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底间韧带进行形态学相关参数测量,为其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8只新鲜成年尸体足部标本,测量跗跖背侧及跖侧韧带、Lisfranc韧带的长、宽、面积,Lisfranc韧带附着点距关节面距离及其走行角度。根据测量数据,建立内侧楔骨-第2跖骨底间骨隧道。 结果 Lisfranc在3条韧带中形态学数据最大,长、宽、面积分别为(9.11~12.03 mm)、(7.36~10.16 mm)、(92.01~120.01 mm²)。骨隧道进针点在第2跖骨底,距第2跖骨-中间楔骨关节面距离为(8.25~11.22 mm),角度与Lisfranc韧带走行一致,与矢状面呈(39.2°~47.6°),水平面呈(12.5°~19.8°),出针点为Lisfranc韧带在内侧楔骨上的附着点。 结论 Lisfranc韧带在3条韧带中最为粗壮,重建通道应按照其附着点和走行角度重建背侧韧带和Lisfranc韧带,而跖侧韧带由于位置较深,受技术所限,此为类解剖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 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6例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 例新鲜标本上观测距腓前韧带起止点及行径,第2跗跖背侧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模拟重建手术。 结果 第2跗跖背侧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韧带长度(2.4±0.5) cm。(1)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的背侧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临床应用12例,全部病人随访4月~2年,重建后距腓前韧带可纠正踝内翻畸形,骨瓣愈合时间为2~3个月,踝关节功能满意,无再断裂并发症。 结论 骨瓣修整后的背侧韧带重建距腓前韧带有术式简单,重建韧带结构接近正常,受区损伤小等优点;采用带血供第2楔骨-跗跖背侧韧带-跖骨瓣重建距腓前韧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跗跖关节韧带的走行和分布。 方法 解剖观察跗跖关节的韧带,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  跗跖关节背侧的韧带扁而薄,相邻骨骼间呈纵行,横行或斜行分布。除第1、2跖骨间无骨间韧带外,相邻跖骨间、楔骨间、外侧楔骨与骰骨间和内侧楔骨与第2跖骨基底部之间均有韧带相连。在跗跖关节的跖侧,胫骨后肌腱向远端延伸的纤维连接3块楔骨和第1~4跖骨基底部,形成一个韧带群;内侧楔骨与第1、2跖骨基底部各有韧带相连;外侧楔骨和骰骨与第3~5跖骨基底部有一横行韧带相连。 结论 跗跖关节的韧带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是维持跗跖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  相似文献   

4.
第1跖骨颈部跖侧动脉分布及吻合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足底第1跖骨颈部附近的动脉吻合特点,为临床涉及该部位动脉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2侧成人足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制作血管显微解剖标本,对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分布及吻合进行观察。结果:在第1跖骨颈部跖侧,由第1跖底动脉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两支,两者与第1跖底动脉主干呈‘Y'型分布。两个支在长屈肌腱下,分别向胫侧和腓侧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两侧的上行支和下行支分别与各自的发起动脉又各自形成一个‘Y'型。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形成立体型的"3Y吻合"。第1跖骨中远1/3交界附近,还有第1跖骨胫侧动脉自第1跖底动脉发出,该动脉也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形成第4个"Y",考虑到该处则共形成"4Y吻合"。结论:第1跖骨颈部跖侧的动脉吻合的参与血管较多,结构较复杂,本文中作者引入"3Y吻合或4Y吻合",能够较形象地描述该处的动脉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第Ⅲ、Ⅳ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修复提供理想的替代体。方法:解剖观测了22侧成人标本第2跖骨头的血供和神经分布,用万能工具显微镜测量了40侧第2跖骨头关节面和30侧月骨近侧关节面的纵、横截面曲率半径、长度和面积,进行了二者间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第2跖骨头血管、神经位置恒定,其关节面与月骨近侧关节面的纵、横截面曲率半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第2跖骨头与月骨形态、体积近似,取材方便,植入后稳固,吻合血管易于成活,为月骨重建的较为理想的替代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跖板及周围组织解剖测量,进一步了解跖板的结构特点及其损伤修复的方式。 方法 解剖19例新鲜足标本,观察跖板及周围组织结构,测量2~5跖板长度、远端宽度、近端宽度、中间及旁侧厚度。 结果 跖板作为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结构附着点,是跖趾关节的中心结构。测量男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20.05±0.92)mm,(19.80±1.41)mm,(17.45±0.55)mm,(14.91±0.86)mm;中间宽度为(11.63±1.01)mm,(10.72±1.13)mm,(10.34±1.24)mm,(9.26±0.86);旁侧厚度为(2.04±0.16)mm,(1.97±0.29)mm,(1.69±0.12)mm,(1.47±0.10)mm。女性足第2~5跖板的长度依次为(17.29±0.82)mm,(17.36±0.51)mm,(16.03±1.14)mm,(12.12±1.19)mm;中间宽度为(10.74±0.62)mm,(10.53±0.39)mm;(10.23±0.67)mm,(9.35±0.79)mm;旁侧厚度为(2.02±0.16)mm,(2.01±0.14)mm,(1.82±0.22)mm,(1.66± 0.30)mm。足第2~5跖板的长、宽、厚,从第2跖板到第5跖板依次递减,参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跖板维系跖趾关节周围软组织稳定,对跖板撕裂损伤进行修复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踝关节内侧韧带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微创修复踝关节内侧韧带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剥离解剖8例男性成人无病变下肢标本,对踝关节内侧韧带进行形态学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踝关节内侧韧带分深、浅两层:浅层韧带束从内踝前侧至后侧分为胫舟韧带(长18.22~26.14 mm)、胫弹簧韧带(长6.24~10.40 mm)、胫跟韧带(长10.32~14.36 mm)和胫距后韧带浅层(长8.32~13.52 mm)。深层结构包括胫距前韧带(长11.32~15.62 mm)和胫距后韧带深层(长10.22~12.60 mm,宽6.72~9.84 mm,厚1.72~2.24 mm)。 结论 依据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走行有助于分辨其组成层数及束数,掌握踝关节内侧韧带的解剖特点,有利于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拇指腕掌关节背桡韧带及前斜韧带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测量其弹性模量及延伸率,为伤病时韧带修复提供参考。方法解剖成人男性尸体40例新鲜手标本,制做成大多角骨-韧带-第1掌骨标本,20例保留背桡韧带,20例保留前斜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测试,测量和计算背桡韧带及前斜韧带的长、宽、厚、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延伸率。结果背桡韧带、前斜韧带的最大载荷分别为(213.5±72.4)、(168.7±35.2)N,弹性模量分别为(17.2±6.7)、(9.3±2.5)MPa,延伸率分别为(116.2±21.3)%、(92.7±22.4)%。背桡韧带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及延伸率均大于前斜韧带。结论拇指腕掌关节囊内韧带中,背桡韧带刚度较大,韧性较强,对维持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前斜韧带刚度较小,韧性较差,韧带退变时容易损伤。拇指腕掌关节炎应该首选重建前斜韧带,且应选用弹性模量及延伸率接近背桡韧带的材料为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MRI诊断距跟骨间韧带的损伤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2例成年男尸右足踝标本,于自然松弛位(即跖曲20°)经低温冷冻后制成断层标本,其中冠状位4例、矢状位4例、横断位4例,并与该区的MRI图像对比. 结果 在矢状面过距骨颈外侧缘内侧(19.2±2.8)mm范围,在冠状面过距骨体中部(17.9±5.2)mm范围内可见距跟骨间韧带.在过距骨体中部的矢状位断面距跟骨间韧带显示最清晰,平均长17.2mm,矢状径平均宽11.9mm.过距骨体中部的冠状位断面距跟骨间韧带显示最清晰,平均长13.1mm,横径平均宽14.1mm.水平面对于显示距跟骨间韧带效果不佳. 结论在MRI上能清楚显示距跟骨间韧带,为诊断距跟骨间韧带损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第1跖趾关节及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弄清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血供。方法:正常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足24只,观测第1跖趾关节和拇趾趾间关节的结构,各关节血管及神经的分布情况。结果:第1跖趾关节的动脉关节支来源于第1跖背动脉,第1跖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拇趾趾背动脉,趾底动脉和拇横动脉。它有背胫侧,背腓侧、跖腓侧,关节前和关节后6部分节支。  相似文献   

11.
带血供第2跖骨瓣重建外踝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供第2跖骨瓣修复外踝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乳胶成尸下肢标本,对足背动脉外侧的分支、走行、吻合及其与第2跖骨的血供关系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第2跖骨有明显的多源性供血特点,其背侧血供源于不同出现率的以下动脉:足背动脉1~4支,跗外侧动脉1~2支,第1跖背动脉1~3支,第2跖背动脉1—2支,弓状动脉2~4支。上述动脉的骨膜支分布于第2跖骨的内、外侧骨面与邻近皮肤,外径0.3~1.0mm。在足背的外侧区,诸动脉的分支问有恒定的直接吻合。结论:依据足背动脉外侧分支的解剖学规律,可以酌情选用血管蒂,设计4种有血供的第2跖骨瓣,用于移植或移位重建外踝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近侧列腕骨间关节及部分腕部韧带的解剖组织学特性进行详细观察。 方法 对成人腕关节标本的近侧列腕骨间关节及部分韧带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并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 舟月及月三角骨间韧带各亚区中,近侧亚区最薄弱,掌、背侧亚区较粗壮。小多角骨-第2掌骨间背侧韧带长(3.13±0.28)mm,宽(9.12±0.35)mm,厚(3.28±0.25)mm,头状骨-第3掌骨间背侧韧带长(3.45±0.15)mm,宽(11.87±0.44)mm,厚(3.03±0.29)mm。舟月骨间韧带(SLIL)掌、背侧亚区韧带纤维间含较多血管神经束,近侧亚区则为乏血管区;SLIL与月三角骨间韧带(LTIL)有较高的穿孔率。 结论 小多角骨-第2掌骨间背侧韧带及头状骨-第3掌骨间背侧韧带均可作为舟月骨间韧带背侧亚区重建的供区材料;SLIL及 LTIL按组织结构及形态可分为掌、背、近侧3个亚区;SLIL及LTIL较高的穿孔率表明腕关节造影术不能准确判断关节内韧带是否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跖袖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足的跖袖的构成特点进行应用解剖学观测及力学分析。结果:跖袖的构成复杂,其中收肌、展肌是维持前足横弓及籽骨系统动力平衡的关键因素,跖袖的动力平衡失调,特别是展肌与收肌通过籽骨系统导致的平衡失调是外翻形成的核心机制,在外翻畸形的发生中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结论:展肌与收肌移位吻合矫正外翻的新术式恢复了跖袖的正常解剖关系,重建前足横弓,恢复了前足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20例,沿眶耳线(OML)制成横断层解剖标本。在卵圆孔和咽隐窝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横断层面可清晰显示卵圆孔、棘孔、耳蜗导水管、颈动脉管水平段、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颞下间隙内的结构,是显示咽隐窝与咽旁间隙位置关系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位置关系、咽旁间隙分区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拇指桡侧筋膜血管为蒂第1掌骨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为蒂的第1掌骨背侧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尸体手标本32个,分别进行血管染料灌注、血管造影、透明标本、显微解剖观察。结果:①拇指桡掌侧动脉掌指关节周围分支在第1掌指关节桡背侧与拇指桡侧指背动脉吻合,并在第1掌骨背侧区域形成筋膜、皮下血管网;②第1掌骨背侧有2条同行浅静脉干,其位于拇短伸指肌腱两侧,并存在静脉瓣膜。结论:以拇指桡掌侧动脉第1掌指关节周围支为主要血供来源,经拇指背静脉交通至头静脉为主要回流途径的血管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供区创伤较小,临床上可用于修复拇、示、中、环指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筛窦区新型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大体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改进的火棉胶包埋技术对前颅底区域进行连续的三维薄切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研究筛窦区域精细的解剖结构与复杂的毗邻关系。 结果 对筛窦区域解剖结构与毗邻关系显示良好精确:眶内侧壁(纸样壁)厚度左侧为(0.35±0.089)mm,右侧为(0.36±0.086)mm;鼻小柱到上颌窦开口距离左侧为(39.1±2.4)mm,右侧为(40.0±2.5)mm;筛窦中鼻道开口到筛顶壁距离左侧为(12.0±1.0)mm,右侧为(11.8± 1.1)mm。 结论 经筛窦区自然腔道行筛内、颅前窝、眶内及视神经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为临床桥脑小脑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26例,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5.0±3.8mm,最长距离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可压迫三叉神经根引起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