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 MSCT 肠系膜静脉成像的延迟扫描时间及各种图像后处理方式的显像价值。方法 A 组:49例,腹痛行MSCT 肠系膜静脉成像血管未见异常的患者,动脉期后15~20 s 扫描肠系膜静脉期(MV 期)。B 组:49例,腹痛行常规腹部双期增强的患者,动脉期后35 s 扫描第2期。对比2组 MV 图像肠系膜上静脉(SMV)主干 CT 值、直径,评估2组 MV 显影的血管分级、评分及不同后处理方式对 MV 的显示情况。结果A 组 SMV 直径(10.52±2.19)mm,B 组(9.88±2.60)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 SMV 主干平均 CT 值(196.55±40.59)HU,B 组为(164.32±28.35)HU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容积再现(VR)对 MV 及属支的显示能力及评分优于 B 组(P <0.05),VR 对血管空间分布走行显示优于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STS-MIP 在细微血管显示上较 VR 及 MIP 有优势,曲面重组(CPR)对于显示血管腔内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较有优势。结论动脉期后15~20 s 行 MV 数据采集较35 s 可获得良好的 MV 图像;各种形式的后处理方式对显示 MV 优势不同。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成像与后处理技术对活体供肾血管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辉  叶芹  刘潇  邱荣华  钟林 《武警医学》2006,17(6):418-42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亲属活体供肾血管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11月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6例,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采集的轴位图像数据传入影像工作站,分别使用VR、MIP和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评估供肾血管状况,并与肾移植取肾手术相对照.结果VR技术后处理显示肾动静脉主干及2~3级分支(6/6),副肾动脉(0/3),肾静脉走行变异(1/1),双侧下腔静脉(1/1);MIP、MPR技术后处理均显示肾动、静脉主干及2~4级分支(6/6),副肾动脉(3/3),肾静脉走行变异(1/1),左肾静脉2支属支(1/1),双下腔静脉(1/1).图像后处理综合结果与取肾术中所见完全一致,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为100%.结论MIP及MPR技术观察细小血管分支优于VR.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术前可替代DSA对亲属活体供肾血管作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门静脉海绵样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排MSCT对30例CTPV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 (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CTPV的MSCT平扫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示动脉期10例有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8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8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1例门静脉主干变细.胆管周围静脉丛(100%)、胆囊静脉(60%)及胃左静脉(23.3%)呈点状、簇状扩张.MPR、MIP、VR可直观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结论: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CTPV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门静脉栓塞及其周围纡曲扩张的侧枝静脉为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MSCTA 在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1例怀疑或确诊为上颈椎病变患者行颈部CTA 检查,其中23例通过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并完成 CTA 复查。所有原始数据均在 AW4.4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通过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等方式显示椎体、椎动脉及周围的解剖结构及彼此的空间位置关系、优势椎动脉分布、椎动脉发育、走行异常等。术后通过 VR、MIP 和 MPR 等方式显示螺钉置入情况,分析螺钉穿破椎弓根上壁、下壁、内壁、外壁、椎体前壁及枕骨的情况并且对术后症状进行随访。使用 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VR、MIP 和 MPR 图像上均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双侧椎动脉走行变异情况,以及椎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椎动脉的显示:一侧优势动脉25例,均势26例;椎动脉发育异常13侧,椎动脉走行异常4例;椎弓根细小病例16例,伴同侧椎动脉优势9例。23例术后螺钉影像显示良好,置入螺钉113枚,C1置入20枚,C236枚,C315枚,C42枚,枕骨40枚。螺钉准确置入83枚,螺钉偏置30枚,其中与椎动脉关系密切3例,与脊髓关系密切1例。23例术后均无明显异常症状。结论MSCTA 检查能够准确反映上颈椎血管解剖特点及变异情况,为内固定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术后 CTA 检查能准确了解螺钉的置入情况,对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比DSA检查结果,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5例NCS患者的MSCTA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左肾静脉(LRV)的形态、走行及空间结构.通过在MSCTA图像上测量狭窄处LRV的截面积(S1)与近肾端最宽处截面积(S2),计算LRV的狭窄程度,并与DSA结果进行比较.CT后处理技术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 MSCTA显示14例LRV狭窄程度分级与DSA完全相符,1例MSCTA诊断为Ⅲ级,DSA诊断为Ⅱ级.与DSA比较符合率为93.3%(14/15).MSCTA评估LRV狭窄程度为(78.6±11.8)%,DSA评估狭窄程度为(76.4±12.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NCS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为诊断该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门静脉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健康对象及20例肝脏疾病患者行MSCT门静脉成像,分析VR,MIP重建图像,比较其优缺点。结果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对于4级以下的分支MIP的敏感性要优于VR,但VR可以显示门静脉与病变或肝静脉的三维空间关系。结论两种重建方法应相互补充,结合横断面图像,可为临床确诊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7.
64层SCT胆囊动脉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SCT血管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64层SCT扫描机对经超声检查确诊并拟行腹腔内窥镜胆囊切除术的30例患者行胆囊动脉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EBW工作站利用MPR、MIP、VR血管重建技术进行胆囊动脉成像,仔细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变异、主干管径、支数及走行情况,对重建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对胆囊动脉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64层S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的后处理重建技术中,MIP及VR重建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胆囊动脉起源.MIP重建图像在胆囊动脉的管径、支数、走行的显示方面较VR图像精细.MPR重建图像对胆囊三角区位置关系显示较好,定位较MIP及VR图像准确. 结论:64层SCT胆囊动脉血管成像的MPR、MIP及VR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的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及变异、管径、分支及走行情况,对于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出血及胆管、血管误损伤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能谱技术在提高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质量方面的价值。方法 4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的能谱扫描模式行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后,运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门静脉期最佳对比信噪比(CNR)单能图像和传统混合能量图像(QC图像),并对门静脉及侧枝血管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采用双盲法对重建质量进行评估。对二组图像的评分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最佳CNR单能图像的VR、MIP重建图像对门静脉与侧枝血管及肝内分支的显示级别均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最佳CNR单能图像能明显提高肝硬化CTPV门静脉与侧枝血管及肝内分支显示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16层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脑血管病变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37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2例,脑血管畸形5例。16SCTA的VR、MIP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的显示率为100%,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对脑血管畸形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肠系膜上动静脉成像诊断小肠扭转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时肠系膜上动、静脉的CTA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小肠扭转病人的肠系膜上动、静脉CTA表现。使用Siemens 16层螺旋CT,于工作站重建肠系膜上动、静脉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于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5例病人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但远级分支模糊。2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远段的扭曲,3例表现为肠系膜上静脉不同属支的扭曲及走行异常,走行异常的血管均与扩张小肠袢位置相吻合。1例见肠系膜上静脉主干的轴向扭曲。2例显示走行异常的肠系膜上静脉属支增粗。5例病人均正确诊断小肠扭转。结论肠系膜上静脉或其属支的扭曲为小肠扭转主要的CTA表现,行肠系膜上动静脉CTA对小肠扭转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