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常规复苏)、保存性低温组(C组,常规复苏,心跳骤停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复苏性低温组[D组,常规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min给予亚低温治疗],各组于心跳骤停时和ROSC后2、4h取血,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察各时点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结果:(1)B、C、D各组血清S100B蛋白从ROSC后2h起开始升高,并持续上升至4h,与A组比较,各时点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大脑皮层S100B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2)与B组比较,C组ROSC后2h血清S100B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后4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层S100B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3)与A组比较,B、C、D各组ROSC后4h大脑皮层GFAP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大鼠血清、大脑皮层组织S100B蛋白和GFAP在ROSC后早期即有表达,可以作为诊断脑损伤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标志物;亚低温可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大脑皮层NSE表达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小剂量参附组(10 ml/kg)和大剂量参附组(20 ml/kg),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参附组)0.5 h、3 h、6 h、12 h和24 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参附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参附组于复苏开始经静脉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免疫组化测定皮层NSE表达,电镜下观察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C后各亚组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小剂量参附组ROSC后6 h、12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大剂量参附组ROSC后6h、12 h、24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NSE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皮层NSE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复苏组相比,小剂量参附组在ROSC后24 h NSE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3 h起NSE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小剂量参附组相比,大剂量参附组NSE阳性细胞表达ROSC后6 h、12 h、24h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参附组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元NSE的表达,对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剂量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确立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制备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即假手术组10只,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12、24、48h组各10只。停跳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组及ROSC后6、12、24、48h组进行动态观测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在ROSC后6、12、24、48h组的血液中NSE、S100β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升高(P<0.05),但指标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SE在24h时点、S100β蛋白在6h时点升高水平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海马病理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和UTI组,每组10只.采用窒息法致复苏组和UTI组大鼠心脏骤停(CA),继而进行心肺复苏(CPR).UTI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UTI 100 000 U/kg,与生理盐水配伍成2 mL溶液.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复苏组和UTI组于ROSC后1 h,对照组于气管切开后1 h经颈动脉取血和快速断头取左侧脑海马组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S-100B蛋白与NSE水平;光镜下观察海马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UTI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与NSE浓度在ROSC后1 h均明显升高(P<0.01);与复苏组比较,UTI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NSE的浓度降低不明显(P>0.05).UTI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 UTI能降低大鼠CPR后早期(1 h)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减轻病理损伤,对CPR过程中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按标准徒手心肺复苏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及ROSC24h后血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蛋白质、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指标。结果:两组患者ROSC后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健康组(P0.01),研究组ROSC后24h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仪能够确保持续、有力和迅速按压,从而有效减轻和缓解患者的心脑缺血性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水平对心脏停搏(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将25例CPR患者根据6个月时是否恢复意识分为两组。检测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12、24、48和72h的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分析两组在不同时间点NSE和S100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描绘两种诊断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结果①意识未恢复组血清NSE水平在ROSC后12、48和72h,S100蛋白水平在ROSC后2、12、48和72h均明显高于意识恢复组(P均〈0.01)。②意识恢复组12h和24h的NSE水平与12h的S100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均〈0.05);而意识未恢复组各时间点的NSE水平及12、48和72h的S100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显著(P〈0.05或P〈0.01)。③血清NSE和S100蛋白两种诊断方法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P=0.000)和0.896(P=0.000),对判断CA患者CPR后能否恢复意识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S100蛋白以0.165μg/L为临界值,ROSC后2h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告率、阴性预告率及准确率最高,分别为94.4%、100.0%、100.0%、80.0%和95.5%,NSE以45.6μg/L为临界值,则以ROSC后48h各指标最满意,均达到100.0%。结论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对评价CPR后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及能否恢复意识具有诊断意义,两者联合动态观察,对严重而持续的脑损伤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动态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β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苏组。再分别按气管切开后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24h分为5个亚组,每组8只。建立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各亚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样,以干湿比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以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海马CA1区GFAP和S100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C后各时间点海马CA1区S100β蛋白的表达随脑水含量的上升而增加(P〈0.01),且两者呈正直线相关(P=0.016);复苏组ROSC后海马CA1区GFAP表达于6h开始逐渐增加。至24h表达量显著增加水平(P=0.003)。结论大鼠心肺复苏后海马CA1区S100β蛋白和GFAP表达均增加,但S100β蛋白增加出现早于GFAP,并且与脑水肿程度密切相关;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所致的S100β蛋白和GFAP在不同时序表达增加,可能分别与复苏后的神经元功能损伤或修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血清S100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脑损伤的评估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院外、院内发生CA,经CPR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解放军第401医院ICU的患者共36例,其中8例因存活不足24 h剔除,剩余28例.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COS)将患者分为A组(包括COS 1~2分)19例和B组(包括COS 3~5分)9例.健康对照12例为C组.所有患者均在ROSC后2 h、12 h、24 h、48 h、72 h分别采取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S100、NSE.同时收集入ICU后24 h内临床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Ⅲ评分及存活概率(APACHEⅡ、Ⅲ、PS).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im-Whitney U检验;ROSC时间与各时间点的S100、NSE水平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APACHE Ⅱ、Ⅲ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A组的PS、GC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A组的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比B组明显长(P<0.05).A组在2 h、12 h、48 h、72 h的S100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而12h、24 h、48 h、72 h NSE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在48 h S100、NSE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12 h S100水平与ROSC时间显著相关(P<0.05);12 h、24 h、48hNSE水平与ROSC时间显著相关(P<0.05).结论 血清S100、NSE均可作为判断CPR后早期缺氧性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两者联合动态检测对于估计ROCS时间、判断继发性脑损伤、指导脑复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大鼠脑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及β-七叶皂苷钠对其影响.方法 清洁级SD成年大鼠6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3组(n=20).(1)实验组:ROSC后即刻腹腔注射β-七叶皂苷钠(5 mg/kg)一次;(2)对照组:ROSC后即刻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次;(3)假手术组:未经历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和未给药.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法制备大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分别在ROSC后1、6、12、24 h抽血,然后处死取脑组织.ELISA检测血清NSE、S100β,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检测脑细胞HIF-1α、VEGF、EPO蛋白和mRNA.各组同一时间点之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ROSC后1、6、12和24 h对照组大鼠血清NSE与S100β明显升高(P<0.05),脑细胞中HIF-1 α、VEGF、EPO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ROSC后1、6、12、24 h实验组大鼠血清NSE与S100β明显降低(P<0.05),脑细胞中HIF-1α、VEGF、EPO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ROSC后大鼠脑细胞HIF-1αmRNA与EPO mRNA、VEGF mRNA均呈正相关(r=0.866,P<0.05;r =0.952,P<0.01).结论 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细胞HIF-1α表达增加,β-七叶皂苷钠能上调HIF-1α转录和蛋白表达,可能是通过增加EPO、VEGF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而增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而起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含水含量、血清S100β蛋白及海马CA1区S100β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40)、复苏组(n=40)、乌司他丁组(n=40),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乌司他丁组)0.5 h,3 h,6 h,12 h和24 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乌司他丁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CA)和心肺复苏(CPR)模型,乌司他丁组于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乌司他丁(10万u/k).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干湿比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质量浓度,免疫组化测定海马S100β蛋白的表达.数据处理应用SPSS 10.0软件,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用Levene's 法,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rson's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e后各亚组脑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12 h,24 h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血清S100β蛋白ROSC后0.5 h起即明显升高,并持续上升至12 h达峰值,24 h有所回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ROSC后6 h、12 h、24 h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从ROSC后6 h起S100β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复苏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与脑含水量密切相关(r=0.862,P:0.015).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S100β蛋白、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S100β蛋白表达和脑水肿程度,从而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方法对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制作中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将心肺复苏模型复苏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观察组(n=16),比较复苏后大鼠的饲养中引入新方法的观察组与普通饲养的对照组的48 h、72 h生存率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活到第7d的大鼠体重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果:通过采用科学、合理、可行的饲养措施,可明显提高大鼠心肺复苏模型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常规疗法综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毒性脑炎惠儿125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62例,采用高压氧+常规治疗法,比较两组疗效及TNF-α、NSE、S100b蛋白、IL-6、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P〈0.05);两组患儿的TNF-α、IL-6、NSE、S100b蛋白和CRP水平均随治疗逐渐下降,观察组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IL-6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综合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对重度脑挫裂伤患者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E)、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6例和西药对照组33例。两组基础药物相同,治疗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N SE、ET的变化。结果:HBO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2%和72.7%,N SE、ET下降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通过增加供氧、调节血管功能、减轻脑水肿来保护神经细胞,降低患者N SE、ET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灌注加权成像(PWI)技术研究心肺复苏(ROSC)成功后72h内脑功能、脑灌注的动态变化趋势和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五指山猪30只,致颤8min后按标准心肺复苏,复苏成功28只,随机分为低温组(14只)和常温组(14只)。低温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运用血管内降温法进行亚低温治疗(33℃低体温维持12h后以0.5℃小波动复温),常温组不干预体温,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于基础状态及ROSC后6、12、24、72h行脑组织PWI检查。结果低温组72h成活率(78.6%与42.9%,P〈0.05)、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温组(45.27分与119.50分,P=0.001),表明复苏后两组平均通过时间均延长,局部脑血流量、脑血容积下降;低温组平均通过时间、局部脑血流量数值变化较常温组幅度小,脑组织缺血程度较常温组轻。结论ROSC后早期脑组织即出现严重的脑损伤,复苏后6h损伤最严重,PWI技术可以对复苏后脑组织循环和灌注进行动态监测,亚低温疗法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复苏后生存率,改善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PHC)对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CPB-VR)患者脑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择期CPB-VR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n=31)和对照组(C组,n=28).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给予PHC 0.02 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7.
廖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2118-2119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预后及其神经营养因子(BDNF)、S100B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诊治的80例 HIE患儿随机分为纳洛酮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纳洛酮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预后,并检测BDNF、S100B和NSE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纳洛酮组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2.50%(37/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P<0.05);BDNF、N ES和S100B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且纳洛酮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对照组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亦明显低于纳洛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治疗HIE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和脑损伤指标BDNF、S100B和NSE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8.
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比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入选6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脉络宁注射液20mL静滴,1次/d,疗程2周;治疗组给予恩必普软胶囊0.2g,3次/d,口服,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50mg,1次/d,连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的中国卒中量表(CSS)及巴氏指数(BI)评分及不良反应,在发病后d1、d3、d7、d14测定血浆S-100B变化。【结果】两组入院时的CSS及BI评分基本一致(P〉O.05);治疗1个月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优于对照组(P〈O.05或P〈O.01)。两组患者S-100B水平在d3达到峰值,与发病d,比较明显升高(P〈O.05),其后逐渐降低,两周后两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发病d1(P〈0.01);治疗组d。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必普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可降低发病期间S-100B水平,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后大鼠脑皮质脑红蛋白(NGB)表达、神经功能评分(NDS)、大脑皮质病理的变化及氯化血红素(Hemin)干预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40):对照组(A)、复苏组(B)、药物组(C),建立窒息致大鼠心搏骤停CPR模型,观测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各时间点(0.5 h,3 h,6 h,12 h,24 h)NGB表达、NDS及大脑皮质病理改变.实验数据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Tukey检验.结果 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B组ROSC后12 h,24 h NGB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ROSC后各时间点NDS显著降低(P<0.01)、脑组织形态学明显异常;C组ROSC后6 h,12 h,24 h NGB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ROSC后3 h,6 h,12 h NDS显著降低(P<0.01).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C组ROSC后12 h,24 hNGB表达和NDS均显著升高(P<0.01),ROSC后脑组织形态学异常明显减轻.结论 大鼠CPR后大脑皮质区NGB表达增加、NDS降低、脑组织形态学明显异常,Hemin能增加大脑皮层NGB表达、提高NDS、减轻皮层病理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远隔缺血时处理对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血清S100 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择期CPB下行先心病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远隔缺血时处理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R组在主动脉阻断同时对患者右下肢实施3周期4 min缺血/4 min再灌注处理;C组不进行该处理.两组分别于术前(T0)、CPB结束即刻(T1)、CPB结束后5 h(T2)、12 h(T3)、24 h(T4)5个时间点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结果]两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在CPB后均先逐渐升高,在CPB后5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CPB后24 h恢复至术前水平.与T0相比,两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在T1~3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R组患儿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在T1~3较低(P <0.05).[结论]远隔缺血时处理能抑制CPB下先心病手术患儿S100-β蛋白和NSE的释放,对CPB后脑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