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入住PICU的重症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0例,对照组按照PICU呼吸机常规护理方法实施护理,干预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结果干预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一种确切有效的主动预防重症患儿VAP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干预组(6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成功脱机率、护理满意度及总有效率等。结果:干预组能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脱机成功率(P<0.05),干预组护理干预后患者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临床实施不佳的原因,为护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在我中心ICU工作1年以上的19名护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按现象学研究方法整理分析资料。结果通过阅读、分析、反思、分类,提炼4个主题,包括病情限制不能实施相关护理、低学历低年资护士缺乏业务知识和临床经验、护理任务繁重而人员相对短缺的困扰、医嘱执行中的不规范问题。结论 ICU护士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实施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多方面,需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重视,采取有效应对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提高ICU护士实施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集束化护理依从性,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时间段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过程中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包括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对ICU护士培训、调整人力、视觉强化、质量监控等措施。结果护士洗手、抬高床头、呼吸机管路的更换、冷凝水的倾倒及口腔护理的依从性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呼吸机集束化护理专项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依从性,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集束化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中心前后对照研究。对本院ICU2008年6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重型颅脑外伤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1例实施呼吸机集束化治疗。所用患者采取头高位、加强口咽部护理、声门下间断冲洗引流、检查患者及各项操作前严格洗手、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等集束化治疗措施。观察其体温、痰量、血象、胸部X线片及下呼吸道细菌检查、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取本院ICU2006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重型颅脑外伤有创机械通气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结果集束化治疗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住ICU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集束化治疗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外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的效果。方法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对ICU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干预措施专题培训,并督导集束化干预的实施,比较实施前(2013年、2014年)与实施后(2015年、2016年)使用呼吸机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2013、2014、2015及2016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分别为24.60‰、19.74‰、17.28‰及15.09‰,呈逐年减少趋势。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监测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下呼吸道、肺部及胃液标本病原菌的分布,测定其药敏,为临床治疗VAP提供选药依据。方法 采集患者的痰、下呼吸道分泌物、保护性毛刷刷检物(PSB)、肺泡灌洗液(BAL)、气囊上滞留物和胃液标本,分离菌应用棚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药敏检测应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统计软件应用WHONET5.1软件。结果 呼吸道标本共分离出51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416株.占总分离菌的81.1%,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多,分别占31.4%和25.7%,革兰阳性球菌32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3.5%。酵母样真菌65株,白色念珠菌居多,占5.1%。胃液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3株(60.8%),革兰阳性球菌15株(12.5%),酵母样真菌32株(26.7%)。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AMK)较敏感,耐药率为11.9%,其次是头孢吡肟(FEP)、亚胺培南(IMP)和头孢他啶(CAZ),耐药率分别为23.4%、29.8%和36.4%。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耐药率为13.8%,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8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ME)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和2、7%。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VAN)100%敏感,对苯唑西林(OXA)的耐药率已达55.6%。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AMPHO)和氟胞嘧啶(FLUl)较敏感,耐药率均为4.5%,所有分离的酵母样真菌对灰黄霉素(GRIS)的耐药率较高,在83%以上。结论 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感染菌多为多重耐药菌,一旦怀疑感染.则应立即经验性应用足量的广谱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120例在ICU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每组80例.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循证护理组通过确定需要循证的问题、检索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临床价值及实用性,进一步分析与评价,最终结合护理理论、实践知识、经验总结,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最佳护理方案,并执行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机械通气3天后两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常规护理组VAP发生率为21.67%,明显高于循证护理组的11.67%,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具有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或气管拔管48 h以内发生的肺炎,是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根据患者人群不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病率为6%52%。与其他住院患者相比,ICU收治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VAP的患病率增加1052%。与其他住院患者相比,ICU收治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VAP的患病率增加1020倍[2]。VAP会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3]。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英国先德Tiek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药敏结果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ICU近四年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痰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53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73株,分离率69.3%,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革兰阳性球菌143株,分离率26.6%,金黄色葡萄菌居首位;真菌22株,分离率4.1%.大多数致病菌对亚胺硫霉素、万古霉素及奎奴普汀/达福普汀保持较高的敏感率,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VAP病原菌种类多而复杂,呈多重耐药.应重视并强调对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气囊上滞留物并不是引起VAP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致病茵及其耐药率,为预防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6例VAP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病原茵及其主要抗生素耐药率的检测。结果VAP患者的病原茵以铜绿假单孢茵、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其耐药率的药物排位与我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组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细菌耐药率均高于监测结果。结论预防性护理对于切断VAP感染途径和减少感染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口咽部护理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咽部细菌定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致病因素,护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加强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但气囊上滞留物并不是引起VAP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CU护理人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认知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加强VAP护理教育和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江门市ICU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一般资料、VAP护理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结果 ICU护理人员VAP认知得分为(6.58±1.66)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历、职称和ICU工作年限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ICU护理人员VAP知识欠缺,应加强VAP知识培训和学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