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中医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肺气虚损为本,以痰、瘀为标。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痹阻肺络。“龙虎回环”依靠肝升肺降、中气斡旋作用,左路升发,右路敛降,以中土脾胃为枢轴,则全身气机周流运转,若肝肺气机升降失常,中气斡旋失司,则肺叶失于濡养,痰瘀痹阻,终致肺叶痿废不用。因此,基于“龙虎回环”理论,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时要重视恢复气机之升降,采用调肝理肺、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之法,配伍化痰祛瘀、活血通络,以复中气斡旋,肝升肺降,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用中药于外治途径。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内经》等。清朝吴师机《理瀹骈文》对外治法作了总结,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理通则治自通矣”同时又强调芳香性中药有“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率领群药,开始行滞,直达病所”的作用。为我们的中医内病外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呃逆是消化科临床常见病,一般轻症可不治自愈,而就医者多是频繁呃逆不止,令患者痛苦不堪。目前西医没有治疗呃逆的特效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呃逆上疗效确切,优势显著。呃逆病位在胃,病机责之胃气不和,上逆动膈,与肺、脾、肝、肾、心密切相关。作者认为临证治疗时除一味的和胃降逆外,应着重分脏论治,辨证后辅以宣肺、健脾、疏肝、补肾、养心之法,方能收效。  相似文献   

4.
一切湿痰证均是二二陈汤在临床上的适应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名医方论》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处不到,然只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笔者认为,二陈汤既可畅气机,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又能消解痰涎,化痰以达到健脾之目的。故肺系疾病无论用于治标,还是用于培本,均可选用二陈汤加减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胸痹候》记载,胸痹之症“因虚而发”释其义即心阳痹塞,虚衰是导致血脉瘀滞不通的直接原因;而血脉不通又是心阳痹塞、虚衰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以《痹论》云:“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胃肠病的诊疗,诸如呃逆、呕吐、胃脘痛、便秘、泄泻等,若合理应用理肺一法,可使疗效更显著。笔者就此略述管见。 1 理论溯源 脾与胃肠脏腑相连,共主水谷消化腐熟、精微输布及分清泌浊的生理功能。而欲达其常度,必赖肺气之宣肃畅达,若肺失宣肃之职,必见脾与胃肠气机升降乖违,枢机失和,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郁滞,健运传化失宜而生诸病。究其缘由,盖脾胃肠肺对水谷精微之布化运营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相似文献   

7.
疡医浅识     
二、局部的外治法外科疾病表现于体表者多,所以局部使用外治法的机会也较多。外治法的应用也同内治法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正如《理瀹骈文》中所说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也就是说,外治法也应根据消、托、补的原则,初期以箍围消散为主,中期以化腐提毒托里为要,后期以生肌敛疮固皮收功。  相似文献   

8.
吴广铮  林思和 《现代康复》1998,2(10):1071-1071
中医认为咳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肺先宣降,气道不利,气行不畅之故。其病在肺,其因在气。因“肺主气,司呼吸”。“五气所病,肺为咳”。《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不止于肺,而亦不外乎肺也。”亦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呜息不通。”故通过调气理肺、变换呼吸方法、改变体位等非药物疗法,亦可达到理顺肺气、止咳平喘目的。现简述八法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儿急慢性肾炎属中医“风水”“阳水”之范畴,乃儿科常见多发之病证,其发病率高发于青少年及成人,《证治汇补》云:“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类证治载》“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医学入门》“阳水或由疮疡所致”,故本病的发生多由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导致肺脾肾,三焦水液代谢功能失常所致,若治疗不及时,用药不  相似文献   

10.
黄芪作为补气要药 ,历代医家对其性能有较多的论述。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解中有3000余字释之。然文字深奥 ,多述经验之谈而存诸多疑点。其理以取类比象之法 ,实难以融通。现中医界有识之士在临床运用中发现其有“多功能” ,从医学报刊报道可知 ,它能治疗多种疾病。能“挽凶险、起沉疴、治疑难、疗固疾 ,益美容”。运用之广泛、重要 ,大有出奇制胜之功 ,日益被人们认可。它的机理如何 ?笔者研读历代医家有关黄芪之高论 ,有些领悟 ,不揣浅薄 ,陈述管见。一、鼓舞肾阳 ,温煦三焦《本草备要》云 :“益云气 ,温三焦”。三…  相似文献   

11.
吴尚先(公元1806~1886年),原名樽,又名安业,字师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吴氏出身轩歧世家,早年即开始行医,擅长用外治法治疗内外诸疾。吴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对外治法理论及方药作了深入研讨,并以骄文体著为专书。是书始名《外治医说》,后取回华子“医者理也,药者润也”声训之意,更名为《理湖骄文》。分为略言、骄文、膏方三大部分,从理法方药诸方面系统阐述外治法。吴氏认为内服场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妙,首倡“以外治住内治”,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请疾,尤以按穴道辨证施用膏药敷贴见长。创制了膏药方剂百余张…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外治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燕  王阶 《中国临床医生》2000,28(10):19-21
外治法就是经体外施加治疗手段或由体外给药作用于人体 ,从而达到祛除体内疾病或减轻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内病外治”是中医传统的疗疾方式 ,清代吴师机著的《理渝骈文》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其效果相似” ,强调了内治与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并指出外贴膏药与内服药剂有“殊途同归之妙”。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 ,祖国医学对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除以内服药物为主治疗外 ,还常采用内病外治法 ,例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和透皮吸收等等 ,可谓形式…  相似文献   

13.
1肿瘤外治理论和方法简介 早在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就有中医外治方药,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发展,其机制就是吴师机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异者法耳”,但是外治也有许多不同于口服药物,也有许多条件限制,如辨证侧重于阴证阳证、每个部位要求酸碱度不一致、必须有透皮药等。  相似文献   

14.
1 治未病含义 “治未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含义主要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思想。《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莫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将“治未病”思想提……  相似文献   

15.
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根,味苦、性微寒,中医古籍文献对丹参有不少记载。《本草纲目》记载丹参有“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的功效;《滇南本草》称其能“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本经》称其有“主心腹邪气……寒热积聚,破癥除瘕,益气”之功;《别经》记载丹参有“养血,去心腹瘤疾结气,腰臂强,脚痹。除风邪留热”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对丹参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疗效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证病并辨的方法,选用《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汤为主方辨证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收效显著。治肝倡调肝理肺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7.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提出,大凡血证之治,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咳血之治,有责于肺,有责于心,有责于肾,众说不一。而论治则,概而言之:出血宜静而不宜动;生血宜温而不宜寒。故将咳血治则具体归纳为“五宜、五不宜”。  相似文献   

18.
<正>中药熏蒸疗法又叫蒸汽治疗疗法或汽浴治疗疗法、中药雾化透皮治疗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利用药物煎煮后所产生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治疗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摩之浴之"之说,《理渝骄文》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其是根据药物的蒸汽借助中药和热力的综合作用,目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杏石甘汤为我国传统古方之一,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临床应用的有效方剂。因其组方精当,疗效显著,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麻杏石甘汤由灸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本方依邪热在肺之理,导清气宣肺之法,重用石膏为君药,以其辛甘大寒专清气分实热,臣以麻黄清宣入肺,领石膏清热之力飞腾上焦,清宣肺热以平喘逆,杏仁苦降,宣肺下气定喘,甘草调和诸药,配杏仁以止嗽,其为佐药,合之有清热宣肺之功。现代多项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有镇咳、祛痰、平喘、解热、抗炎、抗过敏免疫等作用。笔者采用麻杏石甘汤治疗麻疹合并肺炎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医鼻腔给药(鼻药疗法)是运用中医药的理论,从鼻部给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疗法。历代医籍每见记载,近来文献亦屡见报道.本文试就鼻药疗法作一探讨.历史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用草刺激鼻腔取嚏“哕”的记载,实开鼻药疗法的先河。汉·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曾用“纳药鼻中”治“头中寒湿”,并首先用于临床危重症的抢救,对“卒死”者,用“薤捣汁,灌鼻中”以开窍回苏.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先提出用“瓜蒂赤豆散”吹皇中以治“黄疸”。唐·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