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X3CR1-V249I、T280M与冠心病(CAD)的关联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以得到CX3CR1-V249I、T280M与CAD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 合并V249I、T280M与CAD关联的OR值,同时进行文献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对于V249I,共纳入病例1 551人,对照1 804人,I型相对于V型合并OR=0.85(95%CI=0.67~1.08,P>0.05);对于T280M,共纳入病例1 555人,对照1 801人,M型相对于T型合并OR=0.82(95%CI=0.70~0.96,P<0.05).结论 T280M为CAD的保护性因素,V249I与CAD的发生无关联.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whether CX3CR1 V249I and T280M are associated with CAD. Methods Databas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cluding PUBMED, EMbase, were searched to get the case-control studie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249I, T280M and CAD. Results Six studies were reviewed. The pooled OR of V249I compared to wild type allele was OR =0. 85(95% CI =0. 67 ~ 1. 08,P >0. 05). The pooled OR of T280M compared to wild type allele was OR =0. 82(95% CI =0. 70 ~ 0. 96, P < 0. 05). Conclusion The T280M is a protective factor of CAD, while the V249I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A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在湖南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国内外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150名湖南汉族健康体检者进行CX3CR1基因多态性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国内外多个民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湖南汉族人群V249I基因位点有VV和VI两种基因型,以VV基因型为主,没有II基因型,其中VV基因型频率为88%,VI基因型频率为12%,V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和6%;T280M基因位点有TT和TM两种基因型,以TT基因型为主,没有II基因型,其中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3%,TM基因型频率为4.7%,T和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7%和2.3%。结论湖南汉族CX3CR1基因V249I以VV基因型为主,缺少II和MM基因型,湖南汉族、新疆汉族、景族和傣族都缺少II基因型,T280M以TT基因型为主,缺少MM基因型,湖南汉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维吾尔族人群和欧美人群存在较大差异,与国内景族、傣族、新疆汉族和日本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基因多态性在湖南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国内外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对150名湖南汉族健康体检者进行CX3CR1基因多态性检测,计算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与国内外多个民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湖南汉族人群V249I基因位点有VV和Ⅵ两种基因型,以VV基因型为主,没有II基因型,其中VV基因型频率为88%,VI基因型频率为12%,V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和6%;T280M基因位点有TT和TM两种基因型,以TT基因型为主,没有Ⅱ基因型,其中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5.3%,TM基因型频率为4.7%,T和M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7.7%和2.3%.结论 湖南汉族CX3CRl基因V249I以VV基因型为主,缺少Ⅱ和MM基因型,湖南汉族、新疆汉族、景族和傣族都缺少Ⅱ基因型,T280M以TT基因型为主,缺少MM基因型,湖南汉族CX3CR1基因多态性分布与维吾尔族人群和欧美人群存在较大差异,与国内景族、傣族、新疆汉族和日本人群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HIV-1感染相关的等位基因CX3CR1的单核苷酸多态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以101例傣族人群和113例景颇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方法,研究CX3CR1基因序列中249和280位点碱基是否发生突变,并对其群体分布、性别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国傣族人群中I249和M280突变基因频率分别为0.0495和0.0297;中国景颇族人群中I249和M280突变基因频率分别为0.0530和0.0221.结论中国云南傣族、景颇族人群存在CX3CR1基因序列中249和280位点突变,突变频率与国内外各种族相比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实验为国内首次对我国傣族、景颇族人群的HIV-1感染协同受体基因CX3CR1进行收集和分析,这在傣族、景颇族人群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基因-318T/C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23年3月前发表有关CTLA-4基因-318T/C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宫颈癌之间关系的研究,OR值和95%CI作为评价指标,采用State11.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1497例和对照组18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TLA-4基因-318T/C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宫颈癌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T vs C OR=1.59,95%CI:1.37~1.83;TC vs CC OR=1.57,95%CI:1.33~1.86;TT vs CC OR=3.53,95%CI:1.86~6.69;TT vs TC+CC OR=3.13,95%CI:1.65~5.93;TT+TC vs CC OR=1.64,95%CI:1.39~1.93),根据研究人群来源地区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发现CTLA-4基因-318T/C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宫颈癌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与印度和伊朗妇女不存在显著关联。结论 CTLA-4基因-318T/C位点多态性与亚洲人群宫颈癌之间存在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JB2基因p.V37I变异及类型与耳聋致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4月23日的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及维普等数据库, 查找关于GJB2基因c.109G>A(p.V37I)变异及复合其他位点变异与耳聋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报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的研究, 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必要时做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英文17篇, 中文5篇), 耳聋组7455例, 对照组10 464例。荟萃分析结果提示GJB2等位基因c.109G>A(p.V37I)变异与耳聋致病风险显著相关(OR: 3.56, 95%CI: 2.31-5.47,P<0.001)。按GJB2基因p.V37I变异的类型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p.V37I(109G>A)纯合变异(OR: 11.36, 95%CI: 5.93-21.74,P<0.001)、复合杂合截短变异(OR: 9.27, 95%CI: 3.9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nonreceptor 22,PTPN22)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TB)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JFD、CBM、CNKI、VIP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3年3月1日,收集关于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初步筛查出10篇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者分别对相关文献进行选择,以及资料进行提取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和Statal 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个病例-对照研究最终被纳入,其中病例组851例,对照组976例。在本研究的3种遗传模型中,纳入的结果同质性均较好。Meta分析结果在各遗传模型中显示,PTPN22 1858C/T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型:CT+TT vs CC:OR=0.39,95%CI 0.23~0.67;共显性遗传模型:CT vs CC:OR=0.39,95%CI 0.23~0.67;T vs C:OR=0....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荟萃分析方法评价toll样受体(TLR)4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 方法 检索在2007年2月前在PubMed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中英文献.用RevMan 4.2对纳入文献进行荟萃分析,评价合并效应量、功效、异质性及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4篇有关Asp299Gly多态位点和3篇Thr399Ile多态位点的病例对照研究.未发现异质性及发表偏倚,合并后功效在80%左右.Asp299Gly位点合并效应量OR=0.94(95%CI:0.66~1.35),Thr399Ile位点合并效应量OR=1.08(95%CI:0.70~1.65). 结论 TLR4基因不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词主要包括"骨水泥成形术""椎体成形术""再骨折""vertebroplasty""kyphoplasty""refracture"等,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使用NOS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后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9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3 678例,其中病例组523例,对照组3 155例;通过Meta分析认为PVP/PKP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较低[OR=5.57(95%CI:4.08,7.59)]、术前椎体陈旧性骨折数量过多(≥2)[OR=2.38(95%CI:1.14,4.96)]、椎体骨折数量过多(≥2)[OR=5.78 (95%CI:4.30,7.76)]、术后未行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4(95%CI:1.79,7.80)]、高龄[OR=3.51(95%CI:2.72,4.52)]、低BMI[OR=1.57(95%CI:1.17,2.10)]、骨水泥过量[OR=3.92(95%CI:2.39,6.45)]、手术椎体数量过多(≥2)[OR=5.01(95%CI:3.08,8.17)]、伤椎高度过度恢复[OR=2.66(95%CI:1.78,3.97)]、术后椎体后凸角过大[OR=3.55(95%CI:2.41,5.22)]、骨水泥渗漏[OR=4.79(95%CI:3.25,7.05)]。结论 PVP/PKP后邻近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做好术前评估及术后预防,以避免PVP/PKP后邻椎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女性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联性,及地域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对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已发表文献,在按照既定的标准进一步筛选后,将25篇文献纳入本次研究,进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间的病例对照研究,及该基因在复发性流产人群中的地域性特点分析。结果对所纳入的25篇文献中共包括复发性流产患者1974人,正常对照1959人进行统计合并后结果显示,TT和CT基因型的女性其发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是CC基因型者的2.68倍和1.50倍,即OR值分别为2.68[95%CI(2.24,3.20)]、1.50[95%CI(1.29,1.72)];TT或CT基因型的女性其发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是CC型者的1.80倍[95%CI(1.58,2.05)];T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复发性流产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70倍[95%CI(1.55,1.86)]。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由南向北,女性的TT基因型频率逐渐上升,且华南地区女性TT基因型及T基因频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结论 MTHFR基因是中国女性复发性流产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且北方女性的复发性流产风险显著高于南方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rs798766 C>T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联进行Meta分析.方法 在Pubmed与百度学术数据库中检索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研究基本情况,提取或计算T等位基因比值比ORCT+TT vs.CC及其95 %可信区间,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病例对照研究,涉及10 647名膀胱癌患者与53 588名健康对照.Meta分析有显著异质性(I2=75 %,P<0.1),合并结果为1.34[1.19,1.5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与白人的合并结果无显著差异(χ2=0.65,P=0.42).漏斗图对称,无发表偏倚.结论 rs798766 C>T多态性增加膀胱癌易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MP-9 R279Q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获取2012年1月1日以前发表的MMP-9 R279Q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及95%CI为效应指标,在纯合子比较模型、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中采用固定效应方法进行合并分析, 并进行偏倚评估,应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5篇,在MMP-9 R279Q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比较模型中合并OR值为0.925 (95% CI = 0.847-1.009),纯合子比较模型合并OR值为0.866 (95% CI = 0.713-1.052),显性模型合并OR值为0.909 (95% CI = 0.809-1.020),隐性模型合并OR值为0.902 (95% CI = 0.750-1.086)。结论 MMP-9 R279Q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冠心病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71例宫颈癌患者和68例健康人BRCA1 871 C〉T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上述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无差异。结果 BRCA1 871T/T,C/T,C/T+T/T基因型相对于C/C基因型显著降低了宫颈癌发生的风险(C/T:OR(95%CI)=0.29(0.13-0.68),T/T:OR(95%CI)=0.29(0.12-0.69),C/T+T/T:OR(95%CI)=0.29(0.14-0.61);结论 BRCA1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密切相关,BRCA1 871C〉T降低了宫颈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miR-146a rs2910164 与T2DM相关性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在Pubmed、EMBASE、以及CNKI、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获取相关数据,使用Stata1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499篇,最终有4篇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病例组共2069人,对照组1950人.结果显示rs2910164的基因位点及各遗传模型与T2DM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以种族进行分层分析,在各遗传模型中纯合子模型及隐性模型提示与白种人T2DM有关,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OR=1.79 95% CI 1.07~3.00, PH=0.216;GG+GC/CC:OR=1.80 95% CI 1.09~2.97, PH=0.314).在敏感性分析中去除Wang等人的研究,此基因位点及纯合子模型与T2DM有关,也提示增加T2DM的发病风险(G/C:OR=1.32 95% CI 1.05~1.67, PH =0.104;GG/CC:OR=1.97 95% CI 1.49~2.61, PH=0.420).结论 miR-146a rs2910164可能增加T2DM的患病风险,但仍需纳入更多高质量、更多不同种族的文献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起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1年12月,并且对重要文献的参考文献采取手工回溯检索.获取VEGF与CHD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和传递不平衡检验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6篇文献共10项独立研究纳入分析,漏斗图检验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 VEGF C-2578A和G-1154A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DiGeorge综合征患者的CHD易感性,OR分别为1.40(95%CI:1.04~1.16)和1.87(95%CI:1.27~2.75);G-634C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显著增加普通病例的CHD易感性,OR=1.29,95%CI:1.02~1.62.② G-1154A位点(AA+AG)为DiGeorge综合征患者合并CHD的危险因素,OR=2.10,95%CI:1.32~3.34.③单倍型AAG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中显著增加CHD易感性,OR=1.82,95%CI:1.31~2.54;单倍型CGC显著降低普通病例CHD风险的保护作用,OR=0.79,95%CI:0.63~0.99.结论 VEGF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单倍型多态性与CHD易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在DiGeorge综合征患者与普通患者间存在差异;在不伴DiGeorge综合征的人群中,特定单倍型(CGC)则有显著降低CHD风险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探讨IL-23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系统检索PubMed、FMJS、CNKI及万方数据库有关IL-23R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Reve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IL-23R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文献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IL-23Rrs1004819(OR=1.02,95%CI:0.90~1.14)、rs11209032(OR=0.91,95%CI:0.74~1.11)、rs1343151(OR=0.80,95%CI:0.59~1.08)和rs10889677(OR=0.95,95%CI:0.83~1.09)与强直性脊柱炎无显著关联,rs10489629(OR=0.78,95%CI:0.64~0.95)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保护性因素。可见部分IL-23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AS易感性无关联,需要进一步探索与中国人群AS易感性相关的其他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相关不良事件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Proquest、ScienceDirect、PsycINFO数据库及未发表的研究报告和灰色文献中有关MBSR和MBCT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期刊,检索时限截止到2022年6月1日。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95%CI)值。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含2 841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MBSR或MBCT干预组和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R=2.48,95%CI=1.09~1.61;P<0.05);使用的正念干预方法(单独使用MBSR,OR=9.04,95%CI=5.34~15.30)、参与者合并基础疾病(合并精神疾病,OR=1.49,95%CI=1.12~1.97;合并躯体疾病,OR=8.65,95%CI=5.17~14.45)、练习强度(每次>2 h, OR=1.43,95%CI=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592A/C位点多态性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搜集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文献经筛选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最后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16篇文献纳入研究,包括结核病患者(病例组)4 11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 441例。Meta分析显示,在各个遗传模型中,IL-10-592A/C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总体发病风险关系不大。对纳入研究以世界各洲为分层因素进行分析,在亚洲人群中等位基因A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等位基因C者(OR=1.26,95%CI=1.08-1.28,P0.05);纯合子基因型AA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纯合子基因型CC者(OR=1.50,95%CI=1.07-2.12,P0.05);纯合子基因型AA者结核病发病率高于AC+CC基因型者(OR=1.33,95%CI=1.10-1.62,P0.05)。经Begg’s与Egger’s检验,纳入的所有研究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IL-10-592A/C基因多态性中等位基因A可能与亚洲人群结核病易感性风险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至2015年1月的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及PubMed、Web of Knowledge、EMbase等英文相关数据库,纳入国内中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5.2统计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各影响因素合并比值比(OR)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文献10篇,均为横断面研究。有效总体样本量为31324例。合并OR值(95%CI)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感到孤独(OR=2.842,95%CI:2.092~3.861),网络过度使用(OR=1.848,95%CI:1.396~2.445),受到排挤和欺侮(OR=1.805,95%CI:1.343~2.425),抑郁(OR=1.711,95%CI:1.371~2.136)。结论:与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感到孤独、网络过度使用、受到排挤和欺侮以及抑郁等,因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自杀危机干预应围绕这些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非T2DM患者血清C1q/TNF相关蛋白(CTRP)1和CTRP7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的关系。方法:选取138例受试者,分为对照组(无T2DM和CAD;n=40)、T2DM组(有T2DM,无CAD;n=30)、CAD组(有CAD,无T2DM;n=40)和CAD+T2DM组(有CAD合并T2DM;n=28),采用ELISA法检测这些受试者血清CTRP1和CTRP7的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AD组及CAD+T2DM组血清CTRP1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CAD组、T2DM组及CAD+T2DM组血清CTRP7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2)血清CTRP1水平升高是CAD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1.136;95%置信区间(CI):1.010~1.278;P=0.034];性别、高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也与CAD相关。血清CTRP7水平降低是T2DM的危险因素(OR=0.984;95%CI:0.969~0.999;P=0.038);性别、高血压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也与T2DM相关。血清CTRP1水平升高是CAD+T2DM的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5~1.203;P=0.040);高血压也是CAD+T2DM的危险因素。(3)在CAD组中,血清CTRP1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0(95%CI:0.580~0.760;P=0.001),血清CTRP7对CAD无诊断价值;在T2DM组中,血清CTRP1和CTRP7均有诊断价值,其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07(95%CI:0.505~0.710;P=0.032)和0.665(95%CI:0.574~0.756;P=0.001);在CAD+T2DM组中,血清CTRP1和CTRP7均有诊断价值,其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666(95%CI:0.552~0.781;P=0.007)和0.632(95%CI:0.517~0.747;P=0.032)。结论:血清CTRP1水平的升高和CTRP7水平的降低与T2DM和CAD风险的增加有关。血清CTRP1水平升高是CAD和CAD+T2DM的危险因素;血清CTRP7水平降低是T2DM的危险因素。血清CTRP1对CAD、T2DM和CAD+T2DM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清CTRP7对T2DM和CAD+T2DM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