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同时分析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201例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患儿。结果 ROP发病率为19.1%,不同出生体重(BW)组间ROP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周组间ROP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低出生体重(LBW)、低胎龄(SGA)、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是形成ROP的高危因素。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该进行ROP筛查,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ROP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安道杰 《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4,18(5):306-307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 (ROP)的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 7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胎龄、出生体重、给氧浓度、持续时间以及ROP的发生情况。结果 :78例早产儿中 ,38例发生ROP ,占 4 8.7%。胎龄≤ 32周 ,出生体重≤ 15 0 0g ,吸氧浓度 >4 0 % ,持续吸氧时间≥ 7d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分别为 6 4.3% ,80 .8% ,76 .9% ,6 8.4 %。与对照组相比 ,ROP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胎龄小、低出生体重以及长时间高浓度持续吸氧是ROP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孕周<36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 的208例早产儿生后4~6周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诊断分期法进行诊断分级,探讨ROP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窒息、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感染及贫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208例早产儿中患有不同程度ROP者39例(其中ROPⅠ期24例,ROPⅡ期13例,ROPⅢ期2例),ROP发生率为18.8%.ROP病儿中住院期间有3例自愈,4例成功进行手术治疗,而大部分病例需出院后继续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孕周、出生体质量、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贫血及感染对ROP的发生具有明显影响.且孕周越短、出生体质量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结论 早产儿ROP的发生率较高,ROP的发生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吸氧、母亲妊娠并发症、贫血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7月1日~2007年2月1日期间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125例早产儿和20例足月新生儿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根据ROP国际分期标准进行ROP的诊断和分期.结果 125例早产儿中ROP的患病率为6.4%,对照组足月新生儿未发生ROP.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ROP患病率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2000 g的早产儿(x2=6.42,P=0.01),孕周≤32周组的早产儿ROP患病率(17.5%,7/40)显著高于孕周>32周的早产儿(1.1%,1/85,x2=9.52,P=0.002).孕周(OR=0.865,P=0.038)和出生体质量(OR=0.768,p=0.042)与ROP的发生相关性最高,未发现吸氧、机械通气、使用消炎痛、输血和母亲病情与ROP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早产儿ROP的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孕周越短、出生体质量越低,ROP患病率越高.应定期检查早产儿眼底可早期发现ROP.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与高危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03年5月1日~2004年11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172例胎龄小于37周,或胎龄大于37周、但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早产儿定期检查眼底。根据ROP国际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分期。同期住院的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172例早产儿中,放弃治疗或死亡12例,检查并随访完全160例。早产儿ROP的患病率为19·4%,对照组新生儿未发生ROP。出生体重≤2000g组的ROP患病率(28·4%)显著高于出生体重>2000g组(8·3%)(χ2=10·217,P=0·001)。孕周≤32周组的ROP患病率(42·5%)显著高于孕周>32周组(11·7%)(χ2=18·258,P=0·000)。胎龄(OR=0·959,P=0·036)和出生体重(OR=0·999,P=0·026)与ROP的发生相关性最高;输血(OR=0·076,P=0·029)和Apgar评分(OR=23·62,P=0·012)与ROP的发生具有负相关性。未发现吸氧方式、表面活性物质、多巴胺和出生前地塞米松的使用、输血和母亲病情与ROP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早产儿ROP的患病率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孕周越短、出生体重越低,ROP患病率越高。应定期检查早产儿眼底,早期发现ROP。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其特征是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殖及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包括终生失明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5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6周、出生体重≤2 500 g),生后2周开始进行ROP的筛查,并定期随访。结果在完成早产儿ROP随访300例中,发现ROP 16例,ROP患病率为5.3%,其中I期12例,Ⅱ期3例,Ⅲ期1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机械通气与ROP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吸氧浓度、机械通气的比值比(OR值)分别是:0.6675、7.7679、5.2415。结论早产、吸氧浓度高、机械通气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9月~2010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体重2000g,胎龄34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ROP筛查。于出生后2周始,由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并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调查ROP的发病率及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67例早产儿ROP发病率为11.44%(42/367)。42例中ROPⅠ期21例,Ⅱ期14例,Ⅲ期6例,Ⅳ期1例。激光手术9例(2.45%)。对367例早产儿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感染、贫血、窒息、吸氧时间7d、吸氧浓度40%、代谢性酸中毒、胎龄、呼吸暂停、输血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小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7d、代谢性酸中毒、感染、输血、呼吸暂停是R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防治早产儿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感染、贫血、吸氧、酸中毒、窒息、胎龄与ROP相关;小胎龄、呼吸暂停、感染、输血、酸中毒是RO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随着各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普及以及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早产儿得以存活,随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也不断提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早产、低出生体质量、不合理吸氧等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其次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感染、高血糖、孕妇吸烟、种族基因差异等因素与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17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并研究R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出生胎龄≤34周或体质量<2 kg的早产儿172例,根据筛查结果分为ROP组14例与无ROP组158例,对两组患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ROP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贫血、输血及BPD这8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及BPD是ROP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危险因素,为合理防治R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符合筛查标准(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出生后接受氧疗)的214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并定期随访.记录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用氧情况及全身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ROP24例(38只眼),ROP患病率为11.2%,其中Ⅰ期17例,Ⅱ期5例,Ⅲ期2例.对ROP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ROP发生率越高,另外,吸氧时间、吸氧浓度及呼吸暂停也是ROP的高危因素.结论 早产、出生体重低、吸氧浓度高、吸氧时间长和呼吸暂停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及高危因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病情况,同时筛选其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07年10月进行ROP筛查的患儿143例,孕周≤35周、出生体质量≤2 500 g.ROP眼底筛查按中国卫生部制定的筛查标准进行.结果 ROP发病率为32.2%,孕周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ROP发病率越高.对34种可能与ROP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周、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及时间、吸氧总时间、最大给氧浓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输血、经皮测胆红素最大值、低体温和母亲妊娠高血压症12个因素与之相关;进一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孕周、机械通气及时间、住院时间和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之密切相关(P<0.05).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结论 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进行ROP筛查.早期诊断、治疗、预防ROP致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致病危险因素及不同分期发病率,为临床预防ROP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月信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3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将出生胎龄为30~36周的早产儿设置为A组(n=89),将出生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设置为B组(n=41);结合眼底筛查结果对比不同胎龄早产儿ROP发病率及不同分期的对应人数,分析早产儿ROP发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眼底筛查结果显示,A组ROP检出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65,P<0.05),B组ROP患儿纤维形成期(Ⅰ度、Ⅱ度、Ⅲ度)人数占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0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胎龄(OR=3.620)、出生体质量(OR=4.421)、氧疗时长(OR=1.229)是早产儿RO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胎龄短、出生体质量过轻、氧疗时间过长是ROP的危险因素,且胎龄可对ROP患儿分期结果产生影响,临床应对存在这部分危险因素的早产儿采取积极的治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对265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分析ROP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发现ROP者进行随访,Ⅰ型阈值前病变和Ⅲ期阈值病变者给予手术治疗。结果:本组ROP的发生率为17.4%(46/265),46例ROPⅠ期14例,ROPⅡ期8例,病情稳定逐渐进入退行期;Ⅰ型阈值前病变和Ⅲ期阈值病变24例,占9.1%,均给予手术治疗,随访无1例因ROP致盲。应用Log 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出生体重、低碳酸血症、输血次数是发生ROP的高危因素。结论:减少早产低体重儿出生是预防ROP的根本,必须建立完备有效的ROP筛查制度,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260例早产儿(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2000 g),记录早产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等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ROP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ROP的转归情况。结果:260例早产儿中,根据眼底筛查结果分为非ROP组(240例),ROP组(20例),其中7例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所有病例经随访好转,无失明病例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OP组在出生体重、胎龄、吸氧时间、呼吸机时间、输血次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贫血方面,与非RO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小(OR=0.879,β=-0.129)、低出生体重(OR=0.996,β=-0.004)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小、低出生体重是RO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VEGF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吉林医学》2019,(2)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选取出生的胎龄≤33周早产儿174例,对早产儿性别、胎龄、体重、贫血与否、呼吸机使用与否、输血情况等资料进行记录,分析探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结果:筛查结果显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8例,其中1期病变4例,2期病变12例,3期病变1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组出生胎龄小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出生体重低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呼吸机使用、输血占比均高于非视网膜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较为常见,具体发病与胎龄、体重、输血、呼吸机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临床应做好筛查工作,明确高危因素,以此开展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极低体质量儿、早产儿存活率显著增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1].该病由视网膜血管性异常增生导致,是儿童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2].因此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并给予针对性防治对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极其重要.我国较为重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早在2004年发布了《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规范氧疗指导前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 年 4 月至 2006 年 10 月进行了 ROP 筛查的早产儿(体重<2 000g)共 297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规范氧疗指导前(2002 年 4 月至 2004 年 4 月)的 127 例早产儿作为组一,规范氧疗指导后(2004 年 10 月至 2006 年 10 月)的 170 例早产儿作为组二。分析比较两组 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氧疗方式、相关疾病(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 病、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 ROP 发病的相关性。 结果 组一中早产儿 ROP 总发病率为
22.8%,严重 ROP(3~5 期)发病率为 9.4%,其中<1 500g 的早产儿 ROP 发病率为 25.9%,1 500~2 000g 的早产儿 ROP 发病率为
20.3%,不同体重组别中严重 ROP 的发病率分别为 10.3%、8.7%。组二中早产儿 ROP 的总发病率为 18.8%,严重 ROP 发病率 4.7%, 其中<1 500g 的早产儿 ROP 发病率为 26.9%,1 500~2 000g 的早产儿 ROP 发病率为 12.0%,不同体重组别中严重 ROP 的发病率 分别为 7.7%、2.2%。组二中 1 500~2 000g 早产儿 ROP 的发病率低于组一同体重者(P<0.05),而<1 500g 的早产儿 ROP 发病率和 ROP 总发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规范氧疗指导后,早产儿严重 ROP 发病率下降(P<0.05)。胎龄、出生体重、氧疗、新生 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新生儿贫血、新生儿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 ROP 发病均相关(均 P<0.05)。 结论 规范氧疗指导后,降低了早产儿严重 ROP 的发病率,对于体重范围在 1 500~2 000g 的早产儿能够降低 ROP 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由于胎儿视网膜血管未发育完全,早产后吸氧,过早的暴露在高氧环境中,视网膜周边血管收缩,诱导视网膜形成新生血管,从而引起眼内的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因此ROP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2]。ROP的发生会对早产儿视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病情处于Ⅰ期及Ⅱ期可逐渐恢复,部分处于Ⅲ期及以上者则会引起视网膜脱落、导致失明,对患儿的心理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由于ROP病情进展迅速,有效治疗窗口期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结果并分析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使用间接眼底镜数码照相系统进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并记录其出生胎龄、体重、吸氧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5例早产儿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共有63例,病变的发生率为20%,经过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进行治疗后均手术成功,术后进行了半年的随访,61例患儿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剩余2例患儿智力效果不理想,但是无出现恶化情况。胎龄、有无肺炎、吸氧、低血糖、贫血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因素,出生体重以及胎龄是影响视网膜病变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他因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发生与出生体重以及胎龄有关,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