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7例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 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癌变息肉的分布与息肉分布成正相关,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占22.9%,绒毛管状腺瘤12.9%,管状腺瘤最少见,为2.9%,1例息肉癌变是炎性息肉,〉12.0cm癌变息肉占整个癌变息肉71.0%,息肉癌变以无蒂息肉最高,其次是亚蒂,有蒂最低。活检诊断率为61.9%(13/21),内镜下切除诊断率为100%(16/16)。内镜切除16例,其中9例追加手术,15例直接手术。结论 对息肉,尤其是腺瘤应定期复查,甚至应终生定期复查,可明显提高早期癌发现率,减少活检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肠粗大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癌变关系及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电切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内镜下对直径1.6~3.0 cm的粗大息肉,于蒂部尼龙圈套扎后行高频电息肉切除.切除息肉按大小分组病理检查.息肉非局灶性恶变者进一步行手术根治,并定期肠镜追踪观察.结果 136例共158粒粗大息肉行套扎后电切除治疗,病理检查发现息肉癌变37粒,癌变率23.4%,息肉直径1.6~2.0 cm 93粒发现癌变17粒,癌变率18.3%.息肉直径2.1~2.6 cm 43粒癌变11粒,癌变率25.6%.息肉直径2.6~3.0 cm 22粒癌变9粒,癌变率40.9%.管状腺瘤息肉64粒,癌变15粒,癌变率44.4%,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47粒,癌变13粒,癌变率27.7%,绒毛状腺瘤息肉26粒,癌变9粒,癌变率34.6%.病理发现局灶癌变原位癌19例,占癌变息肉51.2%.非局灶癌变的早期大肠癌16例,占癌变息肉43.2%,均行根治手术,其中6粒(37.5%)术中发现息肉生长蒂部肠壁癌细胞浸润,2粒(1.3%)癌变息肉肠段近旁发现淋巴结转移.息肉切除患者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出现,定期肠镜未见异常.结论 大肠粗大息肉直径越大越易恶变,腺瘤性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采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后电切除完整息肉组织,并病理检查能提高癌变息肉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青浦地区大肠息肉4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最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作,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镜检改变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结肠镜中检出的258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29%,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7.96%,21例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14%。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体积大、多发、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  相似文献   

5.
239例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大肠癌术后结肠镜下改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1年2月239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结果发现大肠癌12例(其中吻合口复发9例,非吻合口大肠癌2例,直肠息肉恶变1例),回肠癌(右半结肠癌术后)1例;吻合口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大肠息肉4l例(吻合口息肉14例,其他部位27例,其中腺瘤性息肉9例),占17.2%。结论大肠癌术后可再发良、恶性病变,应常规复查肠镜,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多原发结直肠癌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63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发生、分布及治疗与预后。结果 MPCC占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的2.1%(63/3021),其中同时性结直肠癌(SC)31例(49.2%),异时性结直肠癌(MC)32例(50.8%)。男女比例为2.5∶1。癌灶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为多。病理类型以腺癌为多,占77.8%(105/135);黏液腺癌次之,占13.3%(18/135)。TNM分期以Ⅱ期最多,占47.4%(64/135)。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34例(54.0%)。SC组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12例(38.7%),术中探查诊断12例(38.7%);MC组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22例(68.7%),术中探查诊断2例(6.25%)。SC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9/20),MC组首次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72.4%(21/29)。结论 MPCC与结直肠腺瘤之间有密切关系,应重视纤维结肠镜随访,对合并的腺瘤或息肉,应及时治疗,防止腺瘤癌变,减少异时癌的发生。诊断上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应着重强调术前纤维结肠镜活检;治疗上应争取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267例大肠癌术后结肠镜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及时诊断大肠癌术后复发患者,以便他们能得到及时治疗,方法:从1991年初-2001年底,用结肠镜复查随访大肠癌术后患者276例,包括直肠癌101例,乙状结肠癌74例,升结肠癌62例,降结肠癌22例,横结肠癌17例,结果:检出吻合口瘘17例,多原发癌9例,腺瘤性鼻肉74例共186枚,均行高频电摘除,结论:对大肠癌术后患者随访是大肠癌治疗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大肠镜检查是大肠癌术后随访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胃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是否可以得到准确的病理结果,并探讨胃息肉的癌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21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的患者资料,对比研究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组织的病理差异。结果 121例患者共检出148枚胃息肉,男女比例1∶1.75,平均年龄(55.5±11.0)岁;胃息肉平均大小(0.9±0.4)cm,山田分型中以Ⅱ、Ⅲ型胃息肉多见;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的病理学差异率为27.0%,其中148枚胃息肉中有3枚在电切后诊断为息肉癌变,癌变率为2.0%。结论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标本之间的组织学诊断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内镜下胃息肉活检并不能代表整个息肉病变,易误诊、漏诊癌变息肉。胃息肉有恶变潜能,虽然腺瘤性息肉恶变多见,但仍不能忽视增生性息肉恶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对92例大肠癌合并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中有11例腺瘤癌变(12%)。术前行结肠镜检查的同时行内镜下息肉摘除56例,癌肿连同息肉一期手术处理19例,术后二期处理17例。65例得到随访,息肉复发11例;其中术前与术中同时处理息肉52例,息肉复发4例(7.7%),癌变1例(1.9%);术后二期处理13例中,息肉复发7例(53.8%),癌变4例(30.7%)。结论息肉在大肠癌中漏诊率高,并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术前尽可能明确诊断,力争在术前或在根治大肠癌的同时处理息肉,提高息肉的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恶变率。术后加强随诊,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息肉。  相似文献   

10.
结肠镜诊断多原发大肠癌19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以及与腺瘤的关系。方法:对19例多原发大肠癌的结肠镜诊断进行分析。结果:同时癌、异时癌的癌灶多分布较远,分别为66.7%和72.7%;47.4%伴有腺瘤或腺瘤癌变,明显高于单发癌(18.4%,49/267);结肠镜诊断本病的准确性为78.9%,明显高于X线检查(33.3%)。结论:结肠镜检是目前诊断本病最好的手段,应作为大肠癌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常规检查;镜检中应尽量避免腺瘤的漏、误诊;并及时处理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大肠腺瘤,在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与电切摘除后全瘤活检诊断上的差异,探讨腺瘤在病理诊断方式方面,对早期癌发现的影响及局部摘除预后的评估。方法 分析我院3年来,经内镜下粘膜活检诊断的各类型大肠腺瘤,再经内镜摘除送全瘤活检的155例病理报告,对两种病理学诊断方法,在诊断上存在的差异性加以探讨。结果 内镜下息肉活体组织检查,钳取活检病理阳性结果,对息肉性质有确诊意义,可作为大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对阴性结果。特别是形态异型特征显著的息肉,不能作为最后诊断依据。原因多为临床医生疏于取材部位准确性和多点性的重视,或因取材过浅未取及病变组织。粘膜活检的局限性,有可能导致具有恶变潜能的腺瘤漏诊。结论 大肠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其癌变潜能与腺瘤的组织学类型、腺瘤的异型程度、腺瘤的大小等有关。大肠息肉是否癌变,以及恶变的程度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评估预后密切相关,多种因素影响组织学评价。内镜活检主要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异型性来确定肿瘤的性质。由于内镜活检深度仅为粘膜、粘膜下层,很难判断其侵润深度。临床能摘除的息肉,提倡全瘤活检,对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进行完整的判断,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内镜下准确的活检和高频电切全瘤切除连续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则更可靠。对大肠早期癌的发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分析经大肠镜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方法分析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病理结果、随访情况。结果临床表现黏液血便、腹痛为主。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3.19%,其中肿瘤性息肉占56.92%,息肉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癌变亦多发于直肠、乙状结肠,46例息肉癌变均发生在肿瘤性息肉。息肉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31%,随访大肠息肉复发率12.27%,癌变率1.92%。结论黏液血便是肠镜检查的重要指征;肿瘤性息肉与癌变有关;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息肉术后定期随诊,对早期诊治、预防大肠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选择80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镑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发现804例共1126枚大肠腺瘤,腺瘤癌变46例(46枚),癌变发生率4.1%,直肠乙状结肠腺瘤897枚,占腺瘤总数的79.7%,其中癌变腺瘤39枚,占癌变腺瘤总数的84.8%,直径大于2.0cm的腺瘤癌变率17.2(26/151),1.0-2.0cm腺瘤癌变率为5.5%(15/271),广基腺瘤癌变率为11.5%(26/226),短蒂或亚蒂者为3.1%(18/57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2.1%(21/95),管状绒毛状腺瘤9.4%(15/159),管状腺瘤1.1%(10/872),结论:直肠,乙状结肠是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的好发部位,直径大于2.0cm腺瘤,广基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癌变危险性,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大肠腺瘤癌变52例大肠镜活检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癌变大肠镜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52例经大肠镜检病理证实为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分型进行分析。结果:52例腺瘤癌变以绒毛状腺癌为主。结论:大肠癌与腺瘤癌变有关,腺瘤不论大小均应尽可能予以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患者的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63例单发及多发大肠幼年性息肉和3例幼年性息肉病的内镜、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病部位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达85%。随访1~2年,60例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患者未见复发及癌变;3例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中1例合并腺瘤性息肉,另1例同时合并腺瘤性息肉及低分化腺癌。多发性息肉1例再发;幼年性息肉病3例中2例复发。结论:幼年性息肉病变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单发大肠幼年性息肉癌变可能性小,多发性幼年性息肉及幼年性息肉病有复发及癌变的潜在危险,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1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全部息肉通过EMR1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 cm;腺瘤性141枚,增生性13枚,3例病理证实局灶癌变.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结肠镜下诊治老年性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老年性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及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整理连续6年来高频电治疗老年性大肠息肉226例,分析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基蒂和组织学特点。结果便血是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直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2cm,广基腺瘤性息肉发现癌变的比例高。结论高频电切除老年性大肠息肉是安全、经济、简单、痛苦小的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性息肉是预防老年性大肠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肠腺瘤恶性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大肠腺瘤恶变的诸多危险因素 ,为防治大肠癌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收集 1989年 1月~ 2 0 0 1年 1月间本院经纤维或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腺瘤 4 0 6例进行研究。结果 :单发腺瘤 85 .8% ,多发腺瘤14 .2 %。腺瘤癌变 9.3% ,腺瘤合并癌 4 .4 3%。大于 2cm腺瘤癌变率 31.6 5 % ,小于 1cm腺瘤癌变率 1.8% ;无蒂腺瘤癌变率 36 .6 % ,混合性腺瘤癌变率 1.6 %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 4 .5 %。腺瘤发生部位以直肠居多 ,其次为乙状结肠 ,直乙结肠腺瘤癌变率 11.2 3%。结论 :大肠腺瘤癌变与腺瘤大小、形态、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