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阵发房颤(AF)患者在复律前后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BNP在AF发生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心功能正常患者,其中40例为窦性心律对照组,阵发AF患者依据复律结果分复律组35例,复发组35例,失败组10例;测定对照组以及阵发AF 3组复律前后BNP水平和左房内径(LAD).结果:(1)阵发AF组LAD和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在复律前,复律组BNP水平和LAD明显低于复发组和失败组(P<0.01);复发组BNP水平和LAD低于失败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复律后2 h内,复律组与复发组BNP水平明显下降,均明显低于复律前(P<0.01),复发组BNP水平高于复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4)复律后2周,复律组LAD和BNP水平明显低于复律后2 h(P<0.01),复发组在AF复发后BNP再度升高,明显高于复律后2 h(P<0.01).(5)二项Logistic分析显示,LAD和BNP是AF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和预测指标.结论:BNP水平对阵发AF患者预测和评估复律后AF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BNP与心房颤动(AF)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0例房颤复律患者(A组)房颤发作时和房颤终止后5d及1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B组)的血浆BN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其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心房颤动影响血浆BNP水平的分泌,在转复为窦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AF)患者血清中心房利钠肽(AN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98例有AF的心脏疾病患者(AF组)、40例无AF的心脏疾病患者(无AF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ANP和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F组血清AN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AF组和对照组(P均〈0.01);无AF组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血清AN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F组血清ANP水平与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且AF组患者血清ANP和BN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提高而显著递增(P〈0.01)。结论:AF患者血清ANP和BNP水平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分级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左房内径(LA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AF患者,设为观察组,均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同期选取7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LAD、血清BNP、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分析AF相关因素,同时对观察组患者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AD及血清BNP对AF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及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BNP、ACE水平及LA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扩张型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冠心病、高血压、hs-CRP、BNP、 ACE水平及LAD与AF呈正相关(P?<0.05)。LAD预测AF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3,血清BNP水平预测AF复发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结论 AF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能够通过术前血清BNP水平及LAD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心房颤动(AF)导管消融后左房抑顿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行导管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均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在此錾础上,厄贝沙坦组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加用厄贝沙坦150mg。口服,1次/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维生素C100mg,口服,1次/d)。3个月后,经食道超声评估2组患者消融术前及消融术后2周左心耳排空速度(LAAEV)和左房自发声学显影(LASEC),并观察消融术中复律情况。结果厄贝沙坦组消融术后2周LAAEV较术前减少(10.2±44.6)%[由消融术前的(30.4±9.8)cm/s至消融术后2周的(27.4±14.8)cm/s],显著低于对照组[较术前减少(50.7±23.2)%][由消融术前的(31.7±16.8)cm/s至消融术后2周的(17.6±8.3)cm/s](P〈0.05)。厄贝沙坦组消融术后2周LASEC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50.0%)(P〈0.05)。厄贝沙坦组消融术中复律率为80.0%,最著高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屁著减少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的左房抑顿,提高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效果,可作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6.
胃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在胃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60例胃癌患者以及30例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进行了测定,并比较3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无相关,IV期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1),Ⅲ期明显高于II期(P<0.05),II期明显高于I期(P<0.01),I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组术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好转组术后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手术前(P<0.01),结论:VEGF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血清VEGF的检测对探讨胃癌的发生机制,病情判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重度肝硬化的小肝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合并重度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射频消融组和手术切除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率。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分级、1a后肿瘤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射频消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剂使用例数,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肝癌切除组(P<0.05)。肝癌切除组术后出血、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射频消融组(P<0.05)。结论合并重度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当,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B型钠尿肽( rhBNP)对合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造影剂肾病( CIN)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合并CHF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8例,分为rhBNP组(82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及水化治疗,rhBNP组在此基础上于PCI术前12 h开始应用rhBNP至术后24 h。测定PCI术前、术后24和48 h血肌酐(SCr)、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统计CIN发生率;测定PCI术前、术后1和7 d血浆B型钠尿肽( 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结果:rhBNP组患者术后SCr较术前逐渐升高但低于对照组(F组间=9.399,F时间=24.566,F交互=26.008,P<0.01), eGFR较术前逐渐降低但均高于对照组(F组间=12.880,F时间=33.263,F交互=25.307,P<0.01),rhBNP组CIN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7%vs 16.3%,χ2=7.351,P=0.007)。 rhBNP组术后血浆BNP水平较术前降低,对照组则较术前升高(F组间=9.148,F时间=4.745,F交互=216.413,P<0.05)。 rhBNP组术后LVEF逐渐升高,LVEDD逐渐缩小;对照组术后1天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LVEDD明显增大,术后7 d恢复至术前水平(LVEF:F组间=7.497,F时间=3.740,F交互=118.041,P<0.05;LVEDD:F组间=19.116,F时间=5.782,F交互=106.593,P<0.05)。结论:rhBNP联合水化治疗可改善CHF患者心功能,减少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胡晓  张静  丁志坚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9):2275-2278
目的 探讨血尿酸(SUA)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9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有无心房颤动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71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 复发组年龄、病程、左心房前后径(LAD)大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SUA、hs-CRP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术前WBC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后1周SUA、hs-CRP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SUA、hs-CRP水平低于术后1周(P<0.05)。未复发组术后1周SUA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SUA水平低于术前和术后1周(P<0.05);术后1周hs-CRP水平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hs-CRP水平低于术后1周(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OR=1.945,95%CI(1.047,3.612)〕及术前SUA〔OR=1.024,95%CI(1.009,1.038)〕、hs-CRP〔OR=4.762,95%CI(1.359,16.685)〕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高SUA水平是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降低SUA水平可能会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川芎嗪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效果及对氧自由基(OFR)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选择45例正常对照组及90例老年CHF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川芎嗪组,两组共治疗4周,对照组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及BNP水平进行测定,并观察两组CHF病人治疗前后NYHA分级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川芎嗪组治疗前SOD,CA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MDA,LPO,BN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川芎嗪组治疗后SOD,CA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P〈0.01);MDA,LPO,BNP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P〈0.01);两组CHF病人治疗后NYHA分级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但川芎嗪组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川芎嗪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并能降低BNP水平,从而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血浆BNP,SOD,CAT,MDA,LPO浓度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判断疗效的敏感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miR-328在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射频消融术前后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讨房颤发病机制提供新方向.方法 选取从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作为房颤组,选择同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不同类型房颤组手术前后血浆miR-328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房颤组血浆miR-328同对照组比较表达上升.血浆miR-328在房颤组射频消融术前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4±0.31和1.12±0.06,术后同术前比较表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miR-328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5±0.23、2.13±0.36和2.72±0.93,表达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R-328同房颤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能参与调控房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犬Marshall韧带和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电隔离Marshall韧带的方法。方法:对20只健康家犬干预Marshall韧带,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近中段剪断组(A组)及无水乙醇消融组(B组)。将各组内及两组间干预前后房颤诱发率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A组干预前房颤诱发率为85.7%(6/7);干预后为71.4%(5/7)。干预前后房颤诱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消融之前,房颤诱发率为81.8%(9/11);消融后为9.1%(1/11)。干预前后房颤诱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前A、B两组间房颤诱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A、B两组间房颤诱发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犬Marshall韧带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Marshall韧带关键的消融部位是其在冠状静脉窦和/或左房入口处;消融终点是Marshall韧带电位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杜万红  周胜华  张登科  刘小阳  周昆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3):283-284,287
目的调查老年人房颤的患病率及其转归。方法于2005年6~7月对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858例年龄60 ̄99岁平均(75.6±6.6)岁的老年人,房颤患者76例,患病率8.9%,80岁年龄组房颤患病率高达25.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阵发性房颤转为永久性或持续性房颤的发生率为24.2%,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总有效率为83.3%,无患者发生脑卒中,调查对象57.9%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结论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冠心病是老年人房颤最主要的病因,胺碘酮转复老年人房颤安全有效,抗血小板治疗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术(cryoballoon ablation,CB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参数特点,并探讨消融参数与房颤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在2019年1-6月内完成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CBA,记录每支肺静脉冷冻的相关参数和并发症。随访术后6个月内CBA的安全性、患者再住院率、房颤发作率,并和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CA)的50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结果 CBA组6个月内消融成功率为92%,RFCA组6个月消融成功率为90%。CBA和RFCA的患者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无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CBA组无再次住院的事件发生,RFCA组有4名患者因持续性房扑不能终止而住院治疗。CBA组总手术时间为(108.7±25.8)min,总冷冻时间为(14.6±3.1)min;RFCA组总手术时间为(207.7±34.2)min,射频消融总时间为(152.5±33.8)min。CBA组平均每根肺静脉冷冻(1.7±0.3)次,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RIPV)消融(2.1±0.7)次。平均冷冻消融最低温度为(-52.9±3.2)℃,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RSPV)、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LIPV)和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分别为(-49.2±5.1)℃、(-50.1±6.7)℃、(-41.8±4.6)℃和(-39.1±6.2)℃。RIPV消融的最低温度高于其他肺静脉(LSPV:P<0.000 1,LIPV:P=0.016,RSPV:P<0.000 1)。LSPV消融时间最长,平均为3.9 min,高于其他肺静脉(LIPV:P=0.36,RSPV:P=0.42,RIPV:P=0.38)。结论 CBA在阵发性房颤中的治疗安全有效,术后6个月内的再住院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少。RIPV的消融温度可能与房颤术后的短期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6.
心肌细胞在房颤期间发生了结构的改变,细胞外基质(ECM)保证心肌细胞的正常定位和心肌组织的完整性,而胶原是其主要组成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介导胶原降解,影响心肌细胞结构的改变.是重构过程中心脏基质降解的主要因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也同时取决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其抑制剂TIMPs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至少15%的脑梗死是由AF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由于近半数患者的AF为阵发性且无临床症状,因此AF的检出率偏低。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办法。本文就这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基因表达的改变 ,揭示人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和有效不应期频率适应性下降的机制。方法 :选择 2 7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 ,获取右心耳部位手术附属物 5 0mg~ 10 0mg ,采用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测定心房组织中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mRNA的变化。结果 :房颤患者心房肌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mRNA水平较窦性患者明显降低 (目的基因与GAPDH基因之比 :窦性组0 .6 0 0 4± 0 .2 0 0 0 (n =11) ,房颤组 0 .3170± 0 .196 3(n =16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肌的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mRNA表达水平下调 ,表明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可能参与了房颤的电重构 ,有助于房颤的发生及维持。  相似文献   

19.
从下一代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终端检测与响应、安全感知系统4方面阐述基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主动防御系统设计以及具体实现,介绍系统应用效果,指出该系统从医院网络边界、内部网络、终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防护,极大提高响应威胁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20.
刘清毅  李康宁  王冰  苟林 《西部医学》2003,1(3):220-221
目的 观察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1年6月采用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37例,其中T114例,T1213例,L118例,L22例。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19例,重物砸伤4例,跌伤1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伤椎高度恢复,椎管内径正常,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椎管减压能充分解除脊髓压迫,AF固定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稳定脊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