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异体异种皮肤移植局部免疫与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移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表皮干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并移植修复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修复效果和局部皮肤组织白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真皮支架中,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取新西兰白兔常规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4组,表皮干细胞组、角质细胞组用含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皮肤缺损创面;脱细胞真皮组移植单纯脱细胞真皮;对照组创面空置。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时间。各组分别于术后7d在部分创面取材观察组织形态和白细胞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结果与结论:含表皮干细胞的人工皮肤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无出血、积脓、坏死,创面愈合时间较角质细胞组明显缩短。白细胞介素10在各组均有表达,其中表皮干细胞组表达最强,角质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最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也均有表达,其中角质细胞组表达最强,表皮干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较弱。说明以表皮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可用有效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治疗,创面修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取得较好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表皮干细胞作为皮肤组织的特异性干细胞,具有强大增殖及多向分化潜能,与创面修复紧密相关。近期研究表明糖尿病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是导致其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及鉴定SD大鼠表皮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建立糖尿病SD大鼠创面模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表皮干细胞组创面移植羊膜负载BrdU标记的表皮干细胞;羊膜组创面移植羊膜;空白对照组创面未给予干预。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创面愈合组织中BrdU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组治疗后7d创面缩小明显,治疗后14d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P0.01)。表皮干细胞组创面及新生表皮中可见BrdU阳性细胞,而另两组皮肤创面组织中始终未见BrdU阳性细胞。各组创面组织中可见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表达,但表皮干细胞组的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平均值与羊膜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证实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与创缘表皮移行、创面的上皮化有直接关联,可有效促进其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移植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疗效差别。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ELISA对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建立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皮内注射方式将3代正常小鼠或糖尿病小鼠来源ADSCs的细胞混悬液移植到小鼠创面四周,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伤后14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小鼠ADSCs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与正常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来源的ADSCs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ADSCs移植组于创伤后第14d伤口愈合率为(79.6%±6.2%),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移植组14d的(97.1%±4.1%),两者均高于对照组14d的(64.6%±2.9%,0.05)。与正常小鼠移植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移植组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降低,高于对照组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结论正常小鼠来源ADSCs较糖尿病小鼠ADSCs更能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与大耳兔自体微粒皮复合同种异体皮移植促进修复其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取成年日本大耳兔8只,构建兔皮肤缺损模型,每2只兔交换移植反削断层皮,异体真皮面均匀黏附兔自体微粒皮。头侧创面为hUC-MSC移植组(A组)、尾侧创面为PBS液空白对照组(B组)。术后21 d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28 d切取创面愈合区域组织,对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术后21 d创面愈合率A组(85.1±4.0)%,高于B组(79.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材病理学观察可见两组组织均缺少皮肤附件;A组表皮层可发现表皮钉突样结构,而B组表皮层底部平坦,与基底结合较为疏松。结论推测hUC-MSC可促进创面微粒皮生长、扩展,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放疗中引起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常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和聚维酮碘治疗,但两者均有一定缺陷。而康肤霜能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能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有很好的疗效。目的:观察康肤霜对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高能X射线照射Wistar大鼠臀部皮肤建立深Ⅱ度皮肤烧伤创面模型。照射后12d创面出现后,将损伤动物随机分为康肤霜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和聚维酮碘组。各组每日将药物均匀涂抹在创面,直至创面取材或创面愈合。观察创面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各组动物分别于创面治疗后7,14,21d取创面组织,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创面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以标记指数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评估组织创面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康肤霜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均优于聚维酮碘组(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创面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也明显高于聚维酮碘组(P0.01),但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康肤霜能减轻创面早期的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再上皮化和表皮各层的分化,加速大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内蒙古包钢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创面修复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常规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观察组患者Ⅰ期行手术清创及双层人工真皮移植;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Ⅱ期去除人工真皮的硅胶层,再次修整创面,移植自体刃厚皮片。对照组待创面具备植皮条件后行单纯皮瓣或皮片移植修复创面。比较2组患者皮片/皮瓣成活率和创面愈合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瘢痕生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结果术后10 d,观察组患者创面植皮术区皮片均成活,皮下无淤血及积液,皮片成活率为100%;对照组4例皮片移植患者皮下淤血较明显,皮片溶解坏死,2例皮瓣移植患者部分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缺血坏死,皮片/皮瓣成活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 P=0.03)。术后28 d,观察组创面全部愈合,术区无渗液、无红肿,创面愈合率为100%;对照组有6例患者创面未完全愈合,创面愈合率为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 P=0.03)。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8.31±3.39) d、(6.58±1.21)万元,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35.42±4.22) d、(3.27±1.10)万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1、11.13,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为(4.72±1.93)分,对照组为(5.88±2.1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 P<0.05)。 结论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烧创伤后骨/肌腱外露创面,皮片/皮瓣成活率及创面愈合率高,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瘢痕增生较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表明急性创伤可导致内源性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表达下调,导致不愈合的发生。目的:观察局部应用rhEGF联合血糖控制下对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糖尿病大鼠制备背部深Ⅱ度烫伤模型。联合治疗组于烫伤前1周控制血糖至对照组水平,并在烫伤24h内创面喷洒rhEGF;rhEGF组仅创面喷洒rhEGF;血糖控制组仅控制血糖;对照组不制备糖尿病模型,烫伤后处理同联合治疗组。烫伤后1,3,5,7,11,15,21d取创面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烫伤后各组大鼠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分别在5~7d及7~11d达高峰,且联合治疗、对照组峰值较rhEGF、血糖控制组高(P0.05)。烫伤后7~21d,联合治疗、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rhEGF、血糖控制组(P0.05)。说明局部应用rhEGF在联合血糖控制下可促进糖尿病大鼠烫伤创面的愈合,可能与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上清液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小鼠皮肤创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正常小鼠的ADSCs取3-5代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5、CD90、CD105的表达。建立小鼠全皮层皮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注射上清液的实验组,分别于伤后7天,14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分离小鼠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将小鼠ADSCs上清液作用于Fb不同时间后,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Fb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b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ci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小鼠ADSCs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ADSCs上清液注射组于创伤后第7天,14天的伤口愈合率分别为(65%±3.4%),(95.6%±5.2%),均显著高于7天、14天生理盐水对照组的(55%±4.4%),(77.1%±3.1%)。ADSCs上清液作用于Fb后,能促进Fb的增殖和迁移以及上调生长因子b FGF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小鼠ADSCs上清液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可能与上调b FGF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创膜对兔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做兔背全层创伤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分别外用护创膜及无菌凡士林敷料。伤后3、5、7、10、l4、17、21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率;并分别取创面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估创面的修复质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率及修复质量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护创膜与凡士林纱布相比能加速创面愈合(P<0.O5),护创膜组在皮肤愈合的组织病理等级评分上优于凡士林纱布组(P<0.05)。结论护创膜促进创面愈合并提高愈合的质量,是创面修复的一种较理想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具有创伤修复作用,对其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骨组织的修复,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修复作用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创面迁移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D44。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1周后,于大鼠背部正中线划长为3 cm的切口,制备皮肤创伤模型。造模后即刻于皮肤创伤处多点注射不同质量浓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药物,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14 d后留取皮肤创面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皮肤创伤组织处迁移和聚集,进而促进皮肤创伤修复。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干预质量浓度的增加,创面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数量不断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皮肤创伤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的表达,抑制胶原降解,发挥间接促愈合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烧伤、慢性创面等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修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表皮干细胞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可为创面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低频电磁场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刺激在创面修复中已被认为较佳的方法。 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在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促进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乳鼠表皮干细胞,用5-溴脱氧尿核苷进行标记,成功转染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后,移植于昆明小鼠全层缺损创面。建立全层缺损创面小鼠模型,分别进行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外加低频电磁场干预。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9,16天,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收缩率优于其他各组(P < 0.05)。移植后第9天,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各组组创面中均有5-溴脱氧尿核苷阳性细胞分布。移植后第16天,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和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创面组织中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高于表皮干细胞移植组(P < 0.05);移植后第16,30天,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低频电磁场干预的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组的创面组织上皮化现象较明显。结果证实,低频电磁场有促进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表皮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神经分化特性,有很多试验也证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用于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 目的:比较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来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疗效。 方法:实验以改良的Zea-longa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建立SD大鼠脑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且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的运动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比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明显,移植后第7,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梗死面积小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Immunobiology》2020,225(1):151862
Large tissue damage or wounds cause serious comorbidities and represent a major burden for patients, families, and health systems. Due to the pivotal role of immune cells in the proper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repair, we focus our current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macrophages with skin cells, and specifically on the effects of CD163 gene induction in macrophages in wound healing.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over-expression of the scavenger receptor gene CD163 in human macrophages would result in a more efficient wound healing process. Using 3D human wounded skin organotypic tissues, we observed that CD163 overexpression in THP-1 and human primary macrophages induced a more efficient re-epithelization when compared to control cells. Using human primary skin cells and an in vitro scratch assay we observed that CD163 overexpression in THP-1 macrophages promoted a more rapid and efficient wound healing process through a unique interaction with fibroblasts. The addition of CD163-blocking antibody, but not isotype control, blocked the efficient wound healing process induced by CD163 overexpression in macrophages. We found that the co-culture of skin cells and CD163 overexpressing macrophages reduc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 and enhanced tumor growth factor (TGF)-α, without altering interleukin (IL)-6 or TGF-β. Our findings show that CD163 induces a more efficient wound healing and seems to promote a wound milieu with a pro-resolution molecular profile. Our studies set the foundation to study this approach in in vivo clinically relevant settings to test its effects in wound healing processes such as acute major injuries, large surgeries, or chronic ulce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阻断血管紧张素II (Ang II)及其2型受体(AT2R)对创面愈合过程的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以及创伤局部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Ang II及AT2R影响创伤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直径6 mm,在创面模型建立同时腹腔注射给予特异性AT2R阻断剂PD123319(每天10 mg/kg),于创面形成后第3、5、7、9、11、13和15天切取创面组织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PD123319对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愈合率、上皮爬行和肉芽组织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PD123319对创面内与创伤愈合密切相关的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的愈合率分别为(63.55±2.57)%和(80.78±4.65)%。PD123319处理组在创面形成后第5天和第7天分别为(79.89±4.56)%和(88.98±3.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 对照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22±0.15)mm和(1.93±0.17)mm,PD123319处理组创面上皮爬行距离分别为(1.65±0.12)mm和(2.36±0.18)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的面积分别为(9.37±0.53)mm2和(7.15±0.42)mm2,PD123319处理组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分别为(11.51±0.98) mm2和(9.32±0.67) 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后第5天和第7天,PD123319处理组创面局部EGF、 VEGF和bFGF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2R阻滞剂PD123319能够促进创面愈合。PD123319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与其促进创面内上皮爬行、肉芽组织形成及EGF、VEGF、bFGF等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PKH-26已经被成功应用于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内示踪。 目的:通过气管移植合并静脉移植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评价PKH-26的示踪效果,并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受损组织的迁移情况。 方法:用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细胞培养,以PKH-26标记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鼠尾静脉移植入气管移植的受体大鼠体内,用等量的PBS注射作为实验对照。 结果与结论:用PKH-26进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几乎所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有红色荧光。移植后8周仍可见受体气管和移植气管处有红色荧光标记。远离吻合口的受体气管基本未见红色荧光标记物。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后,可向损伤的气管组织迁移并定植,而且可随移植气管的血管化逐渐由受体气管切缘向移植气管迁移,最后可定植于移植段气管。PKH-26的红色荧光标记稳定性高,是可应用于长期观察的无降解的荧光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小鼠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EGFP/Luc)标记hUCMSCs,通过胰腺包膜下途径或尾静脉途径将携带萤光标记的hUCMSCs移植到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移植后利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追踪hUCMSCs在活体内的迁移和定位;组织学检测小鼠胰岛形态变化;功能学实验动态检测小鼠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和糖耐量。结果: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显示胰腺包膜下途径移植的hUCMSCs主要定位于胰腺,尾静脉途径移植的hUCMSCs主要定位于肺,仅少量细胞向胰腺部位迁移。组织学检测发现,胰腺包膜下途径移植的小鼠胰岛边界清晰,无炎症细胞浸润;而尾静脉途径移植的小鼠胰腺组织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形成。功能学检测发现胰腺包膜下移植较尾静脉移植降低小鼠血糖作用显著,血糖可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且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葡萄糖的调节能力显著增强。结论:移植途径对hUCMSCs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有影响。胰腺包膜下移植在降低小鼠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及改善胰岛功能方面均优于尾静脉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与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在烧伤瘢痕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烧伤瘢痕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患者(A组)30例,采用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患者(B组)30例。分别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于创面愈合后6个月后进行随访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价瘢痕情况以及参照ADL分级标准评定关节功能。结果 A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2.07±4.30)d,短于B组的(22.00±3.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SS评分为(4.10±3.27)分,B组为(4.40±3.80)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ADL评分:优5例,良12例,中10例,差3例;B组ADL评分:优4例,良11例,中10例,差5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疗效,与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自体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较皮耐克联合深二度烧伤瘢痕表皮移植创面愈合时间短,在临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neuritis,EAN)的疗效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方法:用P0180-199多肽与弗氏完全佐剂的混合液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N动物模型。治疗组在免疫后第10天,尾静脉回输荧光染料PKH26标记的BMSC(2×106个细胞/只),通过临床评估、免疫组化及ELISA等方法,研究了BMSC对EAN的治疗作用。结果:回输的BMSC能向脱髓鞘神经组织周围迁移,减轻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和炎性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4 和CD8 T细胞的浸润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IFN-γ和TNF-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培养上清中IL-4的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静脉移植治疗EAN有一定的疗效。BMSC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逆转Th1/Th2型细胞之间的失衡而发挥治疗作用,并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 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