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扩增脂肪组织源性间质干细胞方法,并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及AMI+细胞移植组。分离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干细胞,体外扩增,BrdU标记后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h移植入梗死心肌,移植后4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并取出心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脏中的定居、存活情况。结果: 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大量间质干细胞。细胞移植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压高于AMI对照组(P<0.01),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加,梗死区心肌组织内及毛细血管壁中均可见移植标记细胞。结论: 脂肪组织可作为干细胞又一新的来源,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AMI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梗死心脏局部存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明确同种异体干细胞及VEGF基因转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单纯注射培养基对照组、MSCs治疗组及VEGF基因转染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h后植入到SD大鼠心组织,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行组织染色检查。结果异体大鼠MSCs可在梗死心组织定居、生存;免疫组化检测MSCs转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与对照组比较VEGF基因转染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升高(P<0.05),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异体VEGF基因转染MSCs移植治疗A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 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 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 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 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 < 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 < 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 < 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 < 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AdVEGF165)转染乳鼠心肌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移植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MI)模型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标记BrdU、共培养法转染AdVEGF165基因;收集培养液上清,ELISA法检测转染细胞VEGF的表达。结扎同种大鼠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将心肌梗死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注射移植转染心肌细胞(组Ⅰ)、单纯心肌细胞(组Ⅱ)、AdVEGF165(组Ⅲ)和DMEM培养基(组Ⅳ)。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前及移植4周后的心功能。处死大鼠,留取心脏标本作HE病理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并计数血管密度。结果:AdVEGF165基因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VEGF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检测心功能提示转染细胞组(组Ⅰ)心功能障碍轻于其它3组(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细胞在移植区存活;HE染色血管计数显示转染组(组Ⅰ)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 。结论:AdVEGF165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后表达分泌VEGF增加,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肌血供,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能更好地减轻心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法宪恩 《医学信息》2006,19(1):58-61
目的探讨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s)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分化增殖潜能及其修复重建心肌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MI+培养基,12只),移植组(AMI+BM—MNCs,12只);分别将制备的培养基和BM—MNCs悬液心外膜下植入梗死心肌周围。移植术后4周,观察心肌梗死区及其周边区组织形态学特点、心肌梗死面积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1);实验组心肌梗死区内有BrdU标记阳性的BM—MNCs移植细胞存活,向心肌源性细胞分化并且诱导了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结论同种异体BM—MNCs移植在细胞水平完成了对心肌梗死区再心肌化和再血管化过程,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D3株(ES-D3)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是否有利于心脏结构的恢复和心功能的改善.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组1)、梗死未治疗组(组2)、培养基注射组(组3)、ES-D3移植组(组4)、ES-D3 bFGF移植组(组5).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1周移植体外分化并经标记的ES-D3,4周后进行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ES-D3体外能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梗死后4周检测表明,移植细胞在大鼠体内稳定存活.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表明,组2与组3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与组2比较,组4和组5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小,左心室重量减轻(P<0.01);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1);左心室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移植ES-D3可以促进大鼠心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减少瘢痕面积、显著改善心功能,联合应用bFGF可进一步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19细胞植入大鼠心肌后成活、分化及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n=20)和对照组(n=10)。用液氮冷冻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后立即将培养的P19细胞植入心肌梗死区及周边区,8周后观察植入细胞的成活、分化,并通过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评价细胞移植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移植组免疫组化染色GATA-4、α-肌节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及肌细胞生成蛋白(myogenin)在成活移植细胞呈阳性,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等容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有1例检测心功能时发现有偶发室性早搏。结论P19细胞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成活并向心肌分化,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P19细胞可以作为研究心肌梗死细胞移植疗法的模型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环磷酸腺苷葡甲胺(MC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在心肌组织存活和对心力衰竭(HF)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贴壁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BMSCs;采用阿霉素腹腔注射方法建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HF组、BMSCs组、MCA组和BMSCs+MCA组。BMSCs经尾静脉注射1次,MCA经尾静脉连续注射5 d。4周后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多导生理记录仪评价心功能。ELISA法测定干预前后脑利钠肽(BNP)浓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BMSCs在心肌内的阳性率,Western blotting测定心肌特异性蛋白GATA-4、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改变。结果: 心脏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结果显示,BMSCs+MCA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其它组(P<0.05);而MCA组与BMSCs组相比心功能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BNP水平比较,BMSCs+MCA组与BMSCs组差异显著(P<0.05)。与BMSCs组相比, BMSCs+MCA组心肌组织切片上BrdU标记的BMSCs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5),GATA-4、Cx43和cTNI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单纯BMSCs移植与MCA药物治疗相比对心功能的改善没有明显益处。而MCA和BMSCs移植联合则可提高BMSCs存活率,增加GATA-4等蛋白表达,改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望成为细胞心肌成形术的种子细胞,但在心肌梗死原位是否能分化成心肌细胞值得探讨。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原位的分化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胰酶消化分离人羊膜上皮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以鉴定其表型特征。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舌下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1,4,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重构的变化,以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植活与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所分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CD29、CD166、CD73和CK19,不表达CD44、CD34、CD45、CD80、CD86和HLA-DR。②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6周,心肌梗死区仍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连接蛋白43、α-辅肌动蛋白和结蛋白。③移植组大鼠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④移植组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和收缩期左室前壁厚度也显著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原位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可减缓心室重构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是位于骨髓基质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参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更新修复。BMSCs的增殖分化能力受年龄影响,青少年和胎儿的BMSCs较老年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在临床上,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多为中老年龄。如果将青少年甚至胎儿的基质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而不引起移植排斥反应,那么同种异体移植细胞因其固有的优势,必将较自体细胞移植发挥更大作用。本课题研究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在心肌梗死区存活,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材 料 和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注射移植人胚胎生殖干细胞对大鼠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缝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取5~10周人胚胎生殖腺嵴,组织块体外培养,生物学鉴定为人胚胎生殖干细胞(hEG).将其直接注射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边缘.于移植后1 d、1、2、4周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特异转录因子GATA-4和抗人细胞核抗体MAB1281在移植细胞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移植组MAB1281检测阳性,GATA-4在移植细胞阳性表达.结论:hEG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大鼠心肌梗死处,细胞能存活并呈现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表现,显示出正常心肌细胞的光镜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心力衰竭不同时期内心室组织内肌动蛋白α表达量的影响。方法90只Wistar大鼠,体重180~200g,雌雄不限,清洁级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心衰组(B组)、心衰后移植BMSCs组(C组),每组30只。按3d、1周、2周、3周、4周、6周时间段,取心肌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检测心肌的肌动蛋白α。结果心衰组与心衰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心肌型肌动蛋白α表达量在各个时间段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心衰组在各个时间段的α-actin的表达量较正常组高,分别高出对照组为:3d34%(P<0.01)、1周48%(P<0.01)、2周46.5%(P<0.01)、3周33%(P<0.01)、4周18%(P<0.05)、6周10%(P<0.05)。在心衰后BMSCs移植组分别高出对照组:3d35.6%(P<0.01)、1周53%(P<0.01)、2周57%(P<0.01)、3周52%(P<0.01)、4周45%(P<0.05)、6周40%(P<0.05)。心衰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各时间段内的心肌型肌动蛋白α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心衰组,且下降的趋势不如心衰组明显。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在心肌内转化为心肌组织,延缓心衰的发展过程,骨髓基质干细胞是理想的心衰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已被证明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 方法:开胸结扎10只SD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制备心肌缺血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造模4周后在梗死心肌内注射荧光标记的5×1010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单纯注射PBS。 结果与结论: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前相比,造模4周后两组大鼠心功能明显下降(P < 0.01);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实验组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 < 0.05)。实验组心肌细胞收缩幅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收缩速度显著增快(P < 0.01)。且荧光显微镜发现有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细胞。提示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的大鼠心肌细胞其收缩舒张功能显著增强,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大鼠导致心功能改善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背景: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梗死后心功能受到围移植期移植细胞大量死亡的限制。因此寻找一种保护因子对移植细胞提供保护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HO-1)对BMSCs在梗死后心脏生存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BMSCs,Adv-hHO-1、Adv-GFP分别转染,移植前DAPI标记。结扎左前降支1 h后,分别将DAPI-hHO-1-BMSCs、DAPI-GFP-BMSCs多点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区周边,对照组注射等量PBS。 结果与结论:Adv-hHO-1转染BMSCs后获稳定表达。仅hHO-1-BMSCs组稳定表达hHO-1 mRNA;hHO-1-BMSCs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高于其他两组(P < 0.01);存活BMSCs数量在第3,7天均明显高于GFP-BMSCs组(P < 0.05);大鼠心功能各项参数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 < 0.01)。移植4周后,HO-1-BMSCs组梗死区周边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GFP-BMSCs组和对照组(P < 0.01),且胶原蛋白沉积减少,心室壁变厚,梗死面积较其他两组明显缩小(P < 0.01)。提示HO-1提高移植到梗死心脏BMSCs的存活,HO-1协同BMSCs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王晓冰  郭志坤 《解剖学报》2009,40(5):803-806
目的 观察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区微血管密度及微血管再生的影响.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6只,新生乳鼠40只.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将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到兔心肌梗死区,分别于移植后1、2、3、4周取材,用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进行染色,光镜观察,LEICA Qwin V3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兔心肌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再生情况. 结果 乳鼠心肌细胞移植后的1、2、3、4周不同的时间段,兔心肌梗死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定量分析显示,毛细血管密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结论异体异种心肌细胞移植能够促进兔心肌梗死区的毛细血管新生,有利于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6.
栾云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56-1158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后对梗死心脏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3个月后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肌内存活转化的情况。方法:20只中华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每组6只:即单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心肌梗死后,以生理盐水代替干细胞注射)及MSCs移植组(心肌梗死后进行MSCs移植)。手术操作3个月后,检测各组心脏的功能,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的存活及转化情况。结果:MSCs移植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心脏射血分数(EF%)明显改善[分别为(50.2±5.3)%和(58.9±1.5)%,P<0.01];心脏灌注缺损百分数(MDP%)显著减少[分别为(1.95±0.22)%和(-1.75±0.19)%,P<0.05]。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结果证实,MSCs移植3个月后仍然存活,并且部分实验显示,具有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迹象。结论:通过直接注射法将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后,在体内可存活达3个月,并能部分转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同种异性MSCs移植后,能明显改善中华小型猪梗死模型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