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法运 《山东医药》2004,44(4):55-5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包括 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 ,非 Q波性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P)。它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 ,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 ,则主要造成 ST段抬高的 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 ,多造成非 Q波性 AMI或 UAP,统称为无 ST段抬高的 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IRA)血栓闭塞率在 ST段抬高的 AMI、非 ST段抬高的 AMI和 UAP中分别占 90 %、2 0 %~ 4 0 %和 10 %左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为ACS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血清妊娠相关性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UA组(4.69±0.92)mIU/L,AMI组(5.14±0.85)mIU/L]明显高于SA组[(1.30±0.03)mIU/L]和非冠心病组患者[(1.25±0.09)mIU/L],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UA组(1.32±0.10)mIU/L,AMI组(1.38±0.04)m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中PAPP-A浓度明显升高,PAPP-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有3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ST段抬高的AMI(STEAMI) ,大多数患者最终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 ,少数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②非ST段抬高AMI(NSTEAMI) ,多数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上没有Q波 ,仅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有Q波 ;③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虽然ACS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为特点 ,然而 3种形式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却明显不…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他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统称为无ST段抬高的ACS.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率在ST段抬高的AMI、无ST段抬高的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分别占90%、20%~40%和10%左右.对于ST段抬高的AMI直接急诊介入治疗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的疗效已成定论.对于无ST段抬高的ACS患者是否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其疗效是否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5.
许法运 《山东医药》2004,44(4):55-5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它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UAP,统称为无ST段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继业 《心脏杂志》2001,13(1):52-53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试验显示心血管终点和冠脉狭窄的改善 ,不能完全由基础或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 ( LDL) - C水平来解释 (表 1 )。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 ( CHD)事件的有益作用可能涉及下述的非降脂作用机制 :1改善内皮功能 ;2抗炎症反应 ;3脂质核的去除和斑块生理化学特性的稳定 ;4加强纤维帽 ;5抑制血小板血栓形成和沉积 ;6减少血栓形成的反应。表 1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事件减少和 L DL - C下降的作用临床试验药物 剂量(mg/d)样本大小(例 )基础LDL(mmol/L )L DL下降(% )治疗组LDL(mmol/L )CHD事件减少(% )4S 辛伐他汀 2 0~ 40 444 …  相似文献   

8.
王秀梅  强波  崔文海 《山东医药》2006,46(22):43-43
2001年6月~2005年8月,笔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观察其治疗AC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防心脑事件的作用。 临床资料:同期收住院的4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男42例,女4例,年龄55~70岁。其中Q波性急性心梗(AMI)6例,非Q波性AM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8例。于人院2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查血脂。除外肝肾功能不全、肌病及对辛伐他汀过敏者。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向性效应.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3 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探讨AMI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范荣梅 《山东医药》2003,43(28):61-61
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病 (U CAD)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 A)、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 Q波心肌梗死 (QMI)、缺血性心脏猝死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1 ] 。研究表明 ,UCAD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病变血管中的斑块松劲、裂纹或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以及血小板聚集等原因引起血管腔狭窄 [2 ] ,但未完全闭塞。由于侧支循环较好 ,ECG上不出现 Q波 ,ST段不抬高。因此 ,U CAD的治疗与 AMI和稳定型心绞痛 (SAP)亦存在很大差异。对该类疾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药物干预 ,包括抗栓疗法、抗缺血疗法、改善冠脉内皮功能类药物的应用及介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表明 ,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发生发展 [1]。我们检测了 48例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 s IL- 2 R)及免疫球蛋白 ( Ig G、Ig A、Ig M)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ACS组 48例患者 ,男 2 7例、女 2 1例 ,平均年龄 5 4 .5± 1 1 .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5例 (前壁 Q波性心肌梗死 1 6例、下后壁 Q波性心肌梗死 4例、非 Q波性心肌梗死 5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2 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2~2014-07该院收治的96例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抽签分为常规组40例和他汀类药物组56例。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组再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各28例,小剂量组采用小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大剂量组采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常规组和他汀类药物组、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常规组和他汀类药物组血脂指标TC、TG、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他汀类药物组TC[(4.34±0.63)mmol/L]、TG[(1.56±0.52)mmol/L]、LDL-C[(2.43±0.62)mmol/L]分别较常规组[(5.21±0.75)mmol/L、(2.15±0.73)mmol/L、(2.91±0.81)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类药物大剂量组TC[(4.04±0.65)mmol/L]、TG[(1.24±0.57)mmol/L]较小剂量组[(4.65±0.68)mmol/L、(1.75±0.74)mmol/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ACS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脂代谢水平,且大剂量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合并有低LDL-C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PCI后,他汀类药物对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合并有低LDL-C血症并同时具备PCI指征的ACS患者2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2组:PCI术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16例(他汀组),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104例(常规组),分别测量PCI术前及PCI术后6 h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评估2组患者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他汀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前cTnI、CK MB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患者术后CK MB、cTnI较常规组明显降低[(14.2±5.78 U/L vs(47.3±1 6.4)U/L,P<0.05;(0.36±0.1 2)μg/L vs(1.33±0.47)μg/L,P<0.01]。2组患者的hs-CRP水平及随访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对合并有低LDL-C的ACS患者实施他汀类预处理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作用相关。但是这种预处理对于PCI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没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 ACS)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 b/ a( GP b/ a)的变化 ,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确诊为 ACS的患者 5 0例 ,包括不稳定心绞痛 ( UAP) 2 3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 Q-MI) 2 1例和急性非 Q波心肌梗死 ( N-Q-MI)患者 5例 ,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血测定 GP b/ 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 3 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 GP b/ 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各组之间的血小板 GP b/ 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GP b/ 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ute coronarysyndromes;ACS)由于其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与穿壁性急性心肌梗死 ( AMI)和稳定型心绞痛 ( SAP)存在明显差异 ,如非穿壁性心肌梗死 ( MI)时病理基础为在粥样硬化斑块松动 ,裂纹或破裂同时形成非堵塞性血栓 ,而侧枝循环却较好 ,引发小范围非穿壁性 MI,心电图( ECG)上不出现 Q波 ,即非 Q波 MI( NQMI) ;ACS的另一种状况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激活状态 ) ,而少有血栓形成 ,表现为无心肌坏死的缺血性症状持续存在。因此 ,ACS的治疗与 AMI和 SAP亦存在很…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肌钙蛋白T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比较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肌钙蛋白 T(Tn T)变化。  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Q波型和非 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于急诊就诊时、住院后第 2、第 3和第 6日取血测定 Tn T水平。  结果 :35 %的 UAP患者 Tn T表现为升高 ,其升高的幅度 (均 <3.0 ng/ ml)明显 <非 Q波型 AMI(2 4% >3.0 ng/ml)和 Q波型 AMI(90 % >3.0 ng/ ml) ,且一般 3天后即转为阴性 ,而 AMI患者 6天后多数仍为阳性。非 Q波型 AMI和Q波型 AMI急诊就诊时 Tn T的阳性率分别为 79.1%和 90 .7% ,住院后第 2日均达 10 0 % ,均明显高于同时间谷草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阳性率 ,两组 Tn T阳性在持续时间上相似 ,但在升高幅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灌注治疗可能会影响 Q波型 AMI患者 Tn T的自然变化规律。  结论 :UAP患者 Tn T的变化与非 Q波型 AMI和 Q波型 AMI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许多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试验一致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进一步显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应用可快速减少复发事件的危险性,降低死亡率。有关他汀类药物对ACS的作用机制进行过大量研究,认为其具有迅速改善内皮功能,拮抗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等多向性效应。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是由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的。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胆固醇作用外 ,还有保护内皮、减轻炎症、稳定斑块和减少血栓形成等多种作用 ,对治疗ACS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 drome,ACS)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其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降脂药物防治ACS的机制有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粥样斑块、防止血栓形成以及抗炎作用[1\〗。本文旨在观察他汀类药物在老年性冠心病治疗及预防心血管事件中的疗效及机制。对象与方法1.对象:根据WHO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1岁±2.9岁;(2)治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9岁±3.5岁,常规治疗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按ST段抬高与否,分为ST段抬高及非ST段抬高的ACS.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演变为非Q波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