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患者258例,其中185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73例采用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微创组),对比2组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前血肿量、术后血压的波动和是否有阿司匹林服用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再出血率较微创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vs 13.7%,P<0.05)。结论超早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较微创硬通道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并待病情稳定后尽快行高压氧和康复锻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23/25);对照组患者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2%(18/2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026,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Ⅰ级13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2例、Ⅴ级1例,对照组患者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5例、Ⅴ级3例。治疗组患者ADL分级优于对照组(u=13.353,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低于对照组的28%(χ2=1.000,P0.05)。结论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好,是高血压脑出血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治疗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壳核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22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方体定向吸引术组(微创组)113例及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14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内科组明显缩短(14 d vs 26 d),近期功能恢复良好率明显升高(50.0%vs 20.0%),病死率明显下降(6.2%vs 16.7%),并发症(肺内感染、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不全、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出血量<50 ml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内科组(57.8%vs 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体定向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壳核出血可明显缩短住院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比分析微创术后继续出血的患者(观察组)与血肿稳定的患者(对照组)的基本资料、手术情况、尿激酶使用情况及血压,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在微创术后继续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部位、原发出血量及尿激酶使用等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而观察组手术时机、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等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机、穿刺部位、首次抽吸量、术后收缩压、术后舒张压均是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引流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间和穿刺部位、术后加强血压控制、注意术中抽吸的速度、控制首次抽吸量,是减少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的164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上述入选者微创术后有无出现再出血现象,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再出血组(20例)与非再出血组(144例),记录两组入选者一般资料,分析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组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20 mmHg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0、7.097,P=0.005、0.003);两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高血压病程、合并糖尿病、术后躁动、彻底清除血肿、原发出血部位、脑疝、发病前服用阿司匹林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8、0.522、0.017、0.347、2.648、1.343、0.123、0.347、1.457,P=0.343、0.470、0.898、0.556、0.104、0.247、0.726、0.556、0.136);再出血组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60 ml)、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及凝血机制异常占比均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0、5.421、6.145,P=0.029、0.020、0.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收缩压>200 mmHg、舒张压>120 mmHg、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60 ml)、发病至手术时间(<6 h)及凝血机制异常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3.768、4.091、3.385、3.353、3.905,P=0.007、0.005、0.037、0.026、0.008)。结论血压水平、入院时脑出血血肿量、发病至手术时间及凝血机制均为影响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应通过控制血压,调节凝血功能等方式,帮助患者控制术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CT定位,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出血靶点,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结果 46例患者经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5例,无变化1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95.7%。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78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近、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的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性脑出血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近年来的研究,颅内出血的治疗取得新的进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继保守治疗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后被公认的治疗颅内出血的一种新技术,我们在此技术上配合中草药,活血化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加纳洛酮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A组(60例)、对照B组(64例)和治疗组(64例)。对照A组采用微创清除术及内科常规治疗;对照B组仅行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微创清除术加纳洛酮治疗,并配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对照B组病死率高于对照A组和治疗组(P0.05);对照A组与治疗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活动缺陷程度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加纳洛酮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疗效,旨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2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精心护理下经CT引导对患者进行血肿定位,应用YL-1型微创针行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结果 29例患者痊愈14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2.8%。结论微创血肿碎吸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具有出血创伤小、成功率高、病死率低、病残率低、感染率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5%,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神经缺损评分分别是(42.37±4.10)分、(24.94±5.96)分,观察组分别是(42.23±4.56)分、(16.51±6.50)分.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在重症高血压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01~2014-01该院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17例)采用传统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7.9±6.7)min]短于对照组[(91.5±11.8)min](P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20.8±28.7)ml]少于对照组[(291.5±71.4)ml](P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13.4±9.5)分]低于对照组[(25.2±11.2)分](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兔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变化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进行血肿体积、Zea Longa评分、血清NSE浓度检测.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3、7 d血肿体积明显缩小(P<0.001),神经功能缺失体征评分差异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3、7 d血清NSE水平显著降低(均P<0.001);③血清NSE浓度既与血肿体积呈正相关,也与预后呈正相关.结论 早期微创血肿抽吸治疗可显著降低血肿体积和血清NSE水平,改善预后.提示NSE是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损害和恢复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的实际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1年06月~2013年10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将其分成微创组35例,对照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为微创组患者在应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临床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从临床治疗有效率看,微创组为88.57%。对照组为65.00%,经统计、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创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疗效确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和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探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PS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55例脑出血患者分别接受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n=25)和内科保守治疗(n=30).在入院、病程14 d和90 d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计算14 d和90 dNIHSS评分的降低值(均与基线评分比较);在病程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残疾程度;在病程14 d和90 d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项版本评定PSD状态,分析PSD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的关系.结果 无论是病程14 d还是90 d,立体定向组NIHSS评分降低值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病程90 d时mRS评分值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立体定向组病程90 d时PSD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HAMD评分与NIHSS评分以及HAMD评分与mRS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较快,患者残疾程度低,PSD发生率也低于保守治疗组.PS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 ,将 71例急症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治疗组 (A组 )和速尿治疗组 (B组 ) ,并行颅脑 CT复查观察治疗后 2 4小时两组血肿扩大情况。结果显示 ,血肿扩大发生率为 A组 33.3% ,B组 17.1%。提示应用大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可能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引起血肿扩大的原因之一 ,建议发病 2 4小时内应用速尿降低颅内压 ,病情危重者可联用甘露醇与速尿。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38例高血压性幕上脑出血患者于发病48小时内及其人后48小时分别行颅脑CT检查,比较两次血肿变化情况(体积增大33%为早期血肿扩大),并分析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早期血肿扩大49例(A组),未扩大89例(B组)。早期血肿扩大出现于发病〈3.3 ̄6、6 ̄24、24 ̄48小时做首次CT者分别为35、9、4和1例。A组收缩压,血肿体积、形态不规则者明显高于、大于或多于B组,P均〈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进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8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对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脑疝及破入脑室情况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对患者的术后生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是否与子女同住、婚姻状况、意识状态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评分的显著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OR=1.941,95%CI 1.175~3.206)及脑中线位移(OR=0.589,95%CI 0.363~0.956)、脑出血量(OR=10.253,95%CI 6.099~17.235)是影响患者术后生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0.487,95%CI 0.357~0.664)及是否与子女同住(OR=5.392,95%CI 5.145~5.652)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家庭人口数、脑中线位移、脑出血量与患者生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婚姻状况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子女同住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家庭人口数、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婚姻状况以及是否与子女同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发病后12 h内经头部CT确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证实脑出血后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MMP-9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血压、头部CT特征、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既往病史等资料。距首次头部CT检查42~54 h内复查CT或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时即刻复查CT,与首次CT结果比较,血肿体积差≥12.5 cm3或2次血肿体积之比>1.4即为血肿扩大。分析MMP-9水平与血肿扩大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其中41例发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2.0%。①单因素分析显示,血肿扩大组MMP-9中位数水平为112μg/L,血肿非扩大组为79μg/L;血肿扩大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首次测量的收缩压水平高于血肿非扩大组,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于血肿非扩大组;血肿形态为不规则的比率高于血肿非扩大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发病至首次CT检查时间短、血肿形态不规则外,血浆中MMP-9水平升高也是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65,95%CI:5.30~46.15)。③通过ROC曲线获得MMP-9的临界值为97.5μg/L,其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度是0.791,特异度是0.727。结论血浆MMP-9水平增高是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近期死亡原因。方法对2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后近期死亡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组23例患者,8例死亡,病死率为34.8%,死亡原因:6例为脑疝,1例为糖尿病高渗血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意识障碍与死亡的关系:昏迷15例中,死亡7例,占46.7%,清醒至昏睡8例中,死亡1例,占12.5%。年龄与死亡的关系:≥70岁患者8例中,死亡2例,占25%;70岁患者15例中,死亡6例,占40%。结论脑疝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意识障碍与病情严重性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