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药物、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对A、B两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A型(22例)和B型(1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药物、介入及外科手术)对其住院期间病死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总病死率为40.91%,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总病死率为0(P〈O.01)。出院患者随访9~67个月,平均(25.6±15.3)个月,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无死亡,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药物治疗死亡1例,两型患者远期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药物治疗或非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介入)患者之间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期间总病死率高,但远期病死率与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相似;药物或非药物治疗主动脉夹层对远期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5年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访分析111例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年内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1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A型主动脉夹层70例(63.06%),B型主动脉夹层41例(36.94%),年龄18 ~84(59.56±12.39)岁,男女性别比2.7:1,发病后5年死亡率34.23%,吸烟史为独立的危险因素,ACEI/ARB类药物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为独立的保护因素.结论 吸烟史为主动脉夹层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CEI/ARB类药物治疗和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为独立的保护因素;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或腔内介入隔绝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乌鲁木齐市10年来主动脉夹层病例的临床特征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血管病研究所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10年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主动脉夹层类型、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10年共确诊主动脉夹层238例,发病平均年龄(51.9±12.1)岁,男女之比为3.67:1.175例(73.5%)患者出院诊断合并高血压病,105例(44.1%)患者有明确的大量吸烟史.Ⅰ、Ⅱ、Ⅲ型夹层构成比分别为35.3%、7.6%、57.1%.A型主动脉夹层较B型发病平均年龄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为36.5%,急性B型住院病死率为9.5%.在两个5年周期中,主动脉夹层病例增加了240%,其中以Ⅰ型增长最快,为360%.平均发病年龄无显著变化.结论 乌鲁木齐市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迅速增加,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男性患者比例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病死率均高于国外报道.  相似文献   

4.
陈曦  王瑜  张源明 《现代保健》2010,(29):11-13
目的探讨23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连续收治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38例患者,对每年患者的总数、年龄、性别、夹层类型、血压水平、治疗方法和疾病预后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73.5%)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26.5%),血压改变以收缩压和平均压的增高明显(P〈0.05)。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25.1%)高于非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9.5%)(P〈0.05)。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4.6%,手术治疗组有效率70.0%,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治愈率91.4%,介入治疗组其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组(P〈0.05)。A型主动脉夹层较B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平均年龄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36.2%)高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住院病死率(9.6%)(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在迅速增多,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国外报道。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危险性与收缩压的关系比较密切,有高血压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主动脉夹层的预防与治疗方面亟待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采取内科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影响进行探讨。方法:分析患有主动脉夹层的17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根据Miller分型标准,有4例患者为A型病变,占23.53%,13例患者为B型病变,占76.47%;有16例(占94.12%)采用麻醉性止痛剂,其中4例患者(占23.52%)由于疼痛没有缓解而采用冬眠合剂;有1例患者在急性期死亡(占5.88%),16例存活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天。结论:采用积极有效的内科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主动脉夹层病人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03—2013年符合主动脉夹层诊断的232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与体征、诊断与延误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61例,年龄(58.21±12.24)岁,分为A型91例,B型141例。以1、2、11、12月发病率最高,4个月中A型发病例数占总例数的51.65%,B型发病例数占总例数的53.90%。A型患者胸痛、胸闷心悸、晕厥及神志模糊等症状发生率(74.73%、23.08%、12.09%)明显高于B型(18.44%、9.93%、3.55%,均P0.05),B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肩背部疼痛(42.55%),与A型(21.9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型患者的低血压或休克、双侧肢体血压不对称、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13.19%、39.56%、24.18%、23.08%、4.40%、6.59%、64.84%)的发生率高于B型患者(4.26%、17.02%、6.38%、4.96%、0、0、43.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内科治疗后,好转率78.02%,病死率16.38%,未愈、放弃占5.60%,转心外科行带膜支架治疗占11.21%,行外科手术治疗占5.60%。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为高发季节;疼痛是主要的首发症状,可伴有心包积液、四肢血压异常、晕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和体征;及时结合CT、MRI、UCG等影像学检查,可大大提高诊断率,正确诊断和积极的内科治疗以及根据临床分型和病情采取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可减少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慢性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58例急、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TEVAR,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0%(58/58),4例直接封堵、20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使用烟囱支架2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5.2%,3/58),术后出现Ⅰ型内漏11例(19.0%,11/58).出院55例患者中假腔内血栓形成48例,2例内漏消失,7例夹层仍可见部分血流.随访48例(87.3%,48/55)患者,随访时间3~ 6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7例原内漏患者复查螺旋CT血管造影示2例内漏消失,假腔内完全血栓化,其余5例内漏情况减轻,假腔内部分血栓形成;1例在术后2年支架远端出现新发内膜破口,再次放置覆膜支架后消失.结论 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首选方法,手术成功率高,选择合适患者后应尽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发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寻找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是否并发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意识障碍、少尿、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以及肌酸激酶水平,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84例患者中,男73例,女11例;年龄30~81(52.0±12.7)岁.结果 总体病死率为9.5%(8/84).并发心包积液患者病死率为33.3%(1/3),胸腔积液患者病死率为35.7%(5/14),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为50.0%(2/4),少尿患者病死率为100.0%(2/2),意识障碍患者病死率为100.0%(1/1),肌酸激酶升高者病死率为36.4%(4/11).出现并发症的病例,病死率均较总体高,出现胸腔积液、消化道出血、少尿、意识障碍和肌酸激酶升高的患者与无相应并发症的患者相比病死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胸腔积液是独立预测死亡的指标.结论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胸腔积液、消化道出血、少尿、意识障碍或肌酸激酶升高时病死率增加,胸腔积液是独立的预测死亡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型动脉夹层合并感染患者采用腔内修复术(EVAR)的临床预后效果及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治的B型动脉夹层合并感染患者11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患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61例患者采取腔内修复术(EVAR)进行治疗,术后3个月~2年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并且通过CT造影术对主动脉重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内漏发生率8.20%(5/61)、炎性综合征发生率16.39%(10/61)、SG位移发生率1.64%(1/61)、肾功能不全发生率13.11%(8/61)及血栓发生率3.28%(2/61),均低于对照组发生率(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死亡0例、1年死亡2例(3.28%)、2年死亡4例(6.5%),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2年内主动脉真假腔直径均发生改变,与治疗前相比均真腔逐渐增大而假腔逐渐缩小,且研究组变化范围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 B型动脉夹层合并感染患者采用EVAR技术,具有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特点,并发症和病死率发生较低,促进主动脉官腔的重塑,对疾病的预后效果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本院11年间2个时段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患者的临床诊疗方法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提供客观临床依据. 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1997-2000年199例急性心肌梗死中32例住院死亡病例(A组)和2005-2008年1 597例急性心肌梗死中99例住院死亡病例(B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药物治疗、心肌再灌注治疗、心功能分级、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病死率. 结果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危险因素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12 h者所占比例A组低于B组,再发心肌梗死者所占比例A组高于B组.两组用药情况比较,调脂药A组低于B组,硝酸酯类药物A组高于B组,而B受体阻滞剂、抗凝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组低于B组.并发症、心源性原因所致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心外原因所致死亡者A组高于B组.Killip分级Ⅰ、Ⅱ级者所占比例A组低于B组;Ⅳ级者所占比例A组高于B组.住院病死率A组明显高于B组. 结论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调脂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明显增多.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突然,病死率高。对累及升主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仍为首选,而DeBakeyⅢ型夹层动脉瘤无论是内科还是传统外科治疗效果均不好。随着介入产品和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效果不断提高。2004年3月至2008年4月,笔者共对16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介入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整理。结果共收集18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Standford A型13例、B型5例,分别给予手术、介入及内科保守治疗,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1.11%。结论内科保守治疗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有重要意义,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对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加强对该病及其治疗方法的认识,进而促进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51例,对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在手术围术期,有8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5.7%。在治疗的43例患者中,38例患者存活,术后半年后CTA检查手术切口愈合良好,人工血管血流正常。结论通过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素芝  杨爱菊 《中国保健》2007,15(20):12-13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的急救监护与护理经验.方法对4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分别从一般护理、生命体征监护、药物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经验.结果30例患者临床治疗好转出院,12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分离患者应重视生命体征的监护、用药的观察和心理护理.能有效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有助于降低患者急性期的病死率,提高病人的远期存活率,对防止发生主动脉夹层扩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主动脉夹层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整理。结果共收集18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住院患者,StandfordA型13例、B型5例,分别给予手术、介入及内科保守治疗,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1.11%。结论内科保守治疗在治疗主动脉夹层中有重要意义,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根据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ADB)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行腔内修复治疗的24例AADB患者按照发病至到修复治疗的时间分组,分析3组患者预后.结果:甲组、乙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C组(P<0.05),甲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乙组(P<0.05);术后3个月三组最大假腔直径、最大真腔直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乙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丙组(P<0.05),丙组截瘫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的时间越早预后越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36例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以血管带膜支架人工血管行腔内隔绝术.4例行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搭桥,1例行左侧椎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吻合,1例行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转流后,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3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一例死亡,无术后截瘫.28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示假腔内血栓形成.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切开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分析手术方法、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4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住院5~20(12.9±3.4)d,术中2例出现残余内瘘,经重复扩张后内瘘减轻.随访2d至5.1年,平均36个月,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腔隙性脑梗死,1例患者出院后2d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再出现主动脉夹层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院内及中期疗效满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指导ARD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医院ICU收治的132例ARDS患者根据病情分为A组30例、B组61例、C组41例;同时根据患者1周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50例和死亡组82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CPIS评分、住院时间、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CPIS评分A组(4.15±0.73)分、B组(7.59±1.71)分,两组比较,B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P<0.05),B组与C组比较,CPIS评分C组(10.02±2.51)分,C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P<0.05);随着ARDS病情的加重,患者病死率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0,P<0.05);入院第1、3天,两组患者CP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第5、7天,死亡组CPI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死亡组MODS发生率为64.0%,显著高于存活组19.5% (P<0.05).结论 CPIS评分可作为评定其病情危重程度和预测死亡风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辛藏玲  宁东艳 《中国保健》2005,13(12):76-7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根据对典型病例治疗体会,分析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最佳治疗方法.结果通过对典型病例分析,总结出了国内外最新的可行性治疗方法.结论随着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增高,主动脉夹层患病率也逐年增高,由于分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Stanford分型为A型的,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治疗;Stanford分型为B型的,一般采用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