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份,是我国现在较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它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在继承《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地指出五脏正气内伤在杂病的发病学和防治学上的主导作用,本文拟就《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这一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一、五脏正气在内伤杂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出自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17条,是杂病诊疗中具有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治法,其后言“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有错漏,诸多医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对本条的理解尚存争议。本文从在“脏”“所得”“攻之”的描述特征,联系《金匮要略》全书病症治法、理法方药,再结合临床上对书中相关疾病的观察与经验探讨,认为此条应理解为深入综合分析机体“所得”病邪的病位、病性、程度、侧重各个方面,选择精当的治法方药,祛除机体中的邪实部分。而猪苓汤证为机体所得水邪郁热,水热互结于下焦,因此用猪苓汤利水攻邪,而恰是对本条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主要是和解法。所谓“和解”,金·成无已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溃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於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衷,邪正不分,其实质是转运枢机、助正达邪。临床实践证明,少阳病治法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本文就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毒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论述最多。自《内经》以来,对毒邪在发病中的作用有不少认识。尤其至近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现代医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深刻体会到毒邪,尤其是内生之毒,是导致内伤杂病顽恶难治的关键。因此,充分认识毒邪、了解毒邪致病特点及证候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疑难病症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 毒与毒邪1.1 毒的原义“毒”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引申为厚也,恶也,害也。据《辞…  相似文献   

5.
湿热病邪引起的湿热温病,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其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对本病的治疗,清代医家石芾南在所著《医原·湿气论》中指出:“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1]743石氏在总结前人治疗  相似文献   

6.
南征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消渴病创立了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体的“三消同治”综合诊疗大法,尤其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新中医病名,在病因病机方面首创“毒伤肾络”学说,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益肾解毒通络保肾”法,其治疗疑难杂证临证经验举述如下:滋补肝肾,通络解毒治疗消渴合并肝病;益气养阴,补脾温肾,解毒化浊治疗消渴肾病水毒证;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治疗消渴合并牛皮癣一病;解毒祛瘀,温肾助阳,健脾祛浊法治疗消渴合并酮证;益气养阴,解毒化瘀治疗消渴合并高尿酸血症。南征教授认为久病入络,“毒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原因。“毒”虽仍属邪的范畴,但其不仅仅指一种单一的、具体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非常邪所为的病势胶着,顽固不愈的病因、病理概念。  相似文献   

7.
发汗法,《内经》谓之“开鬼门”,乃令邪随汗解的一种治法。《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为汗法理论的雏形,皆从外感表证而论。仲景喜用汗法,而不拘于单纯解表之用,纵观其《金匮要略》之风湿、疟病、中风历节、黄疸、痰饮、水气病等诸多杂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疾病。从本病的临床症状上看,类似祖国医学中的:“心痛、心痹、心水、怔忡”疾病范畴,如《灵枢》记载:“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又有:”心大……易伤于邪……满于肺中,悗而养忘……《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病久而不去……复感于邪,内舍  相似文献   

9.
临床所见疑难疾病,每多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治疗时颇为棘手,若清泻湿热则易伤阳,温中散寒又易助热,补虚扶正则易敛邪,攻邪祛实又易伤正,且疑难杂病又每多兼夹痰湿之邪,治疗之时医者每感清温互碍,补泻两难,颇为掣肘。为此,自拟“燮理寒热,化湿运脾”法治疗此类疑难杂病,屡获效验。特选验案4则,藉资举隅。1白塞氏综合征患者刘某,男,56岁,2004年9月4日初诊。患者口腔及肛门溃疡反复发作3年余,曾在解放军某医院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效,痛苦不堪,经他人举荐前来就诊。患者自述肛门时发溃疡,疼痛难耐,排便时有灼热感,且…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当以“祛邪为要务”。然祛邪必首推“透邪”之法。“透邪”,达邪也,不仅能透邪外出,而且能畅达邪郁之气机。津液耗伤是温热病基本特征。治疗当顾护阴液,“存得一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透邪”与“存阴”乃治疗温热病的二大主要治法,但贵在二者并进,至于先后主次当辨证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医诊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由于胸肺病引起右心受累的心脏病。本论述了肺心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阐明肺心病以肺气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致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缓解期本虚邪微,急性发作期表现为虚实挟杂,病情多变,而气虚血瘀阻则贯穿于两期之始终。中医治疗强调“发时治重在肺,平时治重在肾”。根据临床症状归纳为六个候群。西医治疗强调“治肺为主”、“治心为辅”,多采用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排痰、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浅析叶天士运用经络病机辨痹病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叶天士治疗痹病医案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叶氏在运用经络病机理论辨治痹病上有三三大特点,分别为推崇“经热则痹,络热则痿”;提出“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善从阳阴、奇经治痹。并对每一特点结合经络理论作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一)对病因的认识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传统的理论认为温病的发生,不外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厉气所致,而这些病邪和现代医学中病理学、微生物学如何联系,今人作了一些探讨。杜建成对“燥”与“湿”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湿的临床表现为下肢重着、  相似文献   

15.
何任教授不但擅治内,妇杂病,且精于癌症的防治,介导“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症治之”的治癌法则。本文从不断扶正乃汉本之法,扶正以补脾益肾为重,审度病热适时攻邪随症治之标本兼顾等方面、探述何任教授的治癌法则。  相似文献   

16.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吴又可治疗观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吴又可治疗温疫病的“逐邪务早,逐邪务尽”的原则,扶正逐邪的原则以及“一病一药”的治疗观点在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急性热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与络病之间具有相一致性,可归属于“肾络病”,病位在肾络,核心病机为“肾虚络瘀”,并提出了“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大法,“通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补虚通络为基本治法,邪实为主时则辨证予“理气开郁、清热化痰、解毒泄浊,搜风剔邪,温通之法”,辨证论治,展开治疗。从“络病”论治膜性肾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符合临床实践,其治疗方案能有效协助MN的诊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20.
电针治疗癔症性失音的疗效观察徐玉梅癔症性失语是由于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作用后,突发缄默不语。中医古称“风癔”,又称失音。认为是精神刺激之后,邪郁气逆所致。《灵枢,杂病篇》“厥气走而不能言,……取足少阴。”《诸病源侯论,风癔候》“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