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即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多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家栖鼠类数量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鼠类不仅糟蹋粮食,咬坏物品,引起火灾,造成停电,而且传播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严重威胁居民身心健康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城镇鼠类组成简单,只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它们依靠人类提供的食物和隐蔽场所繁衍生息,且适应能力极强,不可能彻底根除。因此,将鼠密度控制在一定水平,对人类不构成威胁是非常必要的。涉及到鼠密度,也就是鼠类数量的多少,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测定?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家栖鼠类数量动态与相关疾病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史料记载 ,同安县于 1886~ 195 1年间共发生鼠疫流行 5 9年次 ,发病 5 42 78人 ,死亡 49334人 ,疫村数占全县总村数的 5 8.2 4% ,主要宿主动物为黄胸鼠 (Rattusflavipectusflavipectus)和褐家鼠 (R .norvegicussocer) ;1986~ 1987年间 ,该县首发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 4例 ,死亡 2例 ,但主要宿主动物未明。为此 ,厦门市和同安区卫生防疫站自 5 0年代起 ,曾对该县的历史疫点陆续进行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调查 ,但均呈阴性〔1〕。为摸清鼠传疾病的发生规律 ,查明主要宿主动物及其群落结构、种群数…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家栖鼠类分布格局及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各型场所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数量变化规律,为制定鼠害综合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对深圳市各类型场所进行调查。结果捕获的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10种,其中褐家鼠占39.71%,为城区优势种,臭鼩占29.19%,位居第2;黄毛鼠和施氏屋顶鼠为野外优势种,分别占36.36%和34.09%。城区鼠密度季节性变化不大(3.50%~4.85%),为常年基本稳定型。在不同类型场所中,以市场类场所的鼠密度最高(8.16%),鼠种数量分布较均匀;只有下水道均为褐家鼠。家鼠室外水平分布以垃圾收集点的鼠密度最高(7.27%);垂直分布以地面层(6.04%)和地面上层(5.48%)鼠密度高。4种鼠形动物的繁殖指数以小家鼠最高(0.72)。结论应根据场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加强防鼠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和巩固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9.
苏州市家栖鼠群落演替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桢红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14(5):341-342
目的 探讨苏州市区家栖鼠的群落演替及其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对策。方法 夹夜法捕鼠。结果1991~2000年的10年间,苏州市家栖鼠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褐家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优势种;小家鼠和黄胸鼠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结论城市环境改造和人为干预活动,改变了鼠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场所,家栖鼠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维贤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87,(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西部农村一些乡镇新建的房屋,多为砖瓦结构、砖铺(或水泥)地面。这有利于防鼠,但鼠害却仍较严重。为摸清这种环境中鼠类的分布、数量及危害,以采取防制对策,我们于l985年11月,在西部建平 相似文献
11.
12.
13.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14.
灭鼠后调查鼠的种群数量变动,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且可掌握当地一年内最佳灭鼠时机和次数。国内曾见有草原灭鼠后布氏田鼠数量消长、农村居民区灭鼠后家鼠数量变动的报道。但对农田和农村居民区同时灭鼠后鼠类种群组成及数量变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16.
17.
厦门港鼠群结构,数量季节变动及种群演替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1986~1995年,厦门港区逐月对鼠群进行监测,其群落结构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共2目2科3属5种。4类生物小区的群落结构为:集装箱堆场和办公住宅区为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粮食仓库和杂货库为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各类生物小区的捕获率差别较大,以办公和住宅区捕获率最高。1995年残存鼠数量变动呈"山"字形,以8~9月份最高,黄胸鼠和黄毛鼠捕获率均为零。10年来鼠群结构不断变化,群落优势种的演替趋势是:臭→褐家鼠→小家鼠→臭,并提出今后的主要防制对象与时机。 相似文献
18.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控制钩体病流行的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情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鼠密度与钩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文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鼠密度和钩体病发病关系密切。鼠密度(夹夜法)达10%以上即可能造成钩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对钩体病发病影响很明显。鼠密度可以做为钩体病流行预测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呼和浩特地区1984-2007年鼠类群落多样性变化。方法1984-2007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利用香浓—威纳指数计算多样性指数,用皮洛公式计算均匀性指数。结果1984-2007年布放364 697夹日,捕获鼠10 851只,共8种鼠。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为呼和浩特地区的优势种。结论各年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变化较大,多样性指数随着群落中鼠的种数以及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的优势度、群落捕获率和2个优势鼠种的捕获率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