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免切开胆总管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叶纤维化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左肝外叶切除,经左肝断面胆管行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时间145~295 min,术中出血240~750 m L,无输血.术后3~5 d左肝断面引流管均顺利拔除,无胆漏及腹腔内出血.1例胆总管有残余小结石,予以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成功取出结石.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5~9 d,2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残余结石.1例因胆总管结石较多不易取出及结石有嵌顿导致手术失败,而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论 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术中应用胆道镜在治疗肝左外叶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对23例肝左外叶为主的肝内胆管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检查及取石,其中9例病人合并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11例,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7例,合并肝左内叶结石3例。结果 23例病人均成功行腹腔镜下肝左外叶切除,并通过肝断面胆管经胆道镜对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检查、取石,9例病人通过胆道镜取出胆总管内结石,11例病人联合胆囊切除,3例病人通过胆道镜取出肝左内叶结石。所有病人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142~188 min,平均(157±27)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50 ml,平均(240±52)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3 d,平均(1.7±0.6)d;术后住院时间为7~13 d,平均(9.0±2.2)d。术后1例病人发生肝断面渗血,2例病人发生胆漏,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病人3~24个月,均未见结石残留及复发。结论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术中应用胆道镜治疗肝左外叶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疼痛轻、恢复快、残石率低的优势,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胆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左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6例左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断面取石术36例(观察组),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4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经肝断面胆道镜探査取石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行手术治疗的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经肝断面胆道镜探查取石术2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中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26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胆汁漏、膈下感染及胆管结石残余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6天的前体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有限的病例研究结果提示,腹腔镜经肝断面胆道镜探査取石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简化手术步骤,避免了胆管切开和T管引流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对2005年9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左肝内胆管及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施行手助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手术(10例)及开腹肝左外叶切除加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12例),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手助腹腔镜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状况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手助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手术在不延长手术时间、加重肝功破坏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肝叶切除并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为45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左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6~185 min,平均(145±47)min;术中出血量120~450 ml,平均(210±63)ml。术后4例发生胆漏。结论:腹腔镜左肝叶切除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2月至2011年2月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人352例,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胆总管探查术、肝左外叶切除、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肝左叶切除术、肝左叶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肝右后叶切除术、右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联合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分析术中应用胆道镜取石后不同部位的手术后残石率及术后胆道镜再取石后残石率。结果不伴有肝内胆管狭窄的单纯性左肝外和/或左肝内叶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78例,术后胆道镜取石后无结石残留;孤立性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左外叶切除、肝左叶切除或肝右后叶切除术119例,可获治愈性效果,无结石残留;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肝左叶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术、右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联合肝叶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后残石率及术后胆道镜再取石后残石率分别为9.5%、2.3%、14.6%、20.9%及4.8%、0%、6.3%、13.9%,总计352例病人术中应用胆道镜取石后残石率及术后胆道镜再取石后残石率分别为5.7%(20/352)、2.8%(10/352)。结论孤立性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可手术治愈结石病,不同部位的肝内胆管结石病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取石,可减少残石率,结合手术后的胆道镜取石,能更加显著降低残石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7月~2015年6月采用腹腔镜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36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11例,胆囊结石12例。采用腹腔镜肝左外叶或左半肝切除,均经左肝管残端插入电子胆道镜探查肝外胆管和右肝管,取出肝外胆管结石,缝合左肝断面胆管,不放置T管。结果 3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24例,左半肝切除12例,联合胆囊切除12例。手术时间130~180 min,平均148 min;术中出血量90~350 ml,平均190 ml。术后住院6~14 d,平均9 d。术后1例胆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后,胆总管内放置胆道支架减压引流,带引流管出院,术后28 d拔除引流管治愈。36例随访6~42个月,平均22个月,优30例,良6例,未见结石残留、复发。结论腹腔镜左肝切除、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取石,不放置T管,有利于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是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查腹腔镜切除肝左外叶联合术中胆道镜免T管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肝左外叶胆管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合并肝外胆管5例,合并胆囊结石6例。采用腹腔镜切除肝左外叶及胆囊,选择左肝管残端为胆道镜进入通道,探查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取出肝外胆管结石,缝合左肝断面胆管。结果全部病例得以成功实施,平均手术时间133.6min(110.0~185.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9.7ml(85.0~355.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1 d(5.0~9.0)d,术后1例病人出现左肝断面感染,并轻度胆汁漏,带引流管出院,术后28天拔除引流管治愈,平均术后随访时间28.1 m(9.0~48.0)m,未见结石残留、复发。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开展腹腔镜切除肝左外叶联合术中胆道镜免T管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免T管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放置T管的腹腔镜辅助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1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其中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胆囊结石5例。采用腹腔镜辅助规则肝切除,均经左肝管残端插入电子胆道镜肝外胆管取石和右肝管探查,不切开胆总管,不放置T管引流。结果 11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腹腔镜辅助肝左外叶切除5例,左半肝切除6例。手术时间110~150min,平均128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95ml。术后无并发症。术后住院5~10d,平均7d。11例随访2~16个月,平均7.6月,优10例,良1例,无结石残留、复发。结论 腹腔镜辅助左肝切除、经左肝管残端胆道镜取石,不放置T管,有利于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是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福田医院治疗的19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术式分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组(43例)、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CBDE)组(65例)和剖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OCBD)组(87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三组治疗前后CRP、PA、TBIL和ALT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均成功进行手术,LTCBDE组除手术时间比OCBD组长外,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明显少于LCBDE和OCBD组(P<0.001)。LTCBD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明显低于LCBDE组的15.4%和OCBD组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CRP、TBIL和ALT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而PA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LTCBDE组的降低和升高水平比其余两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安全及经济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男性44例、女性62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15.7)岁。106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伴或不伴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67例,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39例,对两组病例手术适应证、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胆总管一期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分别为(72.8±21.0)min、(2.8±1.9)d和(5.5±2.3)d,优于T管引流术组的(95.5±26.5)min、(5.7±1.4)d和(8.1±2.6)d(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两组分别为(1.9±0.8)d和(2.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肝衰竭、腹腔感染、胆管残余结石、胆道出血及穿孔,胆漏发生率T管引流术组(3例)高于胆总管一期缝合组(0例)(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病人明显受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经肝断面胆道探查替代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122例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的64例患者行左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对照组),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58例患者行左肝切除联合术中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2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2例患者中105例获随访,随访率为86.1%,随访期为2年,2组患者均无结石残留及复发。结论术中通过肝断面途径胆道探查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一种有效的方法,简化了操作程序,缩短了住院时间,有效避免胆总管切开和T管引流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两种方法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以评价经胆囊管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按胆道探查途径不同将28例胆石症患者分为胆囊管组(n=8)和胆总管切开组(n=20)。患者经B超和术中胆道造影或加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ERC)确诊。观察两组病例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全程跟踪随访。结果:胆总管切开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日、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胆囊管组(P>0.05)。胆囊管组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12.5%);胆总管切开组5例(25.0%),其中胆道并发症4例(20.0%),需要再次微创处理2例(10.0%),需再次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2例(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胆总管切开组明显高于胆囊管组(P<0.05)。随访两组患者均无胆管狭窄、急性胆管炎及急性胰腺炎发生和结石复发。结论:经胆囊管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充分体现了微创外科技术的优点,适于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其疗效优于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途径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管镜、扩张导管(逐级扩张导管、球囊导管)、T管支架(T形管+塑料胆管支架,LCDTS)治疗肝左外叶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7年9月间符合入选标准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腹腔镜下切除肝左外叶和探查胆总管17例,切除胆囊12例。胆管镜取石、逐级导管扩张左肝管和乳头并留置LCDTS 52.9% (9/17),逐级导管扩张左肝管和推挤左肝管结石出总管切口并留置LCDTS 23.5% (4/17),逐级导管联合球囊导管扩张左肝管并留置LCDTS 11.8%(2/17),因肝内胆管残石和狭窄扩张左肝管并留置LCDTS 11.8% (2/17)。术后残石2例(11.8%),胆汁漏1例(5.9%)。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再手术和死亡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7.6%(3/17)。 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CDTS治疗肝左外叶及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中行胆囊管入路一期缝合预防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应用腹腔镜胆囊管入路法行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34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以胆囊管为解剖学标志,顺利显露胆囊壶腹部、胆囊管及胆总管,以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为胆总管探查入路,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并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中未发生血管、胆管损伤,术后随访8~24月,未发现胆管狭窄。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及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胆囊管入路法,通过胆囊管与胆总管移行区行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可有效避免胆道损伤及胆管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械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5),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械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开腹胆道探查器械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具有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应用范围广,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87例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成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LCBDE,n=112)组和开腹胆总管取石探查术(OCBDE,n=75)组,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血液学检查项目等)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范围)表示,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短期及长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以构成比行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CBDE组术中出血量[100 ml(60~200 ml)]及术后住院时间(5.2±2.6)d都少于OCBDE组200(90~450),P0.001)和(9.7±3.1)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短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胆总管损伤和狭窄。结论胆总管结石伴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B级)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探查术是安全可行的;跟开腹手术相比,其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手术器械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D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3例胆管结石患者的LCDE手术中,应用胆道镜检查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及数量,以开腹胆道手术器械进行胆道探查及取石。结果:13例LCDE手术以开腹胆道手术器械进行胆道探查、取石均获成功,无1例中转手术,无1例胆管残石发生。结论:应用开腹胆道手术器械进行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具有技术要求低、操作方便、效果好及成本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避免胆总管结石误探和漏探,分析腹腔镜胆管造影在胆管探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完成的2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LC)、胆总管探查术(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腹腔镜术中胆管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的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