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情况。其中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5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8-84个月,均未发现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倾向良性的肿瘤,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9例肾暑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对肿瘤标本行光和电镜观察,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ytokeratin8(相对低分子质量角蛋白)和Vimentin(波型蛋白),并与肾细胞癌相鉴别。结果 CT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均匀一致,瘤中见星状低密度区是该瘤的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肉眼观察肿瘤质均、无坏死、呈红棕色,部分肿瘤有中心瘢痕;光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5.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附六例报告)于德新王克孝梁朝朝方卫华刘明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实质性肿瘤。多数学者认为属良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肾细胞癌不同,但临床上靠影像学有时难以区分,易误诊。我院近4年中收治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4例,...  相似文献   

6.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8例肿瘤行肾癌根治性切除,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5个月~6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治疗以保肾丁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因为本病易并发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肾嗜酸细胞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72岁。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中部实质内有2 .1cm×1 .9cm类圆形低回声占位性病变,向外突出,与周围界限模糊,内部回声欠均匀,其周边及内部均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提示上述位置有同样形态肿物,边缘较清楚,呈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入院后体检无任何阳性体征。术前诊断为右肾癌。2 0 0 2年1 2月1 0日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术,术中经过顺利。病理检查:右肾大小1 1cm×7cm×5cm ,肿瘤位于肾中极前面肾实质内,约2 .0cm×2 .0cm ,呈半球形突出于肾表面。切面肿物呈实性,包膜尚完整,呈紫棕色,质中,无出血坏死及瘢痕。光镜见瘤组织由均一、…  相似文献   

8.
肾色素性嗜酸细胞腺瘤(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例肾色素性嗜酸细胞腺瘤进行了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和CT影像特征观察,结合文献就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10年2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行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结果 26例中,25例诊断考虑肾癌,4例发现有浸润,21例肿瘤直径小于4 cm.随访1~156个月,均无转移与复发.结论 部分肾嗜酸细胞腺瘤会有浸润,但不影响其良性性质.临床上...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侧腰部酸胀1年余于2005年1月10口入院。患者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及生化测定均正常。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3.5cm大小的实性肿块,包膜完整。X胸片: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KUB+IVP):右上肾盂显示较小,位置相对下移。  相似文献   

11.
2例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肿瘤均位于左肾中上段,行根治性左肾切除及单纯左肾切除。肿瘤切面灰褐色或黄褐色,质软;镜检瘤细胞均呈圆形或类圆形,胞质富含浓染嗜酸颗粒,核泡状,瘤细胞呈巢状、管状、微囊状或卵圆形片状排列,瘤组织中心部可见玻璃样变无细胞区;免疫组化:bcl-2( )、PCNA( )或(-)。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本病可能潜在恶性变,治疗以保肾手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6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无临床表现,经B超体检偶然发现“肾脏占位”;1例腰痛、腰部不适、触及腹部包块。CT、IVU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行肾脏部分切除术2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4例。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确诊。结果:6例术后均痊愈。随访13~96个月,平均78.6个月,2例随访时间未满5年,4例已超过5年(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术中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对确定术式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性、诊治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方法 报告经治3例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肿瘤分别位于右肾中上部、左肾上极和左肾肾盂旁,肿瘤大小分别约5.3 cm×4.5 cm、8.2 cm×4.7 cm、6.0 cm×4.8 cm.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痛根治术. 结果 肿瘤边界清楚,切面呈棕黄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细胞均匀一致,排列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含有许多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随访10~35个月,均存活. 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瘤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方面无明显特异性表现,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确诊后治疗以保留肾脏手术为宜,因肿瘤中可能含有恶性成分,术后密切随访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RO患者临床资料。13例患者中,男4例,女9例;肿瘤单发12例,单侧多发1例;肿瘤最大直径为1.0~6.9cm,平均3.3cm;肿瘤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中极2例,左肾下极3例,右肾上极4例,右肾中极1例,右肾下极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IVU检查,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术前诊断为肾癌,1例考虑为RO。13例中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证实为RO。随访1~183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RO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确诊较困难,与肾癌较难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肾损伤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185例肾损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献讨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B超检查128例,105例有异常表现(8296),IVU检查阳性56/72例(77.8%),CT检查阳性68/68例(100%),非手术治愈156例(84.3%),手术治愈24例(13%),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2例(1.1%)。结论B超检查快速安全无损伤,可初步判断肾损伤情况,CT检查准确率高,并能同时了解其他脏器损伤的程度,治疗取决于肾损伤的程度,保守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癌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肾癌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62例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46例,单纯性肾切除16例,6例因其他原因未做手术;随访5个月~9年6个月,生存5年以上27例,19例生存5个月~4年3个月.10例于6个月~2年4个月死亡,其中肉瘤样癌4例均于1年内死亡。结论:术前诊断肾癌的敏感方法为B超、CT和MRI,治疗仍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肾损伤 146 例,其中闭合性损伤 140 例(95.9% ),开放性损伤6 例(4.1% );合并伤33 例(22.6% )。 B超检查68 例, C T 检查16 例, I V U 检查13 例。非手术治疗114 例(78.1% ),手术治疗32 例(21.9% )。结果: B超阳性率86.8% , C T 阳性率100% , I V U 阳性率69.2% ;非手术治愈114 例,手术治愈30 例。结论: B超检查最便捷,可初步判断肾脏伤情。 C T 检查准确快速,增强后可观察双肾功能状况,对治疗有重要帮助。其治疗主要取决于肾脏伤情,保守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2例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根据肿瘤直径分为:小(<4cm)、中(4-8cm)、大(>8cm)三类,同时根据病变大小及症状分别采取观察、栓塞、肿瘤切除、肾部分切除及紧切除术。结果:B超诊断准确率为78.1%(25/32),CT诊断准确率为87.1%(28/32)。对病变小、无症状者(5/32)采用定期观察,中等大小者(24/32)采用肿瘤切除(13/32)、肾部分切除(9/32)和肾切除(2/32);病变大者(3/32)则采用肾切除术。3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均生存。结论:结合B超、CT以及HMB-45、HMB-50、CD63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变大小和症状分别选择观察、栓塞、肿瘤切除、肾部分切除及肾切除术,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