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广泛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优化的调度方案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出了基于混沌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并应用于求解置换流水车间调度问题,该算法在量子粒子群算法(QPSO)的基础上,引入了混沌机制,在保持QPSO算法收敛速度快的同时,利用混沌机制的遍历性,克服了QPSO易陷入局部极小值的缺点。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混沌变量到工件排序的编码方案,能够完整保留混沌的遍历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新的调度算法能更好地探索更优解,同时不失去量子粒子群算法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混沌算子的遍历性,结合量子粒子群的快速收敛性,提出了变尺度混沌量子粒子群算法(CQPSO)。针对标准粒子群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CQPSO能快速收敛到最优解。对标准测试函数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收敛速度和收敛精度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的简单粒子群算法(SPSO)早熟、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CPSO)。该算法根据混沌算法遍历性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混沌映射提取SPSO初始种群,使粒子均匀分布在解空间。当SPSO陷入早熟时,CPSO在最优解周围的区域内进行混沌搜索,取代原来种群中的部分粒子,带领种群跳出局部最优。对7个标准测试函数的寻优测试表明:CPSO算法在寻优精度、速度、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SPSO。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离散三群粒子群优化算法(DTHSPSO),该算法将整个粒子群分为三群,第1群粒子朝全局历史最优方向飞行,第2群粒子朝着相反方向飞行,第3群粒子在全局历史最优位置周围随机飞行。粒子的速度保持连续性,对于粒子位置的处理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通过传递函数,根据速度的大小进行离散化;二是直接通过强硬限制函数(Hardlim函数)将位置离散化。通过对两种离散函数进行测试与比较,表明两种DTHSPSO都比基本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DPSO)具有更好的优化性能,而且直接采用Hardlim函数的DTHSPSO算法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的粒子群算法(PSO)在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时易陷入局部最优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EPSO),该算法在传统的粒子群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情况下引入了单个粒子的"Hooke-Jeeves模式搜索"操作和粒子之间的"启发式交叉"操作。仿真结果表明:EPSO算法的全局搜索性能和收敛速度比传统的PSO算法有明显的提高。采用EPSO算法进行非线性参数估计所得到的重油热解模型,其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比传统的PSO算法得到的模型提高了11.98%,比遗传算法(GA)得到的模型提高了38.76%。  相似文献   

6.
针对粒子群算法用于高维数、多局部极值点的复杂函数寻优时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现象,提出一种改进的带扰动项粒子群算法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算法中引入进化速度因子,当粒子进化速度低于一定值时在粒子速度更新方程中添加扰动项使粒子逃离局部最优区而继续搜索。对几个复杂函数的寻优测试表明:改进算法的收敛速度、收敛精度和全局搜索性能均有显著提高。将本方法用于建立丙烯腈收率神经网络软测量建模,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泛化性能好,满足现场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7.
任务调度是云计算的关键问题之一,它的调度策略与算法直接影响到云计算系统的性能与成本。通过研究基于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的任务调度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进化策略的PSO-CM算法。该算法通过在粒子群算法中引入遗传算法的交叉变异策略来提高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收敛效果,并且证明了PSO-CM算法是一种全局收敛算法。Matlab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达到全局收敛,且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优于传统的调度算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补偿模糊神经网络的建模特点,提出了基于聚类和文化算法的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建模方法。该网络的学习分为两步:结构辨识和参数辨识。在结构辨识中,采用改进的聚类算法确定模糊规则数及初始参数,构造一个初始模糊模型;在参数辨识中,采用基于多层信念空间的文化算法对具有5层结构的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参数进一步优化,使其具有更高的精度。通过对TE过程的故障诊断建模,结果表明该网络在建模精度和收敛速度上均优于常规补偿模糊神经网络和常规模糊神经网络。  相似文献   

9.
针对白车身双机器人同步焊接路径规划问题,采用栅格法建立双机器人同步焊接模型。首先通过改进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实现焊接机器人与工件之间的避障;其次通过C空间法实现两个焊接机器人无碰撞,求解出局部和全局最优焊接路径较好的近似解,并与标准蚁群和粒子群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改进蚁群算法和带有交叉因子的粒子群算法,收敛速度较快,较其他算法更能缩短焊接工时。仿真结果验证了笛卡尔空间和C空间结合路径规划方法的可行性,对于双焊接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利用A lopex算法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神经网络的建模中。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改善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摆脱局部极小点的能力,对典型函数的测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软测量建模表明:改进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对多峰函数能够有效地避免早熟收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考虑在汽车自动变速巡航控制中遇到的、包含状态跳变的参数不确定混杂系统保性能控制问题,提出了混杂状态反馈保性能控制律的设计方法,该控制律在使不确定混杂系统闭环鲁棒稳定的同时,也使其性能满足一定要求。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nique Device Identification,UDI)构建流通企业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体系。方法通过升级优化企业现有ERP系统、WMS系统增加UDI条码识别功能,同时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UDI数据库对接,实现医疗器械从供应商到流通企业到下游客户UDI的全流程可追溯。结果实现了对于生产企业已经赋UDI码的医疗器械扫码出入库,并以UDI唯一标识为线索实现ERP、WMS、SPD多个信息系统协同。结论基于UDI的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医疗器械出入库及库房管理效率和精细度,降低了流通企业物流管理成本,为实现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和全流程追溯打下良好的数据基础,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UDI推进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考虑一类具有输入时滞的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问题。通过定义含输入积分项的设计变量,将输入时滞系统转变为非时滞系统。结合神经网络控制、积分中值定理与Decoupled Backstepping技巧,针对该类系统提出一套自适应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控制器保证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皆4阶矩半全局一致最终有界, 并且跟踪误差收敛于原点附近的小邻域内。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含人多药耐药基因(MDR1)全长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造血细胞转染时间及转染效率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病毒上清法转染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依据转染时间不同分为2日组及4日组,分别行PCR法检测外源MDR1基因;免疫组化法检测MDR1基因表达,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表达外源基因的功能。结果:PCR方法证实转入的外源MDR1基因可整合入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基因组中;免疫组化法检测转染率最高达33%,转染4日组转染率大于转染2日组转染率(P<0.05);柔红霉素排出试验证实转入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可行使正常功能。结论:逆转录病毒上清法可有效转染外源MDR1基因入骨髓造血细胞中;表达产物可行使正常生理功能;在转染4天时间内,转染率随转染时间延长而增高。  相似文献   

15.
介绍医院数据治理研究现状,分析医院数据质量的实践要求,阐述业务闭环与数据闭环双闭环模式下的数据治理方法及应用情况,指出该模式具有实时、源数据问题快速定位等特点,有效帮助医院提高数据质量,同时提供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数据质量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院内医疗废物进行管理,保证医疗废物回收、转运流程安全规范,避免院内医疗废物流失。方法通过ibeacon蓝牙精准定位技术,建立院内医疗废物闭环管理,由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医疗废物管理模式,建立医疗废物管理数据平台。工勤人员按指定线路到各临床科室收集医疗废物,使用设备终端读取参与交接医务人员条形码,实时上传医疗废物信息。监管部门通过在线监测平台查看各科室医疗废物产生、交接情况。结果监管部门利用在线监测平台,对医疗废物回收转运流程进行实时监测及可视化监控,工勤人员及临床科室操作便捷、高效。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院内医疗废物闭环管理模式有助于实时、高效地保证院内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提升了医疗废物监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在变频调速系统中运用变压变频技术的必要性,分析了使用传统余弦交点法进行在线变压变频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基于双变量控制原理、自然无环流控制和对称余弦法的变压变频新方法,给出了在保持输出频率不变条件下闭环调压的具体实现方法。对变压变频新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和比较,验证了新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末端回肠自闭插管保护性造口术在结直肠手术中预防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2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手术中合并行保护性造口病例106例,分为2组,插管组行末端回肠自闭插管保护性造口术83例,传统组行传统回肠或横结肠中段襻式造口术23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及感染相关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肠道再通时间、经济性等。 结果 2组造口方法对结直肠术后吻合口均有保护作用,2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后7 d感染及术后14 d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组肠道再通时间平均19 d,传统组肠道再通时间平均125 d,插管组肠蠕动恢复及造口排便时间明显早于传统组,造口旁疝、肠梗阻等并发症明显少于传统组。住院时间及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 结论 针对高龄,营养不良,存在糖尿病等合并症,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低位直肠癌行保肛手术的患者;术中吻合情况不满意;左半结直肠癌合并急性梗阻,左半结肠、直肠急性损伤等肠道准备不满意患者适用保护性造口术。末端回肠自闭插管保护性造口术与传统回肠或横结肠中段襻式造口术比较,不但有着相同的预防吻合漏作用,而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二期回纳手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9.
《医学教育探索》2010,(3):411-417
结合着色Petri网和时延Petri网,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复杂嵌入式系统建模方法。该方法在库所中表示数据、控制信息和时间戳,在变迁中引入时延、控制函数与变迁函数,利用抑制弧简化模型。该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嵌入式系统进行建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Petri网技术分析系统性质。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该方法的应用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以双频指数为控制变量的闭环反馈吸入麻醉药用药系统,并通过临床验证确定该系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整个研究分为建立用药系统和临床验证两个阶段。首先建立闭环控制用药系统,系统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部分为吸入麻醉药闭环控制软件《吸入麻醉执行者》,在此软件中建立了吸入麻醉药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软件的反馈算法采用PID算法,此软件与麻醉深度监护仪、注射泵、紧闭循环麻醉机等硬件共同组成闭环控制用药系统。临床验证阶段使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多种药物进行闭环反馈麻醉,并选择腹腔手术、开胸单肺通气手术、肥胖患者等不同人群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使用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等多种药物闭环反馈麻醉控制双频指数的稳定性均达到或超过人工控制麻醉的水平,闭环反馈麻醉系统在开胸单肺通气手术、肥胖患者等药代动力学变异很大的患者中取得满意的效果,说明采用BIS作为控制变量是可行的,采用PID算法作为系统控制算法能够满足临床要求。结论采用BIS作为控制变量,PID算法作为控制算法的吸入麻醉药闭环反馈用药系统控制多种吸入麻醉药能够保证患者麻醉深度平稳,对单肺通气及肥胖患者等药代动力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系统性能仍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