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前列腺癌趋向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内向前列腺癌微环境趋向转移的特性。方法应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异种皮下种植建立前列腺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模型,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分离、培养hMSCs,将体外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的4~6代hMSCs经尾静脉和肿瘤周围注射入荷瘤SCID鼠体内。分别在经尾静脉注射后17d和肿瘤周围注射后7、10、14d处死小鼠,收集肿瘤和肝、肺、脾、肾等脏器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及各脏器中hMSCs的分布情况。结果前列腺癌SCID鼠模型成瘤率83.3%,经尾静脉注射DAPI标记的hMSCs后17d和肿瘤周围注射DAPI标记的hMSCs后7、10、14d,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可见DAPI标记的hMSCs的核呈蓝色荧光。而肝、肺、脾、肾等脏器中均未见hMSCs的存在。结论hMSCs在体内具有向前列腺癌微环境趋向转移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组织工程学研究和发展越来越深入,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越来越受到重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多能成体干细胞,已成为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修复的重要细胞来源[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胸腺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2]。正由于BMSCs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的能力,目前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在基因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该细胞易于分离扩增 ,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 ,可向多方向分化 ,被称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又由于该细胞在体内外表达各种治疗性外源目的基因 ,被公认为是一种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本文试就其生理功能、表面标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理功能1.支持造血 :在网状组织 ,巨噬细胞和微血管等构成的造血微环境中 ,通过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F)鉴定MSC ,约占骨髓内单核细胞总数的 10 4至 10 5分之一 ,但是MSC发挥了重要作用。MSC可以同其他间充质祖细胞一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作为滋养层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cells ESCs)的可能。方法:收集BALB/C小鼠3·5d胎龄的囊胚,接种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滋养层上,培养5~6d后挑取胚胎干细胞集落,胰酶消化传代。观察细胞集落生长情况,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核型分析对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结果:ES细胞呈集落性生长,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具有正常核型及多向分化潜能。结论:大鼠MSCs可以作为滋养层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并能保持未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体内、外迁移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 体外应用圆环柱细胞共培养体系、Matrigel细胞球体共培养体系和Transwell双室培养体系模型观察B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趋瘤效应。建立颅内c6胶质瘤模型,将预先标记BrdU的BMSCs注射人对侧脑半球。免疫学方法检测BMSCs在胶质瘤内的分布。结果 3种体外模型从不同角度显示了BMSCs的胶质瘤趋向性的存在。体内经对侧注射的BMSCs向肿瘤侧发生迁移,主要分布于包括浸润区和肿瘤小灶在内的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部位。结论 BMSCs具有明显的胶质瘤趋向性,可作为治疗胶质瘤新的侯选的基因药物投递系统。  相似文献   

6.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并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的方法。方法:从兔的胫骨中抽取骨髓,分别通过直接培养、经Fichu—Hypeque和Perool两种分离介质进行分离后再培养的方法,收获所培养的细胞,然后测量间充质干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直接培养、经Fichu—Hypaque、Perool分离后再培养的细胞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例分别为67.3%、83.6%、93.4%。结论:采用Perool分离方法可以更好的提高MSCs的纯度,提高MSCs的培养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因胜肽胶的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PLGA经基因胜肽胶修饰后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粘附作用。方法:抽取成年兔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置含10%小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培养。取第3代MSC,分别接种于4块6孔培养板,其中8孔预先放入包被PLGA膜的盖玻片作为对照组,8孔放入包被经基因胜肽胶处理的PLGA膜的盖玻片为实验组,剩余8孔放入不做任何处理的盖玻片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检测细胞数,分析细胞的粘附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细胞形态。结果:结果显示基因胜肽胶能明显促进MSC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粘附。6h和8h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免疫荧光染色照片显示,实验组细胞以铺展型为主,对照组细胞明显皱缩。结论:基因胜肽胶能促进MSC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粘附。  相似文献   

8.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诱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抽取兔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考察细胞软骨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TGF-β1,IGF-I和维生素C结合可促进MSCs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前胶原mRNA,但并未促进成骨特异性的碱生磷酸酶合成和钙盐沉积。结论:TGF-β1,IGF-I和维生素C结合诱导可促进MSCs增殖,表达软骨细胞表型,而不产生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全身性的骨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社会逐渐进人老龄化,骨质疏松症也日趋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对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对骨质疏松症的更进一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衰老也是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多能的干细胞,即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 BMSC的植人能够有效增加局部骨量,提高骨密度,改善局部骨质疏松情况,可纠正骨代谢失衡,减少骨量丢失,增加成骨,为局部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VEGF基因体外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岩  易成刚  郭树忠  刘丹  黄博  夏炜  潘华  隋继强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998-1001,i0002
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MSCs,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MSCs,转染后用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MSCs表达VEGF蛋白的情况,MTT检测MSCs对VEGF质粒转染的敏感性。结果:骨髓中分离得到MSCs,流式细胞检测显示MSCs不表达CD34和CD45,但表达CD9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中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分泌颗粒。VEGF基因转染MSCs后第5天抗VEGF免疫荧光染色约90%的MSCs呈阳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PcDNA3.1(-)/VEGF165质粒转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于转染后第5天达到峰值。MTT检测结果显示VEGF质粒转染对MSCs增殖无影响。结论:MSC可作为VEGF基因转染的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11.
Wei XY  Liu WY  Sun GC  Ouyang H  Gu CH  Liu XG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98-1201
目的探讨体外稳定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为构建组织工程瓣膜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1·073g/m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犬骨髓标本,取分离的BMSC,在低糖改良Eagles培养液中培养,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做细胞表型鉴定,然后用条件培养基对第2、3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用层黏连蛋白单抗对诱导后的细胞做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并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冻存,7d后复苏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功能。结果经Percoll液分离的骨髓单核细胞,经贴壁培养后,其表型为波形蛋白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CD3-4、层黏连蛋白阴性;诱导后细胞表达层黏连蛋白,阳性细胞数可达(50±3)%;诱导后BMSC经冻存复苏后,细胞复苏率(85±3)%,复苏后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功能不受影响。结论BMSC体外能定向诱导分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符合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人前脑啡肽原(PENK)基因修饰的并可稳定分泌脑啡肽蛋白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hMSCs).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PENK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BABE-PENK)转染至Phoenix-293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液感染hMSCs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表达PENK基因的hMSCs细胞株(hMSC-PENK细胞).以转染空载体细胞作为对照,即hMSC-pBABE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PENK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亮氨酸脑啡肽(LEK)的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LEK浓度.结果 与hMSCs细胞和hMSC-pBABE细胞比较,hMSC-PENK细胞PENK mRNA和LEK表达上调,细胞培养上清液中LEK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 PENK基因修饰的hMSCs可表达PENK基因并分泌脑啡肽蛋白,成功构建了稳定分泌镇痛物质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转化为肌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采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转化为肌细胞,为心衰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提供新的细胞材料,方法 抽取贵州香猪骨髓液3ml,按照Wakitani的方法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5-azacytidine)刺激24h后,进行结蛋白(desmin),肌球蛋白重链(MHC)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结果 骨髓间质干细胞经5-aza刺激后,部分细胞呈梭形,结蛋白,肌球蛋白重链阳性,有多核肌管形成,透射电镜可见明显的肌丝形成,结论 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的环境下向肌细胞转化。有望成为心衰干细胞移植的较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MSCs).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hHGF基因慢病毒载体质粒(lenti-hHGF)转染至293FT细胞,收集病毒上清液感染大鼠MSCs细胞,经过G418筛选得到稳定分泌hHGF的MSCs细胞株(hHGF-MSCs细胞).以转染空载体细胞(eGFP-MSCs)、未转染慢病毒载体的MSCs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HGF的表达.hHGF-MSCs细胞分别加入成骨诱导剂或成脂诱导剂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表型.结果 与未转染慢病毒载体的MSCs细胞和eGFP-MSCs细胞比较,hHGF-MSCs细胞hHGF表达上调(P<0.01).hHGF-MSCs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具有明显的成骨和成脂表型,可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成功构建hHGF基因修饰大鼠MSCs.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建立一种以干细胞移植为主治疗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方法利用Percoll分离骨髓细胞培养获得MsCs;用5-氮杂胞苷(0.1、1、5、10、50和100μmol/L)定向诱导24h,分别在诱导培养的第14d和21d,检测细胞中的α-横纹肌肌动蛋白表达。将培养的MSCs,移植于急性梗死心肌组织内,4周后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超声检测室壁运动和心功能改变。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5-氮杂胞苷诱导,培养21d后,5和10μmol/L 5-氮杂胞苷诱导后的MSCs有一部分细胞表达α-横纹肌肌动蛋白,并一些细胞自发性跳动;细胞移植4周后,在缺血心肌有一部分MSCs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连接并分化为具有典型的肌小节和表达α-横纹肌肌动蛋白阳性的心肌细胞。结论MsCs可以分化成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6.
王郦  王倩  张晓明 《中国骨伤》2014,27(5):437-44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其良好的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自体移植无免疫源性等特征而成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证实蛛网膜下腔注射是最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途径。早期临床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是肯定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替代作用、神经营养作用、抑制免疫反应及促进轴突再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脂肪来源与骨髓来源的基质干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脂肪基质干细胞(ASC)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为ASC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培养脂肪组织来源的ASC、分离培养骨髓组织来源的MSC,培养至14d时,对贴壁细胞再次计数,当细胞融合达到80%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4代细胞进行分析。观察培养前后两种细胞的形态并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两种细胞的表面抗原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比较两种细胞的免疫原性。结果 ASC与MSC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基本相似,但也存在差别,ASC为CD49d^+CD106^-,而MSC为CD49d^-CD106^+。ASC与MSC都能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其数量呈正相关。但相同数量的ASC和MSC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ASC和MSC在细胞表面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相似,这为进一步利用ASC移植治疗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肺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F344大鼠20只,体重200~ 250 g,2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0),HGF组经颈外静脉注射5× 105个HGF基因修饰MSCs,对照组(C组)给予等容量1ml DMEM培养液.移植后28d,测定平均肺动脉压,然后取肺组织,测定hHGF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以反映肺小血管内皮增生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以反映肺小血管密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血管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HGF组平均肺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hHGF含量、小血管内皮增生程度和小血管密度升高(P<0.01).HGF组肺小血管结构未见异常.结论 hHGF基因修饰的MSCs移植可促进大鼠肺内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IgA肾病有无修复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MSC注射组、生理盐水(NS)组及健康对照组。前两组以牛血清白蛋白(BSA)+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的改良法建立IgA肾病模型。体外连续培养SD大鼠MSC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成骨成脂细胞诱导分化鉴定MSC,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体外标记培养的MSC。移植后1周及4周分别观察3组的体质量、尿蛋白量(24 h)、肾功能、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变化;ELISA法检测尿中的MCP-1、TGF-β1量;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MCP-1、TGF-β1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观察细胞因子及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移植后1周,MSC组尿蛋白量(24 h)(36.86±4.78) mg,Scr(53.50± 6.28) μmol/L;NS组尿蛋白量(24 h)(66.98±5.86) mg,Scr (82.50±8.36) 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同时,MSC组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表达均显著低于NS组(均P < 0.05)。移植后4周,MSC组体质量、肾脏病理变化、IgA荧光沉积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P-1、TGF-β1在尿中的含量及肾脏中的表达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BrdU标记的MSC在肾组织中分布却逐渐减少。 结论 MSC输注可促进大鼠IgA肾病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并不完全是依赖于MSC的直接分化,而是通过调节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或)其他的功能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肢体淋巴水肿。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8月—2011年6月采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29例淋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抽取骨髓过程中2例出现乏力症状,第2天好转,其余患者均无异常。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计数为(110~820)×108mL-1,干细胞移植过程顺利。术后有3例患者自述患肢局部注射部位发热、胀痛感,后逐渐缓解,无其他明显并发症。平均随访18.3个月,10例患者肢围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肢体皮质硬化程度有所下降;19例患者患肢与健肢周径之差明显减小,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远期安全问题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