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对术后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 N·m扭矩,分析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时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与内固定器械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C5重建节段ROM随扭矩的增大而增加,与无损模型在1.0 N·m、预载荷50 N工况下相比,C5重建节段、C3~4,C6~7和C3~7节段ROM分别下降81%、62%、58%和80%;C5重建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最大应力减小,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升高;钛网应力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根部承受较大载荷。结论 ACCF术式会较大提升颈椎稳定性,降低手术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应力,对于减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可为ACC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元模型,通过植入Prestige LP和Zero-P假体模拟3种模型,包括两种Hybrid模型(AFA:C3~4、C5~6节段植入Prestige LP,C4~5节段植入Zero-P;FAF:C3~4、C5~6节段植入Zero-P,C4~5节段植入Prestige LP)和三节段ACDF模型(FFF)。比较各模型前屈、后伸、侧弯以及轴向旋转时相邻节段及整体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 IDP)及小关节接触力(facet contact force, FCF)的变化。结果 AFA模型相邻节段及整体ROM都更接近完整模型,FAF、FFF模型相邻节段ROM最大增幅分别为15.0%和23....  相似文献   

4.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在过去50年里,已经被成功运用于治疗有症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尽管ACDF手术的疗效是确切的,但由于ACDF手术在将椎间盘摘除减压后,通常会植入自体髂骨或Cage将手术节段融  相似文献   

6.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其近期疗效虽令人鼓舞,但仍缺乏长期、综合评价。目的:观察一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病例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1至9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病变手术患者25例,至今获随访1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共植入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23枚。所有患者在颈椎伸屈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射线片上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根据颈椎MRI片,参考Pearce分级判断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NDI评分评估患者颈椎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获得59-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内发生异位骨化2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1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5年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较好,异位骨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 7 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ACCF).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量表)、颈椎生理曲度和 Cobb 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JO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有增大,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CCF相比于ACDF更能有效减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在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0例,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行术中门轴侧植骨、开门侧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对照组患者行术中门轴侧植骨、开门侧侧块表面植骨。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骨性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骨性融合率为100%,且术后未见内固定失效发生。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JO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突关节内植骨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可成为一种新的下颈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植骨方法,可为关节突关节间融合器的设计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link、Medline、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以“腰椎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关节突关节损伤”和“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dicle screw、facet joint violation”为关键词,检索2003年1月—2015年12月有关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关节突关节是维持脊柱运动节段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可导致关节突关节挛缩、僵硬及骨性关节炎,从而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手术创伤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以术中植入椎弓根螺钉内置物损伤关节突关节为主。无论是开放置钉还是微创置钉,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均较高。影响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融合节段、融合数量、手术方式、术中CT导航、置钉方位、置钉方法和螺钉类型等。结论 关节突关节损伤继而增生退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开放还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均可增加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因此外科医师在置钉时需要注重关节突关节的保护,规避不良置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为融合器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建立正常颈椎C2~7节段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C5~6节段分别植入高度为5、6、7、8 mm的融合器,施加1.5 N·m力矩使颈椎产生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运动,并探究融合器高度变化对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小关节应力、椎间压强等的影响。结果融合器高度每增加1 mm,手术节段的角度值平均增加0.68°。植入融合器后C5~6 ROM范围小于0.44°。融合器高度差异对C4~5的ROM影响大于C6~7,对非融合节段ROM的影响小于7.3%。融合器高度差异对非手术节段ROM、小关节应力、相邻节段椎间压强的影响较小。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随融合器高度增加而明显增加,6、7、8 mm融合器模型的关节囊韧带、融合器和钉板系统应力均远高于5 mm融合器模型。结论对于需要植入融合器的患者,建议植入物高度比原椎间隙高0~1 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 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1年级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结果病例随访1.5~3.4年,平均2.2年。Odom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优13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4例,良2例,可1例。患者的颈肩痛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1例患者因适应症掌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结论保留颈椎生理特点的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单阶段退变性颈椎病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合并融合的Hybrid手术后颈椎的力传导模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加深对Hybrid手术的认识。方法建立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INTACT模型),模拟C4~6节段退变的3种手术方案:上置换+下融合(TDR45模型)、上融合+下置换(TDR56模型)、双节段融合(Fusion456模型)。结果所有手术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能力完全丧失,置换节段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在160 N轴向力作用下,INTACT模型整个节段后伸4°,而TDR45与TDR56模型的颈椎节段分别后伸8.2°与8.9°。在TDR56模型中,经过C5椎体的力减少20%,经过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力增加3.8倍。在TDR45模型中,经过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力增加50%。INTACT模型的最大关节应力为0.8 MPa,而TDR45与TDR56模型置换节段的小关节应力均高达正常颈椎的2倍。结论由于置换节段活动范围的增加,Hybrid术后颈椎曲度在轴向力作用下发生较大改变(后伸)。这种改变将导致经过置换节段椎体的力有所减少,而经过小关节的力有所增加,从而增加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应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植骨融合术后下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椎间盘应力、韧带张力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植入假体力学性能的改变。方法 建立C5~6椎间盘退变3种手术方案:Discover、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4~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分析术后下颈椎C4~7节段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上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结果 术后手术节段关节ROM变化:Discover模型增加12.7%~73.1%,Prodisc-C模型增加74%~98%,植骨融合模型下降55.8%~71.8%。Discover置换后上邻近椎间盘应力无明显增加,下邻近椎间盘应力在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工况下减少33.2%~54.2%,囊韧带张力增幅比Prodisc-C置换后减少30%~40%。Discover假体最大应力(36.72 MPa)出现在前屈工况下,小于Prodisc-C假体的最大应力(42.66 MPa)。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性能,Discover作为新一代人工椎间盘假体,在减少韧带负担和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有所进步。研究结果可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镍钛记忆合金支架-自体骨粒-可吸收骨水泥式腰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依次建立正常L3~5节段有限元模型(M0)、盒状融合器模拟植入的L4~5椎间融合术模型(M1)、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模拟植入的L4~5椎间融合术模型(M2)以及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模拟植入复合骨粒-可吸收骨水泥混凝物浇注植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 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4种治疗方式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选取1980/2010-12有关比较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椎管扩大成形及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文章的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治疗方式,并对随访超过10年的病例进行独立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 718篇文章,筛选出591篇摘要,36篇有全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有4项研究比较了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1项研究比较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2项研究比较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3项病例研究随访时间在10年以上。所有治疗方法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基本相同。与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相比,椎管扩大成形有较高的颈痛发生率。与椎管扩大成形相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增加了邻近节段继发性病变的概率。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有较高的与植骨、内固定、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相比,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后颈活动范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Zero-P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Cage-Plate融合系统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人CT扫描数据建立颈椎C1~7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分别建立在颈椎C5~6植入Zero-P和Cage-Plate融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1.5 N·m扭矩模拟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对比正常情况下颈椎和分别植入Zero-P与Cage-Plate融合系统后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变化和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终板及小关节上的应力。结果两种颈椎融合器植入后,C4~5椎间ROM增大20%,但C6~7椎间ROM增大120%,C4~5、C6~7髓核上的应力分别增大78%、110%,相邻节段终板和纤维环上的应力均有所增大。结论 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植入后均会引起相邻节段ROM增大,以及相邻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和小关节上应力增大,长远上会引起邻近节段的病变。但Cage-Plate和Zero-P融合系统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没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We have experienced 23 patients who had underwent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with Mobi-C disc prosthesis and analyzed their radiological results to evaluate its efficac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on 23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 disease who underwent CDR with Mobi-C disc prosthesis from March 2006 to June 2006. RESULTS: The age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ranged from 31 to 62 years with mean of 43 years, and 16 male and 7 female cases. Regarding axial pain,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VAS score was 6.47 +/- 1.4, while at final follow-up it was 1.4 +/- 0.7 (p < 0.001). The preoperatively VAS score for radiculopathy was 6.7 +/- 0.7 compared 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0 +/- 0 at the final follow-up (p < 0.001). At postoperative 6th month, Odom's criteria were excellent, good, or fair for all 23 patients (100%). 7 patients (30.4%) were classified as excellent, 15 patients (65.2%) as good, and 1 patients (4.4%) as fair. Prolo economic and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was average 8.9 +/- 0.7 at postoperative 6th month. ROM in C2-7, ROM of FSU, and ROM in upper adjacent level were well preserved after CDR. CONCLUSION: This report would be the first document about the CDR with Mobi-C disc prosth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cervical disc disease. CDR with Mobi-C disc prosthesis provided a favorabl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in this study. However, Long-term follow-up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prove its efficacy and ability to prevent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