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就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药动学、药效学和临床事件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春光  任淑珍 《安徽医药》2016,20(10):1817-1822
氯吡格雷是一种临床疗效良好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受多种因素影响,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其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合并用药是其主要临床因素之一。该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或合并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后,发生不良预后是否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对氯吡格雷在临床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一定的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和综合分析。结果: 各研究间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的设计、使用的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各检测方法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定义不同等,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中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相关的可能临床因素包括患者的性别、合并疾病、合并用药、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相关的可能分子机制包括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PTGS1和PLA2)和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ABCB1、CYP2C19、CYP3A4、CYP3A5和P2Y12)。结论: 临床医生可以从临床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两方面评估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的风险,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防和治疗动脉血栓的基石。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血管病的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但研究发现,大约有11%~44%患者对氯吡咯雷表现为低反应甚至无反应,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而导致此种抵抗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氯吡格雷给药剂量不足,个体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其主要对策有提高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联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和采用新型药物等。  相似文献   

5.
氯吡格雷作为一种疗效良好的抗血小板处方药,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血管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但是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认为氯吡格雷抵抗受多种因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合并用药是主要临床因素之一。本文对冠心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后服用氯吡格雷或合并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后,发生不良预后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氯吡格雷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多态性特点及其在脑梗死患者个体化给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就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内科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1次/d,用药后均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药物基因检测,结合患者的一般信息对3种药物基因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选择个体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90d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在139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中代谢、慢代谢的患者有83例,阿司匹林高抵抗的患者有52例,西洛他唑弱代谢型的患者有9例,其中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比例最高,达59.71%。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糖尿病为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则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均按基因检测的结果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90d均未出现新发的脑血管事件。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药物代谢酶系统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患者主要临床资料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或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5例,根据围手术期应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抵抗组。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资料,分析基因水平及临床水平各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及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影响。结果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5例,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基因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OR=1.236,95%CI:0.273~5.599,P=0.049)。结论 CYP2C19基因型在基因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临床水平资料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CYP2C19未突变的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治疗。氯吡格雷基因多态性测定与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不一致,TEG示:氯吡格雷抑制率25.2%,MADP 57 mm。氯吡格雷治疗基因预测示:CYP2C19*2 GG,CYP2C19*3 GG,CYP2C19*17 CC,ABCB1 3435 TT,PON1 576 AA,结论为氯吡格雷抵抗低风险。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临床药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同时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建议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无心血管不良事件、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为患者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用药教育,保证了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陈艳  张秀芹  黄红林  毕津莲 《中国药房》2013,(48):4603-4605
目的:为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和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最新相关文献,对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研究可用于心血管事件的个体预防和发病机制探索。PON1是氯吡格雷生物活化的关键酶,PON1基因Q192R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调控PON1的活性;且PON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不同种族人群、不同试验方法及样本量的限制都会干扰两者的相关性,因此应在试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样本量;对不同种族人群的研究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减少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两者的相关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间的临床关系,以期为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用药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进行CYP2C19基因型测定并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按基因型分为慢代谢组、中等代谢组及快代谢组,每组40例。入院当天给予患者过量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阿司匹林,之后按规律常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于第1天和第7天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根据结果筛选出抗氯吡格雷患者,加大氯吡格雷用量后7 d再次测定患者ADP抑制率,并进行前后差异比对。结果与服用前相比,服用氯吡格雷7 d后3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其中快代谢型患者显著优于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者(P<0.05)。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增加药物剂量后7 d,ADP抑制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适时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对于指导选用药物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仅通过基因分型还无法完全预测氯吡格雷的给药剂量,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单纯增加氯吡格雷剂量不能同时达到提高血小板抑制率的效果,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细菌耐药监测研究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是造成细菌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细菌耐药监测是了解细菌耐药机制、细菌耐药发展趋势及细菌耐药与抗生素应用关系等知识的大门.在耐药监测有多种类型:不同的主办者、不同的规模以及不同的监测对象.在耐药监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可谓重中之重.本文简介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些监测项目及其特点.但耐药监测尚存在一定问题,如多个单位参加的细菌耐药监测,存在方法标准化和实验室标准化不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前,喹诺酮类药物(nuoroquinolones,FQs)是临床最常用的人工合成抗茵药物;但是,在抗茵药的选择压力下,临床常见致病菌对FQs耐药问题目渐严重。利用PubMed和CNKI两大数据库平台,检索2011—2012年期间发表的FQs耐药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有效对策的文献,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有效防控FQs耐药性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Pharmaceutical biology》2013,51(2):185-191
Abstract

Context: Murraya paniculata (Linn) JACK (Rutaceae) is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flammation, and microbial disorders.

Objective: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polyphenol composition and antimicrobial and acute toxic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hydroethanolic extract of M. paniculata leaves (EEMp).

Materials and methods: Chemical composi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Folin–Ciocalteu and AlCl3 assays and by HPLC-DAD. Antibacterial and modulatory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the microdilution method. Toxicity was assessed with a single dose of EEMp administered orally at doses of 2000 and 5000?mg/kg body weight/day in male and female Swiss mice.

Results: Total phenolic content of the EEMp samples varied from 66.5 to 396.8?mg gallic acid equivalent/g of extract and flavonoid content varied from 0.3 to 31.1?mg quercetin equivalent/g of extrac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identified by HPLC-DAD assay was ellagic acid. The results of oral acute toxicity showed no mortality, changes in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or CNS and ANS toxicities in rats. Bi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glucose and 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 activity and reduction in triglycerides and cholesterol for 5000 and 2000?mg/kg doses,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microscopic changes. EEMp showed essentially no antimicrobial activity, but when aminoglycosides were combined with EEMp their MIC was reduced.

Conclusions: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acute toxicity assay, but they had no clinical releva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 paniculata could be used as a source of natural products with antibacterial resistance-modifying activity, with lower toxicity.  相似文献   

14.
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阻碍DNA复制,发挥广谱抗菌作用。但该类药物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耐药菌株频现。本文综述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人体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在人体正常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BCRP在人体正常组织和乳腺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结果研究发现BCRP mRNA在胎盘和肝脏组织中表达较高,在结肠、小肠、胃、乳腺和肾脏组织中表达较低,在胰腺、脾脏、外周血白细胞和卵巢组织中检测不到.20例乳腺癌中有5例(25%)BCRP阳性表达,而20例胃癌中BCRP均未表达.结论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在人体的一些正常组织和乳腺癌中具有表达,其作用可能与该组织的外排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胰岛素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9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确诊后给予氯吡格雷维持量75mg/d。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采集静脉血,以测定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并于服药后第4天再次抽血测定血小板的Ⅱb/Ⅲa的阳性表达率,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用药后GPⅡb/Ⅲa值升高〉1.40。同时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基础血小板的聚集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90例患者中产生氯吡格雷抵抗19例(氯吡格雷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的基础血小板的聚集率、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基础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约为21.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并非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胰岛素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10):1225-1243
This study examined selected communication, social,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se substances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alcohol and other drugs. The largest effects involved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For alcohol, students knew more strategies for resisting offers, had more ability to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alcohol offerers,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simple offers, and were more likely to be able to resist them. Social,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 effects were more moderate, showing less perception of risk for alcohol, more pressure to use, more difficulty refusing, and greater, and more frequent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8.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性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谱广,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阻断拓扑酶的生理功能继而干扰细菌的复制,从而起到抗菌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其广泛应用,近年来此类药物的耐药现象严重,且机制多样。综述了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肿瘤多药耐药(MDR)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MDR的机制有多种,其中外排型转运体的过表达是导致MDR的主要机制,因此研究外排型转运体介导的肿瘤MDR机制和发现可以逆转肿瘤MDR的抑制剂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就目前研究的3种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介导的MDR及逆转MDR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肿瘤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