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肝脏囊性病变 (囊肿≥ 4cm )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 1983~ 2 0 0 3年我院外科治疗肝脏囊性病变的病因、外科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肝脏囊性病变病人 64例 ,其中单纯性肝囊肿 5 7例 ,肝棘球蚴病 4例 ,肝胆管囊腺瘤 2例 ,肝胆管囊腺癌 1例。囊肿平均直径为 10 .4cm。 16例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 ,术后所有病人囊肿复发。 5 2例单纯性肝囊肿病人施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 2 8例剖腹行囊肿去顶术 ,6例术后复发 ;18例腹腔镜辅助下手术 ,2例术后复发 ;囊肿切除术 2例 ,肝叶或肝部分切除术 4例。 4例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 ,无复发。 2例肝胆管囊腺瘤和 1例肝胆管囊腺癌 ,均行肝叶切除术。结论 巨大 (≥ 4cm)、有临床症状的单纯性肝囊肿行经皮囊肿穿刺抽液术均复发 ;囊肿去顶术复发率低 ,腹腔镜辅助下手术较剖腹手术创伤小。肝棘球蚴病行包虫囊肿内囊摘除术是有效的 ,复发率低。肝胆管囊腺瘤可能恶变 ,应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单中心仅表现于泌尿系统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23例泌尿系统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肾脏细粒棘球蚴病19例,肾盂细粒棘球蚴病1例,膀胱细粒棘球蚴病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细粒棘球蚴病。术前明确诊断者17例,误诊者6例,其中误诊为肾囊肿3例、肾上腺囊肿1例、胰腺囊肿1例、囊性肾癌1例;23例患者中,18例患者术后均给予阿苯达唑片10~15 mg/(kg·d)口服,持续1~9月,其余5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术后未服用阿苯达唑片;平均随访14个月(1~24个月,3例失访),19例患者均无复发,1例术后未服用阿苯达唑患者术后7个月原位复发,予该药口服9个月后,影像学达到临床治愈。结论西藏地区是细粒棘球蚴病的高发区,仅表现于泌尿系统细粒棘球蚴病临床少见。特别是病灶较小、影像学检查特征不典型时容易误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eoccosis of liver),是犬绦虫(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蚴)寄生在肝脏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系由细粒棘球蚴,多房性棘球蚴或泡状棘球蚴所引起。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细粒棘球蚴所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肝包虫囊肿),另一种是由多房性或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又称滤泡型肝包虫病)。  相似文献   

4.
根治性切除是肝泡状棘球蚴病 (肝泡球蚴病 )的有效方法 ,而早期诊断和彻底切除是取得根治的最好方法。但由于症状轻微 ,多数病人就诊时间偏晚 ,已发生广泛肝浸润及转移 ,大多只能行姑息性切除。加之肝泡球蚴术后复发 ,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我科采取手术后综合性治疗 ,可改善全身状况 ,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提高了治疗效果。临床资料1974~ 2 0 0 3年我院手术治疗肝泡球蚴病 6 8例 ,根治性半肝切除术占 2 0 5 9% (14 /6 8) ,肝右三叶切除 10 2 9% (7/6 8) ,肝左三叶切除 7 35 % (5 /6 8) ,姑息性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肿块切除 36 75 % (2 5 …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四川省甘孜县2018年肝棘球蚴病患者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11例患者,记录所有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所有纳入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并记录肝泡型包虫病包块位置、数量、性质、及横径和纵径情况。结果 2018年四川省甘孜县肝棘球蚴病新发病例811例,患病率为4.6%(811/17 650),达通玛片区更是高达17.8%(572/3 212);患者年龄6~92岁、(44.8±16.6)岁;藏族(98.5%)、牧民(71.8%)和文盲(83.5%)患者占明显多数。病灶以右肝(84.2%)、单发(91.4%)居多。结论甘孜县存在较为严重的肝棘球蚴病传播,尤其是在纯牧区,且泡型肝包虫病(HAE)较囊型肝包虫病(HCE)更为流行,感染者多为藏族牧民,多为文盲,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55岁。因此,对这部分人群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6.
棘球蚴病是牧区多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肝、肺棘球蚴病发病率较高,肾棘球蚴病发病率较低,肾棘球蚴病内囊破入肾盏、肾盂的病例较罕见。1989年2月~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肾棘球蚴病患者15例,其中棘球蚴内囊破入肾盏、肾盂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0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共收治肾细粒棘球蚴病内囊破人肾盏肾盂8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6~70岁。右肾6例,左肾2例。单纯肾细粒棘球蚴病5例,并发肝、肺等其他脏器包虫病者3例。病程1~10个月。患者均有疫区生活史。  相似文献   

8.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 ,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 ,约大多数是犬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 (肝棘球蚴病 ) ,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 (肝泡球蚴病 )。百余年来一直将手术作为治疗棘球蚴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但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 ,后果令人担忧。多年来不少学者不断改进操作以减少复发及其它并发症 ,先后出现多种术式 ,总体可分为传统术式、微创术式和根治术式。一、传统术式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开展。手术时将病变部位显露后 ,抽除囊液…  相似文献   

9.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73例,手术病死率3%(2/73)。出院的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9例,均健在。其中7年后复发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4例,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58例,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18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16例,其中存活4例,死亡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多数肝泡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寄生于肝脏。肝棘球蚴病常见的病原类型有两种,即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其中以单种棘球蚴绦虫感染者较为常见,而两种棘球蚴绦虫同时感染者少见,仅占肝棘球蚴病患者的0.92%。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最终疾病的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及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晚期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例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伴腹壁脓肿及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39岁藏族女性,因出现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1个月余,加重1周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腹壁脓肿,术中与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多房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行多肝段联合切除术+腹壁窦道切除手术治疗。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痊愈出院。患者术后长期规律口服阿苯达唑治疗,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肝两型棘球蚴同时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肝棘球蚴病,缺乏典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该病呈浸润式增殖,不仅可以直接侵犯邻近的组织结构,还可以经淋巴及血运转移到腹膜后和远隔器官如脑、肺等部位,故有“虫癌”之称,出现症状时多达中晚期;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尚无肝两型棘球蚴病混合感染者的诊治共识,就目前国内外对于单种棘球蚴病诊治指南中,对于有手术切除机会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尽可能完整切除病灶并长期口服阿苯达唑治疗,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8年13卷第5期刊出的"腹腔多房棘球蚴病一例"一文报道了来自非流行区的少见病例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读后受益匪浅.用"abdominal alveolar echinococcosis"(腹部泡型棘球蚴病)和"extra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肝外泡型棘球蚴病)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medline),分别检出文献54篇和13篇.  相似文献   

12.
症状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SNHC)的发生率为0 .1%~ 4 .7% ,多属先天性或创伤性 ,女性和 6 0岁以上者多见。作者分析罗马大学第一外科于 1975~ 1999年收治的 34例 SNHC的临床表现和手术结果。(一 )症状 平均年龄 4 2 .2岁 ,男 8例 ,女 2 6例。囊肿位于右叶 2 6例、左叶 8例 ,囊肿直径平均 15 .0±4 .2 cm2。症状有腹痛 30例、胀满 13例、恶心 10例、呕吐 10例、饱胀 15例、疲乏 7例、气促 6例。(二 )手术治疗 有针刺吸引 6例、囊肿切除 4例、肝切除 2例、囊肿空肠吻合 4例、开腹去顶 10例、腹腔镜去顶 8例。肝切除手术时间 172± 17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对接种肝泡状棘球蚴9周且健康存活的157只大鼠进行超声检查,记录大鼠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效能。结果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敏感度(130/139,93.53%)和特异度(15/18,83.33%)均较高。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主要表现为高回声(114/142,80.28%),19.72%(28/142)的病灶表现为混合性回声。病灶大体病理表现为米黄色或乳白色囊泡样结构,呈针尖样或多囊泡状,内含囊液;HE染色呈中央红染纤维结构,周边环以微小血管及炎性细胞。结论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主要表现为高回声伴或不伴无回声及低回声囊泡样结构,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4.
肝泡状棘球蚴病合并肺、脑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科手术无疑是有效治愈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恶性肝包虫(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的首选方法,而AHD肺、脑转移已属晚期,泡型包虫病原发在肝脏占98%,死亡率在诊断确定后10年内达93%,而脑肺转移者短期内其死亡率更高。我们统计1993-2003年新疆伊犁河谷收治的包虫病2 069例,其中肝泡球蚴病84例,肝泡球蚴合并肺、脑转移者6例(肺转移5例、肺脑转移1例),详见表1~3。表1 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合并肺、脑转移一般项目例序性别年龄(岁)族别疫区1女36哈族新疆特克斯县人2女53汉族新疆尼勒克县人3男28哈族新疆伊犁新源县人4女22维族新疆伊宁县人5女2…  相似文献   

15.
复杂的细粒棘球幼病 (包虫病 )钙化后的囊肿的临床表现不明显 ,往往很难确定 ,是否需要手术 ,尤其是在无症状的病人则很难确定 ,我们总结了 1 975年 - 2 0 0 0年内共 60 0例肝细粒棘球幼病进行了外科治疗 ,其中 35例囊肿明显的钙化 ,31例行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率在 86%以上 ,术后未复发及并发症发生 ,疗效佳 ,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35例中 ,男 2 6例 ,女 9例 ,年龄在 2 0~ 60岁 ,4例因年龄在 65岁以上不愿手术 ,二次手术 1 2例 ,临床症状有发热 85 % ,上腹部不适 95 % ,腹部包块5 0 % ,黄疸 80 % ,囊肿大小 4~ 8cm,包虫囊肿部位肝…  相似文献   

16.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是细粒棘球蚴虫侵入肝脏所引起的囊肿病变,囊壁分外囊(纤维层)、内囊(生发层)需手术处理。内囊摘除术操作简便,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手术程序:穿刺减压;缝牵引线;外囊切一小口;刺入三通针吸出囊液;注入4~10%福尔马林液20~50ml(按囊腔大小注入适量),5~10分钟后吸出;注入适量盐水并吸出,切开外囊取出内囊,清除残余碎屑,搔爬囊壁,福尔马林纱球擦拭囊壁;盐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作为肝细粒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的治疗手段已有100年的历史,迄今仍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有效方法[1]。我们回顾分析我院30年来328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如何提高肝细粒棘球蚴病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1临床资料本组3280例,男性1965例,女性131  相似文献   

18.
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囊型包虫病中,骨细粒棘球蚴病约占0.5%~4.0%~[1].虽然骨细粒棘球蚴病的患病率很低,但其生物学行为相对肝、腹腔包虫而言更为复杂,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难以根治,而且致残率较高.本研究旨在观察探讨了骨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不同放射剂量3个月及6个月时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9岁.因肝棘球蚴病术后1个月,黄疸、发热10 d于2008年7月10日人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上腹部胀闷不适,进食后明显,经口服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无黄疸、疼痛、发热症状.于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CT及超声检查均提示右肝后叶80mm×60 mm×60 mm大小多囊低密度包块,考虑肝棘球蚴病,在当地医院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术中发现包虫囊与胆道相通,于包虫腔内放置引流管l根,引流管内有胆汁流出,每天约20 mL.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3年4月~2006年4月行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24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35~60)岁。有右上腹不同程度疼痛18例,体检发现6例。术前均行B超及CT证实,囊肿位置均位于近肝脏表面。肝囊肿直径5~10cm17例,〉10cm7例。囊肿部位:右肝18例,左肝4例,左右肝均有2例。单发囊肿20例,多发囊肿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