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伟  肖颖彬  曹国永 《重庆医学》2006,35(9):813-814
目的探讨心房肌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为对房颤早期电重构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2周左右的大鼠,取左、右心房,胰蛋白酶结合Ⅱ型胶原酶消化细胞,利用差异性贴壁技术及加用Brdu纯化心房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以及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α-肌动蛋白鉴定心房肌细胞。结果培养至第4天,细胞生长密度可以达到瓶底70%左右,数目可达2~3×106/ml,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结论利用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出大鼠心房肌细胞,所得心房肌细胞纯度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房颤时心房肌细胞的重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分离成年雄性SD大鼠的心房肌细胞,原代培养。用免疫荧光法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及微管蛋白,发现肌原纤维光解聚成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继之组成肌动蛋白性肌丝束网,然后从网的中段向两侧组装肌节,最终重组成扁平形肌原纤维网。微管的动态变化包括解聚成微管蛋白及重组成扁平形微管网。重点讨论了去分化与再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鼠窦房结细胞、心房肌细胞及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方法选12只新生24 h内的Wistar大鼠乳鼠,分离培养窦房结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结果窦房结细胞体积小,细而长,呈长梭形,搏动频率为(152.1±10.9)min-1;心房肌细胞体积亦较小,梭形或三角形,搏动频率为(116.3±8.6)min-1;心室肌细胞体积较大,可伸出伪足并交织成网,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搏动频率为(92.4±9.3)min-1,3种细胞的搏动频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分别为(-41.3±4.0),(-50.7±2.9)及(-59.8±2.1)mV,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肌细胞的APD20,APD50和APD90均较心房肌细胞延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细胞形态各异,窦房结细胞具有自发性搏动,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较心房肌细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豚鼠乳鼠心房肌细胞培养的条件和方法。方法取1~2 d 龄豚鼠乳鼠的心房肌,用0.06%的胰蛋白酶消化1次,再用0.08%Ⅱ型胶原酶重复消化4次,并采用前2次、后2次和前后4次消化后的细胞分别培养法,观察3者对心房肌细胞产量、存活率、搏动率及纯化率的影响。结果3种培养法都得到可观的心房肌细胞数量和较高的存活率、搏动率及纯化率,特别是后2次消化后的细胞培养法。结论应用0.06%的胰蛋白酶消化1次和0.08%Ⅱ型胶原酶重复消化4次,可以分离出数量较多、状态良好的心房肌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细胞存活时间。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法,胶原酶P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并用M199培养基进行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并予电刺激观察心室肌细胞的收缩情况。结果:心室肌细胞分离、存活率高,形态结构良好,存活可达7 d。电刺激下心室肌细胞出现同步收缩;若去除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则不再收缩。表明心室肌细胞活性完好。结论:改进后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能使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微管吸吮技术对海藻酸钠培养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力学特性进行定量分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相关力学因素的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参数并为最终利用组织工程治疗软骨损伤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2月龄新西兰白兔6只,无菌条件下分离其双膝关节,以培养液配制的0.4%Protease酶、0.025%Ⅱ型胶原酶顺序消化兔软骨分离细胞,以4×106/ml浓度与海藻酸钠混合,通过硅胶盘模制成圆形柱状细胞盘(25μl/个),CaCl2溶液中凝胶化5min,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加20%FBS(fatalbloodsolution)于6孔培养板中培养。于1、2、4周取出细胞盘,采用微管吸吮技术结合半无限体模型分析软骨细胞的力学特性(瞬时模量E0、平衡模量E∞、表观黏性μ)。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2、4周软骨细胞的凋亡。结果1、2、4周软骨细胞两两相比软骨细胞的早期凋亡和活细胞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培养的软骨细胞黏弹性明显低于1周和2周(P〈0.05),1周与2周之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4周软骨细胞表现均为典型的黏弹性固体蠕变特征。结论通过微管吸吮力学测量海藻酸钠立体培养软骨细胞的力学特性相对较稳定,适合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后逼尿肌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于L1-2平面横断大鼠脊髓,3周后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体外肌条拉力试验,同时使用光、电镜观察比较逼尿肌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膀胱体积、湿质量或是膀胱壁厚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伴少量纤维增生。核内颗粒增多,胞浆内肌丝数量增多,细胞问可见大量锯齿状的胞突连接以及较多紧密连接。实验组为低顺应性和不稳定膀胱。在一定张力下逼尿肌有自发性收缩产生。实验组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较对照组高。阿托品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无影响。结论 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而上述功能及结构变化等肌源性因素在在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刘丽  曲秀芬  于阳  白冰  黄永麟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8):2718-2721
目的 观察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细胞骨架重构及贝那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慢件快速左心房起搏建立房颤犬模型,分为假手术组(6只)、房颤组(7只)、干预组(6只).房颤组应用固定频率型起搏器,600次/min起搏6周;干预组于起搏前1周开始每日服贝那普利(1 mg/kg).实验结束时取材,HE染色测定心房肌细胞直径;Masson染色进行心房肌纤维化定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蛋白心脏原位蛋白分布及表达;RT-PCR方法测定心房肌组织β-微管蛋白、结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 假手术组、房颤组、干预组左心房肌细胞直径分别为(19.6 ±2.9)μm、(27.9 ±3.8)μm、(25.1 ±3.4)μm,右心房分别为(18.7 ±2.6)μm、(26.8 ±3.2)μm、(25.2 ±3.5)μm,房颤组、干预组左、右心房肌细胞直径均明显长于假手术组(均P<0.01);左心房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为(9.2±0.9)%、(16.9 ±1.1)%、(11.3 ±0.8)%,右心房CVF分别为(9.3±0.8)%、(15.7 ±2.3)%、(10.9 ±0.8)%,房颤组左、右心房CVF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干预组均明显低于房颤组(均P<O.01).免疫组化示房颤组结蛋自在细胞质内表达增多,而闰盘处表达不明显,房颤组左、右心房肌结蛋白吸光度值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干预组均明显低于房颤组(均P<0.01).房颤组左、右心房肌结蛋白、微管蛋白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干预组房颤组(均P<0.01).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房颤犬心房肌细胞骨架发生重构且贝那普利对其有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9.
鹿文葆 《医学综述》2012,18(11):1630-1633
周细胞定位在微血管壁外侧,是微血管的重要组成细胞之一,它在微血管的形成及局部血流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周细胞是类似平滑肌细胞的一类细胞,表达多种收缩蛋白,具有收缩性。周细胞收缩可调节微血管管径及血流,控制局部微血流的灌流量。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周细胞的收缩功能与多种微血管疾病的病变过程有关,因此日益受到关注。对其收缩功能的进一步理解,可能为治疗微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Cajal间质细胞在输尿管平滑肌自发性收缩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Glivec特异性地阻断Cajal间质细胞后观察豚鼠输尿管平滑肌肌条自发性收缩活动的变化,从功能学上探讨caial间质细胞在输尿管平滑肌自发性收缩巾的作用.方法 采用c-kit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豚鼠输尿管组织内的ICCs;通过离体肌条实验观察特异性地阻断ICCs后豚鼠输尿管平滑肌肌条自发性收缩的变化.结果 c-kit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豚鼠输尿管组织中存在c-kit阳性的ICCs.在2.0 g的前负荷下,终浓度为2×10~(-2)mol/L的KCI可诱发对照组肌条出现稳定的自发性收缩,自发性收缩的波幅为(0.104 5±0.021 6)g,频率为(6.8±1.6)次/min;实验组经终浓度为10~(-4)moL/L Glivec孵育30 min后,再给予终浓度为2×10~(-2) mol/L的KCI不能诱发肌条出现明显自发性收缩,更换Kreb's液洗脱Glivec 30 min后,肌条又恢复了自发性收缩,但收缩幅度略有降低.结论 输尿管的ICCs在输尿管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极有可能是输尿管的起搏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AT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 ,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 ,根据有否逼尿肌不稳定 (逼尿肌稳定 )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 ,用拉力传感器观察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triphoate ,AT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6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 % ;AT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 ,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 (P<0.05) ;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AT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 ,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大鼠膈肌细胞的可行性,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膈肌细胞的生长特点。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分离得到膈肌细胞的前体细胞——肌卫星细胞,在37℃、体积分数5%CO2恒温培养箱内培养,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过程。结果与结论:成功地培养出了大鼠膈肌细胞,体外培养膈肌细胞是可行的,其发生生长过程呈骨骼肌细胞发生生长特点。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的发育成熟程度不易达到在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逼尿肌稳定性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不稳定组和逼尿肌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膀胱下尿路梗阻六周后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VI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5);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VI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情况下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简单稳定、可靠的新生SD大鼠心室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使分离的心室肌细胞存活率和纯度更高。方法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Ⅱ型联合消化,分离新生大鼠心室肌细胞,离心使用低转速(750r·6min-1),进行体外培养,观察使用培养板贴壁细胞的原位计数方法计算存活率,观察心室肌细胞生存过程当中的形态以及心率变化,并以细胞免疫荧光进行心室肌细胞纯度鉴定,结合共聚焦镜下观察心室肌细胞形态结构。结果最初分离下来的心室肌细胞为圆形,形状饱满,亮度高,培养第1天,心肌细胞多数贴壁,伸出伪足,少数贴壁的单个细胞开始出现搏动,搏动的频率和节律不齐,培养3~4d后可铺满成单层,呈大片同心圆状,开始同步搏动,收缩有力,搏动频率多在40~90次·min-1。培养第5~7天的心室肌细胞搏动频率趋于一致,搏动频率多在80~100次·min-1。直至第9d后细胞的搏动频率逐渐下降,成纤维细胞逐渐优势生长,搏动细胞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心室肌细胞形态开始明显改变,培养第20天时,部分细胞停止搏动,形态发生很大的改变,心室肌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原先出现的伪足的地方变细,开始出现断续的表现,细胞大多脱落;免疫荧光显示培养的心室肌细胞纯度达93%以上;平均存活率达96%。结论改进的细胞培养技术可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心室肌细胞,提高存活率和心室肌细胞纯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大鼠下尿路梗阻动物模型,6周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逼尿肌稳定与否将下尿路梗阻动物分为逼尿肌稳定组和逼尿肌不稳定组,用拉力传感器观察VIP对离体逼尿肌肌条的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的影响。结果:大鼠下尿路梗阻6周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为62.1%,VIP能明显抑制逼尿肌的自发性收缩,降低逼尿肌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P<0.05),但梗阻后逼尿肌不稳定组,逼尿肌稳定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IP能显著抑制正常和梗阻后逼尿肌自发性收缩,但其在逼尿肌不稳定发生中的作用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快速心房起搏构建猪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健康小猪经穿刺颈静脉途径植人AAI型起搏器,8只给予400次/min的快速右心房起搏2周,2只不起搏作为对照组,起搏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测收缩、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检测血心房钠尿肽(ANP)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左心室心肌病理改变。结果快速起搏2周后,猪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显著增加(P〈0.05);血浆中ANP显著增加,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心室组织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局灶性坏死、肌溶解、水肿、间质胶原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是建立猪心动过速心肌病动物模型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包埋后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5~38周人胚左右心房与心耳心肌细胞中心钠素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心钠素颗粒进行了体视学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来表明:胚第5周时,心房及心耳心肌细胞中已出现心钠素颗粒,且随胎龄增加而增加,同一胎龄胚胎心耳中颗粒数量多于心房,而右心房多于左心房,右心耳多于左心耳。  相似文献   

18.
吴翠霞  陈建荣  李凤莲 《海南医学》2007,18(7):32-32,54
目的 观察微管用于人流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妊娠5-8周要求微管人流120例为观察组,再随机抽出妊娠5-8周要求传统人流120例为对照组,观察人流术中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流综合征发生率及术后阴道出血停止时间. 结果 微管微创人流疼痛明显减轻,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也明显减少,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微管微创人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腺苷 (Adenosine,Ado)对离体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Actionpotentialduration ,APD)及收缩力的脱敏与反跳。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动作电位和肌力换能器记录心肌收缩力的方法 ,观察了Ado(1、10、10 0 μmol·L-1对离体豚鼠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的影响及对APD、收缩力的脱敏与反跳。结果 :(1) 1、10、10 0 μmol·L-1Ado缩短心房肌细胞APD的变化率分别为 9.5 8± 1.40 %、13.80± 2 .2 6 %、2 4.80±3.19% ,(2 ) 1μmol·L-1Ado对心房肌细胞APD无脱敏 (P >0 .0 5 ) ,10 μmol·L-1Ado与 10 0 μmol·L-1Ado对心房肌细胞APD均有脱敏 ,脱敏持续时间分别为 1min和 5min(P <0 .0 5 ) ;(3) 10 μmol·L-1Ado对心房肌收缩力有明显的脱敏现象 ,与对照值相比 ,收缩力的减小由 31.40± 16 .0 4% (2min)变为 5 0 .6 0± 15 .87% (4min) ;(4 )当洗脱Ado后 ,出现收缩力的反跳现象 ,与正常值相比 ,1、10、10 0 μmol·L-1Ado增加收缩力分别为 12 .38± 7.5 0 %、19.2 0± 8.44 %、2 7.6 0± 13.44 %。结论 :Ado可缩短心房肌细胞APD ;Ado对心房肌APD有脱敏现象 ,且呈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Ado对心房肌收缩力存在脱敏与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用包埋反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5 ̄38周人胚左右心房与心耳心肌细胞中心钠素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心钠素颗粒进行了体学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胚第5周时,心房及心耳心肌细胞中已出现心钠素颗粒,且随胎龄增加而增加,同一胎龄胚胎心耳中颗粒数量多于心房,而右心房多于左心房,右心耳多于左心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