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Sakamoto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10例,Ⅳ型6例。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采用保守治疗,14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治疗后患者症状均缓解。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显影良好。结论 SISMAD患者需尽早行腹部CTA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了解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血运情况;症状较轻、无明显肠道缺血者,可采用保守治疗;症状较重及肠道缺血严重或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者,首选腔内介入治疗(选用裸支架);有肠坏死或夹层破裂迹象者,应积极行开腹探查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2014-01收治的12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根据CTA及DSA进行分型,探讨各型夹层的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6例保守治疗成功,6例行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在出院前腹痛消失。结论:CTA能直观显示SISMAD的位置,长度及病变程度,可作为诊断及随访本病的无创、准确及快速的检查方法。血管介入技术能够迅速解除夹层对动脉血流的影响,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CTA诊断小肠缺血病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小肠缺血患者的肠系膜血管CTA表现,12例为急性缺血,10例为慢性缺血。分析内容包括肠系膜血管有无狭窄、扩张、充盈缺损、聚集、移位。结果:12例急性缺血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突然中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例,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3例,表现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全性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2例,表现为真假腔形成及之间的内膜片。10例慢性缺血病人中,粥样硬化性缺血6例,4例CTA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闭塞伴Riolan血管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动脉瘤2例,表现为管腔球形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性缺血性肠病2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粗、“梳状”排列。结论:肠系膜血管CTA能够明确诊断小肠缺血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需进行主动脉弓上动脉重建、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以下简称B型夹层)的腔内隔绝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2009年3月我科对22例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治疗,病变均累及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5 mm内。根据夹层形态选择应用移植物开槽、移植物开窗、"烟囱"式分支支架置入和弓上杂交技术等治疗方式。出院后6~12个月进行第1次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随访,后每年进行CTA随访1次,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果本组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术后随访7.5~51.3个月,平均27.1个月。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覆盖造成术后脑梗死,术后6 h行左颈外动脉-左椎动脉旁路手术,术后12 d死亡。1例2期手术后出现心肌梗死,于术后7 d死亡。应用移植物开槽技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出现左锁骨下动脉闭塞,但患者无相关缺血症状。在获得中、长期随访的20例中,所有旁路血管通畅、良好,无近端内漏或移植物移位,夹层假腔均出现血栓化,其中18例假腔直径缩小,平均缩小14.0 mm,另2例假腔直径无变化。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的B型夹层,腔内隔绝手术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3月在深圳市中医院确诊的11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人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64层螺旋CT对11例病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腔、假腔和低密度内膜片的显示率均为100%,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破口位置距腹主动脉开口平均24.1 mm,累及范围平均48.5 mm,夹层段肠系膜上动脉管腔直径平均增粗12.7 mm。11例病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形成8例,假腔内血栓形成4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变,可作为该病无创性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双源CTA在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的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术前及术后CTA,6例患者的术中DSA资料和CTA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术前CTA明确诊断为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上方附近,3例位于主动脉弓部,2例假腔机化,11例均累及胸主动脉及降主动脉,4例累及主动脉弓主要分支;术后CTA复查均很好显示置入支架位置,假腔血栓机化情况,重建主动脉弓及旁路血管显示清晰,其中2例患者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主动脉弓部局部出现内漏,其余患者夹层假腔内血栓机化,真腔内径扩大,旁路血管通畅。结论:双源CT主动脉成像在DeBakey I型胸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前后的评价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3岁)。9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2例有长期吸烟病史,14例表现为腹痛症状。结果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其中14例患者行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CT确诊率93.3%(14/15);7例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DSA)检查,造影确诊率100%(7/7)。本组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单纯型7例均采取保守治疗,复杂型8例中,4例行腔内治疗,3例行开放手术治疗,1例因无法行腔内治疗最终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腹痛症状全部好转,均正常饮食出院,无围手术期间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临床确诊SISMAD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症状分型实用性高,可以指导SISMAD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而局限于肠系膜上动脉处的夹层中,有一类少见疾病,其表现为原因不明—"自发性",与其它动脉夹层无关—"孤立性",临床上称之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ymptomatic isolated dissec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可致肠缺血或破裂潜在风险,至今尚无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治疗指南,在治疗流程的选择以及手术治疗细节方面尚存在不少误区。本文基于文献回顾和作者自身经验提出:①可行的治疗流程:对于无腹膜刺激征的SIDSMA首选保守治疗,若无缓解或加重,且仍无腹膜刺激征,可尝试腔内治疗,若失败可继续保守治疗,严密观察。对于伴有腹膜刺激征者,可尝试腔内支架置入,若成功则同期行腹腔镜探查,必要时予以肠切除。若腔内支架置入失败,则剖腹探查,根据探查结果决定肠切除、旁路、血栓内膜切除或开窗。②无法选择进入真腔是腔内治疗失败的常见因素,根据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形态适当选择肱动脉入路会有所帮助。③术前注重评估发自假腔的分支数量和直径,及其支架置入可能带来的缺血风险。④支架导入和释放前,应该确认导丝的行径,避免其穿越假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7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患者中63例(87.5%)以剧烈胸背痛或腰腹痛为首发症状,发病时伴有高血压(70.8%,51/72)、脉搏短缺(8.3%,6/72)、血管杂音(9.7%,7/72)、主动脉瓣区杂音(11.1%,8/72)为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临床特点;主动脉全层CTA为主动脉夹层患者首选且有确诊意义的检查。主动脉夹层分型以De BakeyⅢ型为最常见(90.3%,65/72),镇痛、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为其主要治疗。48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9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15例未行手术(假腔血栓形成未见明显破口3例,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起自假腔不能手术1例,因破口位置复杂、外科风险高而未行手术2例,消化道出血并脑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未手术3例,急性期主动脉破裂死亡2例,因病情严重自动出院4例)。好转出院61例,院内死亡7例,自动出院4例(未随访)。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多患有高血压病,症状以胸痛为主,主动脉CTA是首要检查方法,药物治疗是基础,腔内修复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移植物置入术治疗,4例置入TALENT内支架移植物,6例置入国产内支架移植物.结果2例未能有效封堵动脉破裂口,其中1例治疗后12 h因动脉破裂死亡.1例移植物部分遮盖左锁骨下动脉,但无上肢进行性缺血加重,余7例动脉夹层及假腔均较好封堵.术后1周,9例行CTA检查,除1例夹层未得到封堵外,其余8例内支架移植物均无移位,假腔均缩小,真腔均扩大.随访8例(2~38个月),均无症状再发.结论内支架移植物置入术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严格选择适应证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1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选择个体化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术后随访观察内漏、支架位置、假腔变化及脏器供血等。结果置入即刻造影示15例破口完全封堵,2例近端有中量内瘘,经用球囊扩张近端支架后内瘘明显减少,1例少量内瘘不需处理。2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小于0.5 cm者覆膜支架均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无脑及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安全、效果可靠,采用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距离,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叶琨  万圣云  丁洋 《新医学》2021,52(7):524-529
目的 探讨三维(3D)打印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资料,术前根据24例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进行主动脉3D重建,将病变区域进行3D打印,选择中空透明材料制作3D打印模型并消毒,术中根据3D打印模型将支架“预开窗”并缝制铂金弹簧圈,重装支架后在体内完成主体支架的释放和分支支架的选择并释放。术后观察疗效、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4例包括12例复杂腹主动脉瘤、11例胸主动脉夹层、1例胸腹主动脉瘤,均在术前完成病变段主动脉3D模型打印,根据模型数据辅助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均顺利。24例术前3D打印模型测量和术中造影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真腔最大直径较术前增大、术后假腔最大直径较术前减小;主动脉瘤患者术后瘤体最大直径较术前减小(P均< 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无内漏,分支动脉血供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能使复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更加精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分析68例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评估,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经股动脉或髂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结果:术中移植物全部释放成功,术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无血栓栓塞、截瘫、器官缺血、吻合口狭窄、动脉瘤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支撑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治疗Type B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适应证。方法自2002年4月至2004年4月,82例Type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降主动脉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植入术,男7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均经CT或MRI确诊。手术在全麻(5例)或局麻(77例)下完成,术后l周,3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行CT或MRI检查。结果夹层入口的封闭率100%,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2,4%。10例患者早期支架近端有轻微的内漏,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5~7天)证实真腔扩大,远端供血改善,所有假腔的近端均有血栓形成。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4.5个月),无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100%患者假腔内有血栓形成,90%患者假腔内全部血栓化,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胸主动脉重塑率分别为20%,34%,40%和50%。结论降主动脉腔内支撑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于真假腔持续交通、假腔进行性扩大、反复胸痛、远端缺血和夹层破裂的Type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手术指征、特点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21例,局麻下腔内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门诊随访,此后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彩超检查或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21例患者中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7例,狭窄性病变14例。2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因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病变而仅行造影,其余19例均成功行腔内治疗,总成功率为90.5%。19例行腔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9.3个月,通畅率为89.5%(17/19),中度再狭窄率为10.5%(2/19),无支架断裂和打折,无病死病例。结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有其特殊的解剖学特点,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儿童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例<14岁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保守治疗(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及物理治疗等)3个月无效、剧烈的疼痛和(或)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情况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术中证实5例为椎间盘突出,1例为椎间盘脱出,其中3例伴有环状骨骺分离。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18~93个月的随访,平均63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症状均完全消失。JOA评分为10分5例,9分1例。按Kirkaldy-Willis标准所有患者均为优良。影像学检查未见有椎间隙高度下降,椎体终板及关节突关节也未见退变征象。结论儿童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未缓解或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