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与结直肠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结直肠癌组47例及经全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轻度慢性炎性反应的对照组30例,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以及^14C尿素呼气试验和/或快速尿素酶试验,三者中至少两项阳性为存在Hp感染;入选者均用ELISA法检测其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Hp感染率[61.7%(29/47)]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P〈0.05);其中远侧结直肠癌患者较对照组及结直肠癌组的女性患者较对照组的女性患者均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血清胃泌素水平[(139.7±531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89.5±26.1)ng/L](P〈0.01);其中以远侧结直肠癌患者为著。结论高Hp感染率及其引发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H.pylori感染被认为与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交织形成炎症相关的癌发生模式(inflammation-related carcinogenesis)。目前有关H.pylori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胃炎──癌前病变──癌变的癌发生模式的组织形态学、癌变形成分子机制的生物化学及H.pylori诱发癌变的动物模型等几个方面。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最先证实了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在胃癌的高发区中,H.pylori的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发区,而包括亚洲、欧洲、北美、南美几乎… 相似文献
3.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腺癌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贲门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贲门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快速尿素酶法,PCR-Hp-DNA,改良Giemsa染色技术检测50例慢性贲门炎,17例贲门肠上皮化生及46例贲门癌的癌灶,癌旁及相应的手术残端黏膜组织中的Hp,以30例正常人胃黏膜为对照,结果:(1)贲门癌癌灶,癌旁、相应手术残端黏膜及贲门炎,肠化生组Hp检出率分别为58.7%,71.7%、63.0%、60.0%和64.7%,比对照组16.7%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性意义(P<0.001);(2)癌灶Hp检出率较癌旁及相应胃窦中的Hp感染略低,但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3)Hp感染与贲门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贲门Hp感染与贲门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以人类为唯一天然宿主的微需氧、革兰阴性螺旋形杆菌。本文旨在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内酸碱环境的改变对HP在胃内定植感染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1997年 5月至 1998年 3月 ,我院收治胃癌患者 34例。其中男 2 3例 ,女 11例 ,年龄 36~ 72岁 ,平均年龄 5 2 4岁。全部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术 (远端胃切除 ) ,其中行毕Ⅰ式 14例 ,毕Ⅱ式 2 0例 ,病理学诊断均为胃窦部腺癌。胃液标本分别于手术前、术后第 3d和术后 1个月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胃液 15ml置无菌容器中…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胆石成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roli,Hp)与胃炎、胃溃疡、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性幽门螺杆菌淋巴瘤(MALT)等的关系已经得到公认,但Hp与胆石成因的研究鲜为人知且存在争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我们自2001年6~12月对收治的胆囊结石病人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Hp与胆石成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胆管癌中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对80例手术切除的胆管癌标本及30例对照标本进行HP检测,对所有阳性结果用PCR方法进一步检测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Cag 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三个基因亚型sla、m1和m2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法或Fisher精确计算法,应用多元Logistic分析模型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80例胆管癌中HP阳性检出率(71%),显著高于对照组(20%)(x2=23.418,P<0.05);57例HP阳性胆管癌中CagA、VacA sla、VacA m1和VacA m2阳性分别为30例、40例、5例和43例;HP的感染与肿瘤的位置相关(x2=27.580,P<0.05),与肿瘤的分期无关(x2=1.204,P=0.54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阳性的患者发生胆管癌的可能性为阴性者的10倍之多( OR=10.53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P的感染(HR =8.105,P=0.032)、TNM分期(Ⅱ/Ⅲ期HR =9.141,P=0.040,Ⅳ期HR=29.071,P=0.040)、手术根治情况(HR =9.531,P=0.015)均为胆管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寿命表分析显示HP的感染对胆管癌术后生存时间存在影响(u=10.074,P=0.002),HP感染阳性的中位数生存时间较HP阴性者短7.25个月.结论 胆管癌患者中可能存在HP的感染,其感染的主要基因型为VacA sla/m2型;HP的感染与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对胆管癌预后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胆囊切除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研究组为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 111例 ,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无胆囊结石的患者 5 77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行13 C呼气试验 ,以检查胃内活动性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比较胆囊结石组和对照组人群Hp感染率。胆囊结石组中Hp阳性患者术后均行一疗程根治Hp治疗 ,随访 3~ 6个月。结果 胆囊结石组Hp感染率为 4 5 .9% ,对照组Hp感染率为 2 7.4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 .0 1) ;胆囊切除术后Hp阳性患者根治Hp治疗后随访 3~ 6个月 ,均未见明显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等症状。结论 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Hp感染率较高 ,Hp可能是引起“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因素之一 ,胆囊切除术后积极根治Hp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炎与尿素酶表达程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表达程度与相关胃炎的相互关系,方法: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的病人350例,内镜直视下在病变明显处取活检2块,分别检查病变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尿素酶表达程度,对全体病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尿素酶表达程度相关。41-50岁组呈现为病变多样期及尿素酶表达高峰期,其前后年龄组病变表现为与尿素酶表达相关的萎缩和增生性病变。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病变呈现为由单纯到复杂,由糜烂、溃疡到增生,隆起的变化规律,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程度表达并不影响这一规律。但可使短时间的病变复杂化。胃黏膜受该菌的定植及机体免疫反应引发的病变可能是更重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启动子166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青岛地区人群胃癌的发病率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分析来自青岛地区人群胃癌、萎缩性胃炎及对照组患者中CTLA-4-1661A/G基因多态性的分布。Hp检测采用病理学诊断。结果:1)胃癌组启动子1661位AG+GG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携带A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提高2.63倍。2)以AA基因型并HP阴性者为对照,AG+GG基因型并Hp阴性个体、AA基因型并Hp阳性、AG+GG基因型并Hp阳性个体胃癌患病风险增高,其中AG+GG基因型并Hp阳性个体的患病风险显著增高,为对照组的4.04倍(P=0.008)。结论:CTAL-4-166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与复发性15腔溃疡(ROU)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医学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HP与ROU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文献中研究对象均分为ROU组和非ROU组,ROU组又分为重型和轻型ROU。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2月。2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研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然后采用Revman5.2.1软件对提取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涉及1496例患者,其中ROU患者759例,非ROU患者737例。ROU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O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48%;OR:2.18;95%CI:1.54~3.08;P合并〈0.00001);重型ROU组HP阳性率显著高于轻型ROU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0%;OR:0.23;95%CI:0.06~0.84;P合并=0.03)。结论:HP感染与ROU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为其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细胞胀亡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胞胀亡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技术对64例结直肠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MVD进行检测。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细胞胀亡;结直肠癌组织中胀亡指数(oncosisindex,OI)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F=85902,P<0005);淋巴结转移组OI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20630,P<005);MVD在淋巴结转移组高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组低表达(t=32733,P<0005)。MVD高表达组的OI低于低表达组(t=24108,P<001)。结论细胞胀亡和MVD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细胞膜磷脂组分含量变化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膜磷脂变化对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检测48例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al,PI)、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对比分析不同膜磷脂组分含量变化与癌原发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结果48例结直肠癌患者癌旁肠黏膜、原发灶、肝转移灶中细胞膜磷脂PI含量分别为(0.92±0.12)mg/g、(1.57±0.14)mg/g、(1.54±0.15)mg/g;PC含量分别为:(56.47±5.33)mg/g、(108.57±6.37)mg/g、(116.35±6.85)mg/g。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I、PC含量明显高于癌旁肠黏膜组织(F=363.10、870.10,P<0.01)。3种组织中PE含量分别为(18.23±3.56)mg/g、(42.02±4.33)mg/g、(79.51±5.52)mg/g,肝转移灶中PE含量显著高于原发灶和癌旁组织(F=1149.63,P<0.01)。不同大小的癌原发灶4种膜磷脂组分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011、0.026、0.305、1.483;P>0.05)。结论细胞膜磷脂变化对结直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可能有重要影响。PI、PC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PE含量升高与结直肠癌肝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的毒素相关蛋白基因与胃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具有cagA基因的幽门螺杆菌 (Hp)菌株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 3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30例胃癌患者的胃窦部活检组织进行cagA基因的测定。结果cagA基因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 33% ,在胃癌的检出率为 80 % ,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cagA基因在弥漫性胃癌中的检出率为 33% ,在肠型胃癌中的检出率为 92 % ,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具有cagA基因的Hp菌株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中与肠型胃癌发生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易侵犯胃黏膜的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可刺激体内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调控骨的吸收或转化,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骨质疏松。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可能引起血清雌激素、维生素B。:等的降低,后两者可能是影响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及治疗可能与骨质疏松相关,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PPI)的应用可能会影响肠道钙的吸收,降低血钙以及增加骨折风险,胃切除术可能导致骨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